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香蕉久久_精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综合欧美亚洲日本_国产在线一区不卡

梧桐臺 —— 紡織服裝產業服務平臺

服飾產業互聯網服務平臺,線上線下,助您快速實現商業價值

新用戶注冊 立即登錄
換一個
獲取短信驗證碼
×
×

中國數字經濟如何發力?看2024十大趨勢

發布時間:2024-02-22  閱讀數:21949

中國數字經濟如何發力?看2024十大趨勢


近日,《2023數字中國年度報告》發布。報告回顧了過去30年數字中國的建設歷程,展望了未來十大數字經濟趨勢,并從數據資源價值、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三大方向,闡述了數字化智能化為各行各業帶來的產業變革和機遇,提出數字中國建設下產業鏈價值鏈的新趨勢和新動態。

報告認為,建設數字中國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的有力支撐,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


圖片
一、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的5個階段
報告以時間維度將中國數字經濟過去30年劃分為5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1994-1998:蓄勢待旦
中國是全球第77個成功接入國際互聯網(Internet)的國家。1994年4月20日,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范網絡(NCFC)通過美國無線運營商Sprint公司接入Internet的64K 國際專線開通。
在1994—1998年的這五年間,我國不斷地圍繞基于ICT的基礎設施與能力,從制度、技 術、產品、連接等各方面,驅動國民經濟和社會服務進一步信息化、數字化。
1994年5月,國內第一個WEB服務器被設立,中國第一套網頁被推出;1995年1月,《神州學人》雜志進入Internet,成為中國第一份中文電子雜志;1995年5月,張樹新創建瀛海威信息通信有限公司,該公司是中國第一家互聯網接入商;1996年9月,全國第一個城域網上海熱線正式開通試運行,標志著上海公共信息網正式建成;1997年1月,人民網進入Internet,成為中國第一家中央重點新聞網站。
第二個階段,1999-2008:萬物破土
基于我國強大的市場優勢,中國企業從需求側入手,抓住人口消費紅利,創造了多個領先的商業模式。
這十年中國企業的創新發展分為兩個階段:在1999—2002年,以新浪、搜狐、網易為代表的門戶網站主導了我國數字經濟的探索與破土,標志性事件是上述三家門戶網站于2000年先后在納斯達克上市。此時的數字經濟是數字技術帶來的經濟現象,包括以電子商務、網絡游戲為代表的互聯網經濟和以門戶網站、搜索引擎為代表的知識經濟。
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分別創辦于2000年、1999年、1998年;B2C 電商網站 “8848”、網上書店“當當網”、C2C電商網站“易趣網”、網絡游戲公司 “盛大網絡”等亦于這期間成立。
圖片
在2003-2008 年,以BAT為代表的國內互聯網企業主導了這一階段數字經濟的發展與壯大。標志性事件是BAT市值于2007年先后超過100億美元,成為全球互聯網產業的重要力量。
第三個階段,2009-2014:水大魚大
2008年奧運會順利閉幕后的第一個春節前夕,工業和信息化部為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發放3張第三代移動通信(3G)牌照;一年后的夏天,喬布斯(Jobs)在大洋彼岸發布了智能手機史上最為重要的一個產品iPhone4。
隨著3G移動網絡的部署和智能手機的出現,移動互聯網逐漸滲透到人們生活、工作等各個領域。移動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寫著經濟社會運轉的基礎模式,直到目前仍是我國社會數字化路徑中的重要一環。
在此背景下,兩大變化悄然發生:一方面,從3G開始我國通信技術的發展開始提速,數字經濟底層架構的基礎能力被逐漸打通,從3G到4G再到5G,中國實現了從技術并跑到引領的突破式發展。另一方面,我國互聯網企業主導創新的商業模式,深刻改變了數字時代的社會生活。這也使中國企業在價值創造、模式創新等多個領域領跑全球,成為世界數字信息產業中的重要一級。
第四個層級階段,2015-2022:深化轉型
2015年,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新常態。那年起,中國經濟呈現出一系列的新表現,包括增速變化、結構升級、動力轉變,但新常態派生新機遇,經濟增長更趨平穩,增長動力更為多元,發展前景更加穩定。
同時,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使數字經濟超越了知識經濟與電子商務的范疇,數字技術逐漸成為一種通用技術,并作為重要生產要素而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
第五個階段,2023-未來:智能時代
2023年,ChatGPT風暴席卷全球,人工智能(AI)技術站上舞臺中央。數字技術從傳統的信息搜集、傳輸、整理、儲存,逐漸走進輔助決策甚至替代決策,“數據+算力+算法”的組合已經在幫助人類分析、理解、預測和決策。
