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木新 紗纖億股份創始股東、董事長深耕棉紡智慧供應鏈和垂直產業鏈資深企業經營管理人
采寫丨南都·琶洲π記者 林至欽
如今的中大紡織商圈,又恢復了往日的熱鬧場面。同樣的場景之下,一些挑戰“跳”了出來,向紡織行業的傳統模式發起挑戰。紡織行業已然出現“下坡路”。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1~2月,規模以上紡織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5.0%,較上一年同期下降 11.7個百分點。南都·琶洲π記者走訪廣州海珠康鷺片區得知,目前一個制衣工人的日薪可以達到300-400元,熟練工人甚至可以拿到日薪500元,工廠卻依然難招到人。“大訂單在減少、廠房租金在增加、人工成本也在增加,不確定性在增加。”制衣廠老板如是描述當下的行業困境,并積極尋找出路。數智化便是出路之一。“棉紡產業實體經濟必須插上數字化‘翅膀’,才能切實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廣東紗纖億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洪木新告訴記者,深耕棉紡產業上下游十余年的他,對產業的瓶頸痛點和實際需求非常有感觸。在他看來,數智化是紡織產業的未來。
轉型升級產業+互聯網才是可持續發展關鍵
紡織服裝產業鏈由原材料、紡紗、織布、印染、面料流通、服裝制造、服裝品牌運營和零售組成。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紡織品服裝生產國、出口國、消費國,具有完整產業鏈配套優勢。但紡織產業勞動密集程度高,存在重投入、高耗能、高庫存、低附加值的特點,易受多重因素影響導致產值下滑。
2022年,受到市場需求不足、國內疫情散發頻發、原料成本高位等因素影響,紡織行業綜合景氣情況有所波動。根據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調查數據,2022年紡織行業綜合景氣指數持續位于50榮枯線以下,四個季度分別為42.6%、46.3%、44.3%和47%。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2年全國3.6萬戶規模以上紡織企業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同比分別減少0.9%和24.8%,營業收入利潤率為 3.9%。
盡管發展壓力顯著加大,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加速創新,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下,骨干紡織企業仍堅持加快轉型升級,積極擴大數智化,投資實現平穩增長。2022年,我國紡織業、化纖業、服裝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同比分別增長4.7%、21.4%和25.3%。
紗纖億便是紡織企業數智化轉型的成功典范之一。如何以科技創新為紡織產業賦能,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使之變得更高效“輕盈”成了紗纖億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深耕破局的目標。
時間回到7年前。彼時,1981年出生于潮汕普寧的洪木新,帶領著團隊在中大紡織商圈做服裝面料供應鏈和實體貿易。“我們開始只做簡單的面料銷售,后來才開始做供應鏈服務,這個過程讓我們知道,要扎根于這個行業,難的就是‘認知’兩個字。”洪木新告訴記者,受祖輩經營紡織業的影響,他從小便對紡織業有著基本的認知和情感,而長期扎根于產業市場,更讓他深知傳統實體產業鏈的經營痛點難點,例如價格混亂、銷售渠道單一、產品無品牌、儲運效率低等。同時,也讓他深刻地意識到,產業+互聯網才是未來棉紡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為此,在2016年紗纖億團隊創業之初,他們便開始向上游整合,向下游觸達,以棉紡全產業鏈為核心布局,打通棉紡產業中有關種植、軋花、紡紗、織布、印染、制衣、終端門店、線上銷售直到最終消費用戶的環節,在銷售方面實現了線上線下的雙贏模式,也為紗纖億打造棉紡產業互聯網平臺奠定了基礎。
產業互聯網化上下游企業實現實質性降本增效
隨著紗纖億持續推進產業互聯網化,2020年,洪木新意識到紗纖億的產業鏈還僅僅是線上運營加線下運營的一個雙結合,缺乏平臺化運營。為此,紗纖億立即開展平臺研發工作,并于2021年上線自主研發的擁有全方位智慧供應鏈配套服務的一體化交易平臺和全球云工廠智造平臺——紗纖億棉紡產業互聯網平臺。
“這個平臺是通過信息科技數字化手段,將產業鏈下游和企業經營主體之間有效的一個結合,為上下游業務賦能,為產業鏈各方創造價值,助力實體經濟提質增效。”在洪木新看來,產業互聯網最直觀的作用是推動數字化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形成全產業鏈協同發展的新模式,讓上下游企業都能實現實質性的降本增效。
在采訪過程中,洪木新還就上下游企業如何通過紗纖億棉紡產業互聯網平臺實現降本增效分別向記者舉例說明。
