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與代碼》(GB/T 4754-2017),化纖織造指以化纖長絲(含有色長絲)為主要原料生產的機織坯布、色織布。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化纖織造行業從仿真絲起步,經歷纖維仿真絲、外觀仿真絲和手感仿真絲三個階段,并從仿真絲逐步擴展到各種天然纖維的仿真織造,在推動紡絲技術、纖維仿真技術、織造技術、化纖印染技術、面料后整理技術的發展,以及引導開發高性能、多功能紡織品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我國紡織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受環保形勢日益嚴峻、要素資源日漸緊缺等因素影響,蘇南、浙江等化纖織造行業主要集聚區的企業尋求異地發展的意愿增強。中部地區是相對理想的產業承接地,本文作者從招商引資、園區建設、準入門檻、配套產業等角度給出相關發展建議,供意圖發展化纖織造行業的中部地區政府參考。
一、 我國化纖織造行業的發展現狀
1. 規模穩步增長
2016~2023年,中國化纖長絲織物產量從448億米上升到631億米,織機臺數從55.7萬臺增加到92.7萬臺,年均增速分別為5.0%、7.6%(表 1)。2019~2023年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增速8.0%,排名紡織行業12個細分行業之首(圖 1)。
表 1 2016~2023年中國化纖織造行業相關規模指標增長情況
規模指標
|
2016年
|
2018年
|
2020年
|
2022年
|
2023年
|
產品產量/億米
|
448
|
508
|
520
|
595
|
631
|
織機臺數/萬臺
|
55.7
|
63.2
|
75.0
|
83.6
|
92.7
|
其中:噴水/萬臺
|
50.6
|
51.5
|
58.0
|
77.0
|
85.5
|
資料來源:中國長絲織造協會
圖 1 2019~2023年我國紡織各細分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增速對比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2. 轉移趨勢明顯
自20世紀80年代起,以盛澤鎮為代表的化纖長絲織造產業集群開始隨著市場需求變化而逐步興起。經過四十年發展,已形成盛澤鎮、平望鎮、王江涇鎮、龍湖鎮、夾浦鎮和長興縣、柯橋區等擁有完整紡織產業鏈、織造規模較大的傳統產業集群。近年來,蘇北、河南、安徽、湖北、江西等新興產業集聚區發展迅速。目前,江蘇省宿遷市泗陽縣經濟開發區、鹽城市大豐區小海鎮,河南省周口市太康縣、太康縣先進制造業開發區和信陽市淮濱縣已經有明顯的產業集聚現象,安徽省宣城市郎溪縣、湖北省黃岡市羅田縣、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的化纖織造行業也呈相對集中態勢。產業集聚區(傳統產業集群、新興產業集聚區)噴水織機規模合計占全行業規模的比例長期維持在90%以上,化纖織造產業集群化發展特征明顯。據中國長絲織造協會統計,傳統織造集群噴水織機臺數占全國比重從2018年的76.9%逐年降低至2023年的34.7%,而新興產業集聚區噴水織機規模占比快速增長至65.3%,產業向蘇北及中部地區轉移的趨勢明顯(圖 2)。
圖 2 2018~2023年我國噴水織機數量分布占比變化情況
資料來源:中國長絲織造協會
一、 中部地區仍處在發展化纖織造行業的機遇期
1. 整體產業仍有增長空間
和其他織造產業相比,化纖織造行業具有原料成本低、生產流程短、織造效率高的特點。產品從過去常規的塔夫綢類發展到各類仿毛、仿麻、仿棉、仿麂皮、遮光布、桃皮絨、防羽絨布等產品,并向防寒、阻燃、防水、抗菌等多功能方向發展。可廣泛應用于時尚女裝、休閑裝、羽絨服、沖鋒衣等服裝,窗簾、床品、沙發布等家紡,以及安全防護、隔離絕緣、結構增強、土工建筑、航空航天、過濾分離、汽車內飾等產業用紡織品領域。隨著化纖產業的發展,化纖長絲的產品類別愈發廣泛,產品性能逐漸成熟,為化纖織造行業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原材料。人口結構變化影響著消費趨勢,進而推動服裝家紡產品市場愈發細分,為化纖織造行業在服裝家紡領域實現再增長提供更多可能。產業用紡織品纖維消耗量逐年增加,產業用紡織品市場是一個新型的、一直在成長的、發展潛力巨大的、也是適合于化纖織造行業發展的市場。化纖及產業用紡織品呈現出的良好發展態勢,可成為化纖織造行業持續發展的驅動力。
