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特邀副會長、
廣東省服裝服飾行業協會執行會長、紅棉國際時裝城總經理 卜曉強
專業批發市場是我國紡織服裝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對行業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紡織服裝專業市場走過初步形成、逐步發展、全面建設、高速擴張4個發展階段。隨著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邁進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關鍵期,專業市場也開始走進轉型升級階段。而這一階段的重要內容,就是實現專業市場的高質量發展,實現專業市場的由大到強的轉變。2023年5月,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強調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性,不能當成“低端產業”簡單退出,要通過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等手段,提高傳統產業的競爭力和附加值,實現經濟轉型升級。推動紡織服裝專業市場高質量發展,一方面是順應轉變發展方式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專業市場應對主要矛盾轉變、突破自身發展瓶頸的內生需求。當前,宏觀經濟環境為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背景和支撐,把專業市場發展帶入了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階段。此外,受生產成本上升、人口老齡化加快、環保壓力加大等因素影響,傳統經濟動能正在持續減弱,新舊動能轉換進程加快;新消費主力人群體提供了強大的市場驅動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效強化了市場功能;科技創新和技術擴散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全球價值鏈的變化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戰略機遇。高質量發展要以全面創新為動力從紡織服裝專業市場的角度解讀,高質量發展意味著要以全面創新為動力,推動高質量供給,滿足高質量需求,實現高質量配置和高質量投入產出,創建具有專業市場特色的“高品質、多品種、創品牌、快反應”的體制機制,而不僅僅是以前那種僅僅以“量”取勝的發展模式。紡織服裝專業市場的轉型升級工作,必須以高質量發展為重要目標,這是適應當前經濟發展形勢和產業現實的必然選擇。
現代紡織服裝專業市場具有高度專業化、時尚化、國際化的特征和優勢,我們必須改變以往單一、落后的“批發市場”觀念,認識到現代紡織服裝專業市場的先進性和關鍵作用。
一是,其流通產類統一,具有高度專業性,是全國乃至全球紡織服裝生產、制造、展貿、流通的集聚地。二是,其包含豐富多元的創意設計文化元素,具有高度時尚性。大量服裝設計師、創意工作者、時尚機構等人才活躍其中,是時尚潮流創新頻率、效率最高的策源地。持續不斷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尤其是時尚服飾的需求;樹立城市時尚地位,提升城市時尚精神面貌。三是,其扮演著國際時尚商貿交流平臺的角色,具有高度國際性。時尚是全球性產業,也是一門全球性語言,國際時尚商貿交流合作的不斷發生、發展和創新,不斷彰顯和提升著地方乃至中國的國際經濟地位。
現代紡織服裝專業市場的蓬勃發展,在帶動當地及周邊地區乃至全國經濟發展,也起到了關鍵性的重要作用:
一是,起到物資儲備作用。在穩庫存、保供應方面,能確保物資儲備充裕、供給不斷檔,遠端進得來、銷售跟得上,末端送得進、價格基本穩。二是,起到消費引流的作用。專業市場云集豐富資源,通過拉動商流、聚集客流、活動引流,打造消費流量引力場,吸引采購商和消費者的大量涌入,直接提升城市的活力和商貿氛圍。三是,起到品牌孵化作用。通過發揮資源集聚優勢,為具有市場潛力的品牌和設計師提供專業化、多元化、創新化的條件和空間,一站式多元化解決品牌成長發展中所遇困境。四是,起到穩定就業崗位、擴大就業容量的作用,尤其是促進服裝類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行業的數字化升級發展,帶動新媒體營銷、直播電商、國際貿易等領域促生大量新型崗位。五是,起到加速全產業鏈融合發展、全方位帶動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以鏈式發展帶動地區經濟發展,比如,在交通、房地產、物流、教育、醫療、餐飲、文旅、購物等多個方面都帶來了消費需求和經濟效益。如今,紡織服裝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現實條件已經具備。巨大的產業規模和持續優化的供給結構奠定了高質量發展的堅實基礎;完備的基礎設施與產業配套形成了行業協同創新的良好生態,價值鏈上每一個環節的創新都可以在其他環節得到應用轉化,創新的疊加效應、聚合效應與倍增效應得以充分發揮;科技的進步從快速反應、柔性制造、產業協同等各方面為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