2023年,數據資產即將入表、國家數據局獲批成立、各地數據交易所相繼揭牌等讓數據要素“新石油”從理論步入現實。
二、數字經濟發展十大趨勢
趨勢一:全球生成式 AI 進入發展新階段
AI模型大致可分為決策式/分析式(Analytical)AI和生成式(Generative)AI兩類。生成式AI在2022年年底問世,2023年是這一新技術工具發展的第一階段,一波新穎的應用程序應運而生,特別是在AI繪畫、AI音樂等領域的應用大行其道。
趨勢二:國產大模型與應用加速迭代
ChatGPT點燃應用熱情之后,國產大模型如雨后春筍般爆發,包括通用大模型和行業垂直模型。接下來的時間里,國產大模型還將陸續面世并快速迭代,整個應用生態也將日趨繁榮。
在人類幾千年的發展歷史中,但凡有生產力工具的突破,它都將帶來影響一個時代的底層技術變革。
圖片
趨勢三:國產AI芯片競爭力逐步提升
大模型背后不只是流量入口,更深層次的是操作系統及整套運行能力,包括超級計算能力。
我國已是世界第二算力大國,但國內AI算力的發展,特別是適用于大模型訓練的算力,與全球算力發展趨勢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
原因之一是我國AI芯片短缺問題日益突出。AI芯片是構筑AI算力的重要基石,近年來,我國AI算力芯片市場主要由美國公司英偉達主導,其市場份額超80%,隨著美國對高性能芯片出口限制措施不斷加強,英偉達主流芯片缺貨嚴重,國產AI芯片亟須肩負起填補市場空缺的重要使命。
趨勢四:中國光模塊產業優勢進一步穩固
光模塊是智算中心內部互連和數據中心相互連接的核心部件。2023年以來,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應用的加速落地催化超算數據中心和智算數據中心的建設,基于AI服務器對于大帶寬、低功耗、低時延的數據連接需求,全球云廠商持續加大對800G等高速率光模塊的采購量。
未來,AI大模型將向兩個方向演進:一是更大規模的模型;二是多模態模型,前者向更高數量級的參數和更大樣本集演進以獲得更準確的結果,后者復雜度上升,兩者都將提升算力要求。更高的算力、更大帶寬的存儲,必然需要升級網絡。這意味著高速光模塊產品將迎來更加旺盛的市場需求。
趨勢五:我國數據要素大市場構建加速
數據是AI三要素之一,AI發展驅動數據要素市場需求爆發。隨著大模型時代到來,通用人工智能(AGI)產業將迎來爆發期,需要更大規模、更高質量、更多樣化的數據集提升模型效果和泛化能力。
與此同時,我國正在全方位戰略布局數據要素市場建設,加速構建統一數據要素大市場。2022年12月發布的“數據21 條”為數據基礎制度體系奠定基石,隨著相關政策陸續出臺,我國數據要素市場正迎來飛速發展。
趨勢六:數據安全產業需求逐漸釋放
數據作為新一代生產要素,已成為與國家生產力直接掛鉤的戰略資源。確保數據處于持續安全的狀態,保護數據的機密性、完整性以及可用性,是數據價值不斷被挖掘與利用的基礎。
我國大力推進數據要素市場發展,數據安全作為數據要素產業鏈核心環節,有望充分受益。《促進數據安全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我國數據安全產業規模要超過150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超過30%。
趨勢七:人工智能與傳統產業加速融合
數字化浪潮席卷各行各業,人工智能帶來生產關系的更深刻變革。
根據美國發布的《2022年人工智能技術成熟度曲線》報告,預計AIGC將在2-5年內進入生產成熟期,發展潛力與應用空間巨大。2025年,30%的大型組織出站消息將由AIGC生成;50%的藥物發現與研發將使用AIGC;2027年,30%的制造商將使用AIGC提高產品研發效率。這意味著傳媒、醫藥等領域的AI 變革正不斷走向深入。
趨勢八:特斯拉引領自動駕駛奇點到來
特斯拉自動駕駛產品目前分為自動輔助駕駛(AP)、增強輔助駕駛(EAP)和完全自動駕駛(FSD)3個類別,FSD是最高階產品,可實現包含高速領航、城市道路領航和泊車三域智駕功能。隨著正式版推出,特斯拉或引領自動駕駛奇點的到來。
趨勢九:人形機器人產業化浪潮將開啟
AI助力下海外人形機器人研發不斷迭代更新,特斯拉最初于2021年AI DAY發布了人形機器人的概念機,并在兩年不到的時間內實現了快速迭代,其人形機器人Optimus在最新視頻中展示出極佳性能。基于特斯拉在車端形成的軟硬件能力可直接快速復用到機器人領域,其人形機器人產業化落地將提速。
趨勢十:MR有望成為下一代通用計算平臺
混合現實(MR)本質上是重構時空。蘋果2023年年中發布首款MR頭顯Vision Pro,帶來的新一代空間計算概念逐漸深入人心。
當下我們正處于下一代計算平臺構建成型的起點。MR設備屏幕大、展示三維內容、便攜靈活,性能上優于現有手機、電腦、電視等設備,具備計算平臺進化所需條件,有望成為下一代通用計算平臺。
圖片

從“5G+工業互聯網”到AI大模型,中國正積極主動適應和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放眼2024年,工信部和相關領域專家都表示,要充分發揮信息通信技術在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中的先導性作用,加快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物質技術支撐。


來源:產業互聯網大視野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