產業用紡織品分為醫療與衛生用紡織品、過濾與分離用紡織品、土工用紡織品、建筑用紡織品、交通工具用紡織品、安全與防護用紡織品、結構增強用紡織品、農業用紡織品、包裝用紡織品、文體與休閑用紡織品、篷帆類紡織品、合成革用紡織品、隔離與絕緣用紡織品、線繩(纜)帶類紡織品、工業用氈毯(呢)類紡織品、其他,共16個類別。
2. 傳統集群發展空間受限
環保形勢嚴峻倒逼企業尋求轉移。化纖織造是紡織行業中用水量較大,且涉及排污的細分行業,隨著國際國內環保政策的完善和趨緊,各地方政府和部門加大了對各行業的環境排污整治力度。化纖織造傳統產業集群多集中在“環太湖”區域,環保要求更加嚴格,對水資源使用以及廢水排放的限制已成為行業發展必須戰勝的困難。要素緊缺推動企業尋求異地發展。傳統產業集群區域因土地、電等要素資源日益緊張,單位資源GDP貢獻率已成為政府選擇產業的重要參考因素。如《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浙江省新一輪制造業“騰籠換鳥、鳳凰涅槃”攻堅行動方案(2021~2023年)的通知》指出,要通過三年攻堅,全省規上工業畝均稅收達到37萬元。《浙江省“415X”先進制造業集群建設行動方案(2023~2027年)》提出,到2025年,規上工業畝均稅收達到40萬元、畝均增加值達到195萬元,這對全省化纖織造企業提出了巨大挑戰。此外,利用化纖長絲織造生產服裝面料特別是滌綸仿真絲面料和運動服裝面料,需要對預取向絲(POY)進行倍捻和加彈工藝加工,這對電力保障要求較高,近年來東部地區頻發的“限電限產”在一定程度上也會推動化纖織造產業尋求異地發展。
3. 中部地區發展環境日趨完善
相比于我國西部地區而言,中部地區離東部沿海產業發達地區更近,原料供應、市場銷售更加便捷;科技方面也具有優勢,可為產業的創新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相比于東南亞等新興產業國家而言,中國具有更加穩定的政治環境,更加完善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相對我國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土地要素更為充裕,可為現代化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的承載空間;中部地區勞動力資源豐富且勞動力素質較高,20世紀90年代赴產業發達地區“打工潮主力軍”因年齡、家庭等因素,返鄉就業創業意愿明顯增強。因此可以說,從產業區位、要素稟賦等方面看,中部地區是更為理想的產業承接地。此外,近年來,中部地區政府對紡織產業的重視程度明顯提高,河南、湖北、安徽、江西等地紡織產業基礎顯著增強,良好的投資環境和產業氛圍為承接產業轉移創造了更大空間。
二、 中部地區發展化纖織造行業的策略
1. 聚焦特色,精準化承接轉移
承接轉移是中部地區未來發展化纖織造行業的最直接有效途徑。精準招商、目標承接可大幅提高招商成功率,有利于形成區域產業亮點。建議結合周邊省市縣及本地紡織服裝產業基礎,選定目標產業集群或特定產品品類(表 2),聚焦特色,推進產業專業化、差異化和特色化布局。
表 2 我國傳統化纖織造產業集群情況
集群名稱
|
地區
|
噴水規模/萬臺
|
產品特色
|
中國紡織名鎮
|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盛澤鎮
|
13.4
|
種類豐富,全國化纖面料的1/5
|
中國紡織織造名鎮
|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平望鎮
|
5.9
|
種類豐富,仿真絲、仿麂皮、戶外休閑運動面料
|
中國家紡面料名鎮
|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七都鎮