紡織服裝流通行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出發點是實現行業由大變強的轉變,關鍵點是實現新舊動能的轉換,落腳點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建立“高品質、多品種、創品牌、快反應”的體制機制;要通過技術創新、品牌創新、渠道創新、模式創新、管理創新和服務創新等全面創新培育新的發展動能。
第一,地方政府在產業發展中應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推動專業市場高質量發展,引導產業創新升級。近年來,紡織服裝專業市場在“騰籠換鳥”“產業轉移”等發展趨勢下,被地方政府勒令“退場”。這種做法,割裂了高端產業與傳統產業的聯系,忽視了傳統產業是新動能培育的重要來源;沒有完全理清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用行政化手段出清傳統產業完成轉型升級。
第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事情,需要長期堅持和不斷努力。產業轉型升級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和長期的耐心。政府應以全局思維、長期目光,提高對現代紡織服裝專業市場功能性、重要行、先進性的重視。
第三,紡織服裝產業轉型升級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實現全產業鏈上下協同發展。中央政府“堅持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不能當成‘低端產業’簡單退出”的表述,為中國紡織服裝產業升級提供了指導思路。中國需要通過加強技術創新、提高產品質量、推動智能制造等方式,來推動傳統產業的升級轉型。
第四,產業升級的內生力量來自企業的創新。政府在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專業市場的專業化、時尚化、國際化特征和優勢,注重保護和培育市場需求,鼓勵尤其是中小企業通過加強技術創新、提高產品質量、推動智能制造等方式,實現傳統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和升級換代,提高產業經濟的質量和效益,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可見,專業市場要實現高質量發展,核心是要實現新舊動能的轉換。一方面,通過集約化發展,促進專業市場與產業集群的良性互動模式;另一方面,通過國際化發展,促進專業市場積極參與到全球資源要素的重新分配之中,提升專業市場的國際競爭力和話語權。
專業市場是廣州都市消費產業發展的搖籃,是廣貨品牌出海的重要支撐, 更是當代粵商文化的重要組成,廣州火車站片區以流花商圈為代表的大批專業市場尤其重要,是廣州成為服裝商貿中心的重要力量。
廣州作為商貿流通中心,依托“商貿帶訂單、訂單帶制造”支撐起了廣東省以及部分省外地區的服裝產業制造供應格局,也是廣東省實施“百千萬工程”的重要推手;流花商圈作為廣州服裝商貿內銷、外貿雙主陣地,內銷交易額是廣州市服裝產品內銷限額以上交易額的38%,外貿產品出口額占全市服裝產品出口的45%,在廣州億元以上紡織服裝專業市場中,流花商圈僅占據15%的檔口,卻產生了26%的交易額,平均交易貢獻率170%,是支撐廣州成為服裝商貿中心的重要力量。
以廣州市的紡織服裝專業市場為例,專業市場的優化升級可以為廣州深化“消費+時尚+定制”城市建設,擦亮廣州文化名片的內核,尤其在廣州火車站勢能升級的背景下,推動流花商圈專業市場的高質量發展,深入挖掘和持續放大本土時尚商貿基因和內生潛力,繼續擦亮流花商圈的國字招牌,成為國內外時尚行業高地,是廣州火車站片區延續發展活力并重塑品牌的關鍵,也是廣州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重要抓手。
第一,整合產商資源,從專業市場到時尚孵化基地轉變。借助中國紡聯高端創新資源,導入更多優質服務平臺及時尚資源;高起點、高標準打造工信部“紡織服裝創意設計示范園區”“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大灣區新銳設計師聯盟”等重點項目,完善品牌培育和推廣體系;圍繞設計師品牌的實際需求,提供品牌展示、渠道建設、培訓提升及資本服務等豐富的商業配套及增值服務助力設計師品牌成功;在本土品牌及設計師的基礎上,引入更多大灣區乃至全國的優質時尚資源,支持海外留學的時尚人才歸國創業,凝聚富有潛力、具有創新思維和實踐才能的新銳設計人才。第二,整合功能,從貿易目的地到國家級文商旅融合地標轉變。通過硬件升級與業態創新,放大獨特的產業稟賦,推動文商旅全資源整合、全產業融合、全場景構建,提供“吃住行、游購娛”一站式服務,創新推出更多廣州文商旅“必玩地”“打卡點”“新潮代勝地”“城市地標”,高標準打造有顏值、有品位的城市窗口、旅游勝地、時尚地標,成為文商旅融合時尚消費的新地標和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第三,整合活動,對內辦好會、對外樹品牌。一方面,發揮廣交會、廣東時裝周、流花國際服裝節、紅棉國際時裝周等重要時尚IP,持續引進海外優質品牌及設計力量,深度融合全球高端時尚資源,搭建中國原創服裝品牌接軌國際的商貿交流平臺,構建國際時尚發布中心。另一方面,內銷外貿雙賽道齊發力,內銷市場向品牌化、定制化、批零一體化延伸,外貿市場向數字化、展貿化升級,推動專業市場形成功能業態更多元、產業生態更完善、消費活力更匯聚的發展格局。以紅棉為例,聚焦完善產業生態,引領行業風尚——構建以原創設計為強引領、時尚消費為特色的完整時尚產業鏈條,打造高端資源匯聚的時尚產業風向標。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