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先行。巧媳婦工程的產能下沉、工廠進村、能人挑頭、骨干領辦、規范運營,讓農民接受工業化洗禮,就近就地轉移就業,是解決勞動力結構性矛盾突出的有效途徑。服務縣域經濟,助力鄉村振興,河南服裝在行動!
“黨支部好領導,我把村里表一表:支部書記孟慶中,副主任孟慶義,會計名叫陳超鋒,三人擰成一股繩。板子廠、制衣廠,繡花、燈帶、筷子廠,還有富硒香醋廠,服裝車間生產忙,村民腰包鼓囊囊。”2024年6月23日,記者在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胡橋鄉崔集村采訪時,94歲老人胡愛芝唱起了崔集村流傳的順口溜。
記者看到,現在的崔集村道路通達順暢,民居寬敞亮堂,車間里機器轟鳴,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美麗畫卷正在徐徐鋪展。
“噠噠噠……”位于崔集村村委會隔壁的夏邑縣美特制衣有限公司生產車間里,縫紉機工作的聲音此起彼伏。該公司總經理孟文芳原來在南通做服裝生意,2017年返鄉創業。該公司主要生產睡衣,產品除供應國內的市場外,還遠銷國外,年產值達6000萬元,吸納300人就業,人均月工資5000元。此外,該公司每年還為村集體經濟帶來3萬元的幫扶車間租金收入。
“我每天送完孩子就來鄉村振興車間上班,離家近,農忙時還可以回家干農活,平時也不耽誤照顧家里老人。上個月我拿到5400元的工資呢。”在夏邑縣美特制衣有限公司上班的孟茹茹高興地說。
在村里的電腦繡花廠,負責人劉強介紹,他和愛人朱心茹于2011年在常熟市打工,因為都喜歡繡花而結緣。婚后朱心茹用嫁妝錢購買了繡花設備。經過10多年的發展,現在他們不僅在本村有電腦繡花車間,而且在縣產業集聚區也有車間。
在崔集村,加工業、制造業、服裝業是發展較早的三大產業。近幾年,該村的西瓜種植面積也不斷擴大,形成了又一個支柱產業。
“十幾年前的崔集村是個遠近聞名的窮村亂村,如今的崔集村,鳥語花香,綠草蔥蘢,道路整潔寬敞,風景隨處可見。”77歲村民崔文廣笑著說。
崔集村在“五星”支部創建中,產業興旺星、生態宜居星、平安法治星、文明幸福星已經創建成功。人心齊,泰山移。“建強班子抓黨員,黨支部過硬是關鍵。”崔集村黨支部書記孟慶中信心滿滿地說,“今年支部過硬星一定能夠創建成功。”
富裕起來的崔集村,積極發展文化、教育、衛生等公共事業,新建村級衛生室占地6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200多平方米;建設1500平方米的健身廣場、60平方米的文化大舞臺、各類書刊讀物近萬冊的農家書屋一處,購買了樂器30套,組建了村民腰鼓隊;定期組織開展“好婆婆”“好媳婦”“最美庭院”評選活動。(商丘日報融媒體記者 韓豐 張壯偉 通訊員 夏天)
(原載于2024年6月25日《商丘日報》5版)
來源:河南省服裝行業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