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煙雨醒春,萬物新生,紡織服裝產業迎來“金三銀四”的傳統旺季。
“現在是工人挑老板。廣州各地的制衣廠、清遠的園區,都來這里招人。”年后從湖北老家回廣州海珠的老楊發現,鷺江球場建了可容納數百人的新招工廣場,還搭建了大型棚頂,日曬雨淋都不影響招工。一旁的廣州國際輕紡城,去年底迎來全國首個紡織時尚中心落戶。步入其中,仿佛置身于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面料、輔料、家紡等產品琳瑯滿目;客商、工程師、設計師穿行不息,時尚氣息撲面而來。80多公里外的廣州北·中大時尚科技城內,廣東新沃格服飾科技有限公司行政部經理楊向華忙得不亦樂乎,“當下最迫切的任務就是招人,今年我們要擴大生產,從100多人增加到300多人”。說話間,他收到廣州研發中心傳來的消息,又有一批訂單完成樣圖設計,面料正從中大紡織商圈發往清遠。新一輪廣清紡織服裝產業有序轉移一年多以來,廣州一邊推進康鷺片區城中村改造,一邊升級中大紡織商圈的時尚產業,清遠則不斷完善“廣州研發展銷+清遠生產制造”的產業生態,在先立后破中,廣清紡織服裝產業再育新動能。當我們置身于這股大潮之中,或許能一窺傳統生產力與新質生產力的交融實踐。“專業女褲,誠招女雜工1名,車位工4名”“中燙1名,男雜工1名”“本廠自產自銷,高單價,十三行檔口”……3月上旬,廣州正值回南天氣,潮濕中透著寒意,康鷺新招工廣場卻一片“火熱”。老板們手持衣料樣品或招工啟事,列隊招工。“我對不同制衣工序都比較熟悉,還比較有競爭力。”老楊仔細看著展板上的招工信息說,“上個月,廣清紡織服裝產業園也有招工專列開到這里,每月最高1萬元的工資還是有吸引力的。”過去一年多康鷺片區的變化,讓老楊重新審視自己未來的去向:以前擁擠的“招工一條街”改為康鷺步行街,每天固定時段禁止車輛通行,既規范了交通秩序,也便于店鋪商家營業;鷺江球場變為新招工廣場,寬敞的空間可容納數百人招工或找工作。“哪里有訂單,哪里有錢賺,我們就去哪。”老楊仍在觀望。作為中大紡織商圈里的龍頭企業,廣州國際輕紡城正在建設全國首個紡織時尚中心。這里是亞洲單體建筑面積最大的現代化紡織品批發市場之一,集聚了3000多家面輔料的商鋪,色彩和創意齊飛。“以前能在這里開店,就已經是影響力的體現。如今隨著產業升級,眾多企業在此同臺競技,只有不斷磨煉創新能力,提升面料科技含量和時尚度,才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入駐這里近20年,廣州市穗成行紡織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陳鴻明深知創新的重要性。“入駐10年來,我們的業務也不斷升級,去年營收增長了50%。”廣州伍葉環球紡織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陳亦俞說,公司每年營收的5%投入創新研發,“廣州是國內服裝設計界的‘晴雨表’,能及時獲知國際一線大牌、潮牌及面料市場的最新趨勢。”從清遠市區驅車半個多小時,就來到位于石角鎮的廣州北·中大時尚科技城。每天上午7點多,“新清遠人”楊向華踏進花園式的產業園區,立刻就開啟生產管理一線的“大管家”模式。一輛貼著“職工上下班接送車”字樣的中巴停靠在樓下,楊向華不時與到崗的工人交談,穿梭在生產線各工位檢查。在這片“廣州之北”的熱土,車間里不斷涌現的新面孔,生產系統里不斷增加的訂單,都讓他直呼:“到清遠是非常棒的決定!我們入駐半年就生產了100多萬件衣服,今年的目標是全年300萬件。”廣東新沃格服飾科技有限公司入駐廣清紡織園滿半年,目前已有四個生產車間。“從二樓到七樓,分別是設計和智能共享車間、娛樂空間、車縫生產線、裁剪車間等,四樓的生產車間春節后剛投入使用。”楊向華說,時尚科技城開啟“工業上樓”新模式,突破產業發展的空間局限,打造“一樓展銷,樓上研發生產”的創新工廠。生產效能的提升,離不開新產線帶來的產能躍升,更離不開廣清兩地產業協作的升級。“我們總部在廣州海珠,主要負責研發設計和銷售。”楊向華說,中大紡織商圈依然是行業風向標,那里聚集了大量的服裝設計師,大家能通過借鑒和學習激發靈感,也能及時掌握最新的流行款式、顏色和工藝。“我們的生產基地則是隨著珠三角勞動成本的提升,曾先后設在佛山和省外。”