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物質生產力是全部社會生活的物質前提,同生產力發展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經濟基礎。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生產力發展是衡量社會發展的帶有根本性的標準。在時代的關鍵時期,以新的生產力理論指導高質量發展,全面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全方位提高勞動者素質,建立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生產關系,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創新驅動帶動整體發展,以創新力量勇攀科技高峰,不斷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創新,建立高質量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斷深化“四鏈”“四化”深度融合,不斷提升企業的綜合競爭力,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任務,推動高質量的重要舉措。
一、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理論,以新的生產力理論指導高質量發展
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而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需要從理論上進行總結、概括,用以指導新的發展實踐。
二、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創新驅動系統性、整體性帶動發展
傳統發展方式的不可持續決定了我國必須轉換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以實現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和綠色低碳發展。發展新質生產力,其目的是實現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而要實現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就必須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只有把創新發展置于新發展理念的基礎與核心之上,以創新為核心、為動力、為先導,才能真正實現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才能實現新舊動能轉換,逐步縮小城鄉差距,更好地實現區域均衡發展,才能實現系統性的、整體性的、貫穿于全局的創新發展,才能更好地形成并發展新質生產力,更好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
三、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強大支撐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本質要求。縱觀人類發展史,科技創新始終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和生產力提升的關鍵因素。著力發展高質量經濟,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迫切需要創新做好“動力引擎”、當好“開路先鋒”,注入強大動力。新時代新征程,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只有以創新力量勇攀科技高峰,不斷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才能以強大科技作支撐,以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推動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形成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關鍵著力點、主要支撐體系和新的成長空間,實現創新驅動型增長,將踐行新發展理念的高質量發展目標扎實落地。
四、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為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
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必須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使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開辟高質量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新動能新優勢,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持久動力。加強科技創新資源統籌,在創新主體、創新資源、創新環境等方面持續加大統籌力度,加強科技資金、人才隊伍、科研基礎設施的統籌,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增強高質量發展的源動力,開展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快突破一批核心技術和標志性重大戰略產品。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支持企業提升創新能力,全面激發企業創新活力。鼓勵企業家與科學家深度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工程化、產業化、市場化和社會化。高質量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打造科技、產業、金融等緊密結合的創新體系,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推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高質量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從而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提供持續供給。建設高質量標準體系,強化產業標準系統化、國際化布局,以標準化引領產業創新發展。加強重點產業專利布局,提升工業領域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
五、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產業基礎
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創新,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推進企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推動鋼鐵等重點行業加快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提升傳統產業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和競爭力。鞏固優勢產業領先地位,增強新能源汽車、光伏、移動通信、電力裝備等領域全產業鏈優勢,打造更多中國名片。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在關鍵核心技術創新上持續加力發力,開辟更多新領域新賽道,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重點領域,加強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構建一批新的增長引擎。布局建設未來產業,豐富完善應用場景,培育產業生態,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推進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布局產業鏈,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保證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圍繞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和農業強國等戰略任務,科學布局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大力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六、推動“四鏈”深化融合,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安全保障
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三次產業跨界融合、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加速融合。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聚焦事關發展和安全的戰略需求,找準“卡脖子”、“掉鏈子”薄弱環節,著力補短板、鍛長板,提升產業體系自主可控能力,保障極端情況下國民經濟循環暢通。圍繞重點產業鏈深入推進“強鏈補鏈穩鏈”,發揮“鏈主”企業帶動作用,強化產業鏈上下游、大中小企業協同攻關,促進全產業鏈發展。調整優化產業鏈布局,加快建設一批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進一步提升戰略性礦產資源供應保障能力,加強產業鏈關鍵環節產能儲備和備份。完善產業安全發展環境,開展重點領域產業競爭力調查和產業安全評估,建立健全產業救濟機制和政策體系。
七、推動“四化”深度發展,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構建綠色底色
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立足點,瞄準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方向,加強質量品牌建設,推進高端化、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四化”深度發展,增強高端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不斷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深入實施智能制造工程,推動人工智能、互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推進工業數字化轉型,加快高階信息通信、數據中心、計算中心等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應用,深化工業互聯網創新應用,推進智能網聯汽車、高端機器人等智能化產品的研發和制造;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做強綠色制造業,發展綠色服務業,壯大綠色能源產業,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和供應鏈,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持續優化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經濟政策工具箱,發揮綠色金融的牽引作用,打造高效生態綠色產業集群。同時,在全社會大力倡導綠色健康生活方式。
八、提升企業的綜合競爭力,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貢獻企業力量
生產力躍遷主要力量在企業。通過創新創業和企業孵化、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產學研協同創新、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生態構建和文化重塑等方式推動企業由低階向高階邁進,既可以直接支撐生產力的躍遷,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還可以引領地區的經濟社會由低階向高階邁進。要充分發揮大企業主力軍和中小企業生力軍作用,加強優質企業梯度培育,激發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微觀主體活力和動力。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弘揚企業家精神,提升國有企業核心競爭力,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支持龍頭企業做強做大,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和具有產業鏈控制力的生態主導型企業。堅持管理和服務并重,堅持發展和幫扶并舉,加快完善中小企業工作體系、政策法規體系、優質高效服務體系,培育更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促進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發揮大企業在技術、標準、資金、人才等方面的優勢和中小企業在產業創新、強鏈穩鏈中的支撐作用,支持中小企業深度融入大企業供應鏈,構建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良好生態。
九、全面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建立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生產關系
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要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等改革,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突出管戰略、管規劃、管政策、管標準,加強行業指導,加強企業服務,健全產業治理體系。優化產業政策實施方式,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增強產業競爭力。持續深化改革,完善政策法規和標準體系,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促進產業發展與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高效協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國際環境。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優勢、全球最完整產業體系供給優勢和超大規模市場需求優勢,通過改革開放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和高效配置,不斷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實現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的創新發展,進而實現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十、全方位提高勞動者素質,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新質人才保障
科學技術依靠高素質的人才去掌握去發展,科學技術只有從知識形態轉化為生產工具,勞動資料才能成為現實的物質生產力,這一轉化過程就要通過提高勞動者素質來實現。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歸根到底有賴于人的發展,因為人是社會的主體,是生產活動的承擔者。教育和人才是推動科技創新、促進生產力躍遷的基礎支撐。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根據科技發展新趨勢,優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人才培養模式,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培養急需人才。健全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機制,激發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和數據等生產要素活力,更好體現知識、技術、人才的市場價值,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針對未來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趨勢,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和潛力,培養造就一大批與現代科技和社會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符合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包括能夠創造新質生產力的戰略人才和能夠熟練掌握新質生產資料的應用型人才,對于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