|
0.6
|
床品、窗簾等家紡類產品
|
中國長絲織造名城
|
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
|
12.3
|
家紡床品,里子布、床品用磨毛布、窗簾布、產業用襯布
|
中國長絲織造名鎮、中國長絲織造產業基地
|
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夾浦鎮
|
4.4
|
家紡床品
|
中國織造名鎮
|
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王江涇鎮
|
3.0
|
種類豐富,戶外休閑運動面料,我國輕薄型面料產地
|
中國織造名鎮
|
福建省晉江市龍湖鎮
|
5.3
|
戶外運動面料
|
中國紡織產業基地市
|
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
|
2.7
|
種類豐富,服裝面料為主
|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長絲織造產業發展研究》整理
2. 集約發展,建設高標準園區
園區化、集聚化是化纖織造行業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趨勢。“高標準”體現在園區功能復合化、公用設施有保障、標準廠房立體化三個方面。功能復合化要求園區在以生產為核心的同時,需增加研發檢測、物流、設備維護以及信息咨詢等專業服務,以及商業和生活等配套功能,各功能模塊引入專業機構運營。通過目標承接和精準招商,企業的原料采購地與產品銷售地類同,引進第三方物流公司提供統一的物流服務能大幅降低企業物流成本,提高效率;化纖織造行業多采用噴水織機,裝備供應商集中在青島東佳、杭州引春等企業,引進設備供應商在園區建設“織機4S店”,為企業提供設備維護以及鋼筘、經軸、卷布棍等特種設備的租賃服務,減少企業機物料儲備和資金占用;引進專業機構為企業提供產品開發、產品檢測、全方位培訓等服務。結合產業特點,公用設施有保障主要體現在污水處理和電力資源配置滿足要求。污水處理建議選取專業能力強的第三方機構建設運營園區廢水集中預處理廠,加大中水回用,提高水重復利用率。電力資源配置主要是滿足產業連續性生產要求,使其成為東部地區因“限電限產”而尋求轉移企業落戶的重要推動力。標準廠房立體化要求參照產業發達地區新建產業園區建設2~3層標準化廠房,推動織機上樓,高效開發利用土地。
3. 設立門檻,轉移中實現升級
新承接產能務必要嚴格產業準入,提高產業發展門檻。從單臺織機耗水、百米織物取水定額、單位土地投資強度、單位土地稅收等方面設立資源利用效率門檻,推動企業從裝備、工藝、產品、用地等方面高水平建設項目。此外,按照《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24年本)》,限制使用入緯率<600m/min的劍桿織機、入緯率<700m/min的噴氣織機、入緯率<900m/min的噴水織機。
4. 前伸后延,完善產業配套能力
圍繞化纖織造產業鏈條,發展專業化的配套產業,包括織前準備、切片紡絲、染整等環節。從發展的難易程度,以及對織造環節的影響程度兩方面考慮,建議先發展織前準備,再發展切片紡絲,最后爭取發展染整。織前準備:利用共享理念,引進建設專門的加彈、整經-漿絲-并軸-穿經的企業,減少織造企業相關設備及用工投入,充分發揮加彈機、整漿并、自動穿經機等設備能力,通過更加專業、細分的產業分工,提高整體效率。切片紡絲:當前化纖產能向大企業集中趨勢明顯,規模化的成本優勢會逼迫部分小企業轉型;終端市場向“多品種、小批量”的趨勢發展,推動化纖圍繞下游產業集聚地、纖維產品差異化展開布局,使得在化纖織造產業集群發展切片紡絲的可行性大幅增加。染整:傳統化纖織造集群亦是印染產業集聚地,新興產業集聚區如河南淮濱、安徽五河等都在積極申請環保指標,意圖發展化纖織物染整,帶動產業發展。在當前環保形勢愈發嚴峻的背景下,發展染整產業需在明確本地及周邊終端需求的前提下,結合當地資源環境承載條件,采用先進印染工藝技術裝備,配套成熟可靠的廢水治理設施,實現可持續發展。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