楊向華發現,如今內地的人力成本也在上升,而清遠就在廣州之北,在廣清一體化十余年的融合中,與廣州“親”上加“清”。“從廣州到清遠,我對當初的決定感到非常樂觀。”在新一輪廣清紡織服裝產業轉移中,廣州禧鳳服裝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政勇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從海珠搬到清遠后,他的廠房大了一倍,又添置了新的機器設備,生產效率得到很大提升。在吳政勇看來,“廣州銷售+清遠生產”“廣州設計+清遠制造”的實現,離不開生產系統的數智化升級,“收到訂單后,廣州研發中心會把設計樣圖、面料需求等信息發來,在中大紡織商圈采購好面料、輔料和生產零配件后就發到清遠,進行生產制造。”“這也是實現‘小單快反’的基礎。”吳政勇說,依托廣清兩地的供應鏈,通過數字化轉型,清遠的生產基地能實現快速、穩定、柔性的綜合制造,實現服裝快速化、個性化、定制化生產。一年多來,在縫紉機“噠噠噠”的機杼聲中,一塊塊色彩斑斕的布料被制作成各類服飾發往全球各地,園區產業生態也在慢慢織就。全國首個數碼印花產業園落戶,平臺巨頭希音、拼多多TEMU與園區達成全面合作,電商直播基地、粵檢中心清遠基地、致景智能工廠、拼多多石角倉儲基地已投入運營……1小時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嶄露頭角。入駐時尚科技城半年多以來,廣清中大檢測研究院運營總監劉煜帶著團隊,跑遍了園區大大小小的企業。“我們要將企業需求轉化成檢驗檢測服務,反過來再推動企業迭代升級,避免企業同質化和無效投資。”劉煜說,園區已入駐近480家企業,檢驗檢測需求越來越大。“有一家企業準備推新產品,發現產品標準和競爭對手差不多,但自己體量小,擔心競爭不過。我們就為其量身定制了一套標準以提升品質,產品推出后大受歡迎,也提升了他們的影響力。”劉煜說。“我們將打造紡紗、織布、制衣、數碼印花、展銷等全產業鏈、數字化智能制造平臺,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打造超千億級時尚產業集群。”在園區運營方忠華集團執行董事、廣東云尚智城集團董事長胡智盛看來,產業有序轉移并非簡單的存量轉移,而是要在拓展新空間的過程中,給傳統產業升級留出時間,給新興產業培育留出空間。車衣、縫制、電燙、質檢、包裝……清遠石角鎮馬頭村的鄉村振興“衛星工廠”內,55歲的梁玉英和另外近20名女工一起,忙碌地趕制服裝訂單。這些訂單來自“中心工廠”時尚科技城,散落在周邊村子的“衛星工廠”負責加工其運來的半成品服裝。進廠前,梁玉英賦閑在家,也沒有任何制衣經驗;進廠兩個月后,梁玉英已是廠里的熟手,能做打褶、定位等工序,每天能做100件,日薪約200元。更重要的是,“工廠離家很近,每天都能抽空接送4歲的孫子上下學,周末還可以把他帶到工廠照看。”石角鎮馬頭村鄉村振興衛星工廠內,近20名女工在忙碌趕制服裝訂單工廠不限制員工的年齡和工作經驗,還免費提供專業技能培訓,這讓梁玉英感到很意外。“工廠組織了10多天的培訓,包括四線、五線和穿線技能培訓,感覺不難,學了一個上午就可以自己穿線了。”梁玉英嘴角掛著微笑。今年56歲的肖淑英,進廠前已是退休狀態,如今“二次就業”,負責廠里出貨單和進貨單的簽收,有時間也會學制衣技能。她對這份家門口的工作很滿意,“跟姐妹們在一起工作挺開心的,每天有點精神寄托,又可以賺錢。”“我們村的很多婦女都50多歲了,去外面的廠沒活干,‘衛星工廠’能幫助她們解決就業、提高收入。”石角鎮馬頭村委書記鐘世財興奮地說,做得快的員工月薪可達6000元。不停運轉的縫紉機,不僅成為清遠紡織服裝產業鏈的有效補充,推動紡紗、織布、面料輔料、制衣等“全鏈條”產村融合協同發展,也為村民帶來可觀的收入。“‘衛星工廠’以經濟聯社為主體,推動企業需求和村莊發展精準對接,并在充分征求村民意見后,達成分紅協議,將大部分收益落到村小組,最大程度保障村民利益。”鐘世財說。目前,廣清紡織服裝產業有序轉移園共有8個衛星工廠,累計帶動周邊村民就業約240人。“今年,我們村還會建1—2個衛星工廠,為村里的婦女再提供100個工作崗位,讓更多人的錢袋子鼓起來,也讓更多勞動力留在本地就業!”鐘世財說。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