上游企業:原來一家大型的棉紗廠建立需要幾億元以上的重投入,需要經歷“買地-蓋廠房-買設備-買原料-生產-銷售”的過程,且需要很長的資金鏈。
若對接紗纖億棉紡產業互聯網平臺,平臺首先會為棉紗廠輸送全球訂單和資金、配置原材料;再幫助工廠梳理產能,讓其產能標準化;最后為品牌賦能。把工廠原來大規模制造的思維改為大規模定制思維。此外,紗纖億還會為工廠配置物聯網管理系統,企業管理者可以實時全方位地掌握每個設備的生產情況、產品質量、設備檢測等數據,讓公司管理完全實現數字化和場景化。同時,平臺將為工廠提供權威的大宗商品資訊,讓企業管理者從“什么時候買原材料、什么時候接訂單、什么時候賣產品”三個維度去精準把握生產實現降本增效。
下游企業:原來一家布廠織布會根據市場季節性去做生產選擇,但市場靈敏度高,無法準確把握,一旦把握有誤差,就會造成原材料的浪費,資金周轉也會變慢許多。
若對接紗纖億棉紡產業互聯網平臺,平臺可以通過大數據準確地告知布廠目前市場需要什么樣的布,這樣布廠就可以精準把握市場需求,實現降本增效。
紗纖億棉紡產業互聯網平臺在支持推進新疆紡織產業發展中也發揮了成效。洪木新表示,新疆作為我國棉花棉紗生產的主要基地,發展紡織服裝產業是中央重要的治疆方略之一。紗纖億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聚焦推進新疆以優勢棉紡帶動紡織產業鏈協同高質量發展,充分利用了新疆資源成本優勢,市場化驅動質量優化,打造新疆紡織品牌,把新疆智造產品推送到全球。
“我們新疆有質量特別好的棉花,而且產能豐富。作為新疆跟廣東的聯動中心的企業,我們以數智化等方式為新疆紡織業提供訂單及產業賦能支持。”洪木新說。
經過7年的打造升級,如今,紗纖億已是集智慧供應鏈、商務平臺、信息科技、資訊投研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性棉紡產業互聯網平臺。截至目前,紗纖億已成功鏈接超3000家云工廠,服務全國超十萬家采購商,為眾多紡織上下游企業的數智化轉型升級帶去了可行方案。全球云工廠智造平臺建立售前、售中、售后標準化運營
2022年12月,海珠區明確將中大紡織商圈加工生產制造業向廣清經濟特別合作區轉移,并在今年2月聯系發動“小作坊式”企業7000余家前往清遠打造“現代輕工紡織產業集群”。
對此,洪木新認為,中大紡織商圈“上午采購、下午生產、隔天出貨”的現貨供應效率無可比擬,但商圈企業同時受老城發展空間、消防條件、歷史文化等因素影響導致發展受限。相信在政府帶領下,政企可以充分發揮廣清兩市的資源稟賦和產業互補優勢,讓廣清兩地產業鏈融合更深、區域競爭力更強。
“我們2021年將運營總部轉移到海珠琶洲,作為海珠區發展都市工業的一員,一直積極參與響應區政府的發展。在此,我們通過全球云工廠智造平臺布局全球,琶洲運營中心只需數十人就能控制從下單到生產交付的全流程節點。”洪木新告訴記者,海珠區擁有全亞洲最大的面料輔料市場,可推進建設“總部+線上運營+線下店面展示”集聚區,特別是元宇宙技術的服裝設計方案在海珠有很好的土壤。“在海珠,通過信息科技手段貫通上下游產業,全方位整合產業資源,生產訂單反推給其他內陸城市集群集約生產,促進產業降本增效,打造數字化轉型賦能服務和數字化應用示范場景的“海珠樣板”,形成都市輕工業行業標桿。”
4月6日,廣東省工信廳印發《廣東省紡織服裝行業數字化轉型指引》和《廣東省家具行業企業
數字化轉型指引》(以下統稱《轉型指引》),到2025年,全省紡織服裝行業兩化融合水平達到60%以上,規模以上企業達到70%以上;全省家具行業兩化融合水平達到50%,規模以上企業達到 85%。同時,還將在紡織服裝和家具行業培育一批5G全連接工廠、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和優秀應用場景。
消費品工業涉及衣食住行游購娛等各領域,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行業觀點認為,要實現產品向品牌的根本性轉變,將質量優勢轉化為品牌優勢,亟須發揮數字技術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進一步提升產品附加值與品牌溢價。
而目前,紡織全行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仍處于初期階段,存量設備互聯互通難度大,數字化應用場景普及度不高,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系統解決方案不多,特別是中小企業數字化在技術管理基礎等方面存在較多制約。而產業互聯網,憑借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連接優勢,正是紡織產業數字化的核心引擎。
“我們紗纖億對此有深刻的認知,將持續進一步發展壯大全球云工廠智造平臺。”洪木新告訴記者,整體而言,傳統交易平臺原則上只執行單一功能服務,即通過訂單匹配引擎來開展撮合交易,并不會扮演運營商角色。
而紗纖億棉紡產業互聯網平臺通過數字技術建立售前、售中、售后的標準化運營,為棉紡產業上下游提供詢盤、運輸、融資、資訊等一體化協同服務,以訂單為導向,賦能全球云工廠,打破傳統的庫存生產經營模式,真正做到降本增效。“展望未來,我們始終堅持以科技創新為產業賦能的使命,致力于做全球棉紡產業最好的運營商。”洪木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