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招商引資領域最受關注的話題莫過于取消稅收返還政策,隨著8月1日公平競爭審查條例正式實施,每個地方都在思考無稅收返還之后,招商引資該如何破局?為此,本文綜合了葉青城市夜談、南思咨詢等新媒體的資料供大家參考。
01 經濟貢獻能否作為“稅收返還”的替換?
為了避免直接在招商引資等協議中使用“稅收返還”的風險,各地招商引資文件逐漸開始采取“經濟貢獻”、“產值”等“去稅化”表述來衡量企業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所作的貢獻,進而采取“獎勵”、“補貼”等表述來對企業給予優惠補貼,以此規避相關優惠條款違法的風險。例如,某市政府發布的《支持總部經濟發展若干政策(試行)的通知》第二條第二款采取了“經濟貢獻”的表述;某市科學技術局發布的《關于初創科技型企業經濟發展貢獻獎勵實施細則》第二條采用了“經濟發展貢獻”表述;某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發布的《企業特別貢獻獎勵政策》則采取了“產值”的表述。但經濟貢獻、產值等表述在法律上并沒有明確且具體的定義,因此如需使用該表述,一般需對其進行定義。在實踐中,其定義通常存在兩種方式,一種是將其直接定義為本級政府的留存部分稅收,從穿透本質來看此定義實際與“稅收返還”并無明顯差異,因此仍任存在被認定為“稅收返還”政策的風險。另一種方式則是不對其進行書面定義,采取口頭等方式進行約定,但是此種方式對企業而言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容易引發爭議,也可能增加政府部門的決策及審計風險。在2013年時,已出臺實施的區域稅收優惠政策約50項,幾乎囊括了全國所有省份。2014年12月9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清理規范稅收等優惠政策的通知》(即“62號文”),從三方面規范清理優惠政策:當時有不少臺商反映突然取消優惠政策造成的問題。暫緩執行。第一件,《公平競爭審查條例》措辭嚴厲叫停地方稅收優惠。第二件,消費稅后移和下劃給地方,地方政府能支配的錢變多了。第三件,上海、山東、江蘇和安徽等地已經開始行動,裁撤招商部門,轉而成立招商公司來承擔這一職能。今年6月底,各個地方紛紛開始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規范招商引資行為促進招商引資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要求嚴守招商引資紅線底線,構建高水平招商新模式,強化招商引資宏觀統籌引導等。6月底,上海市發布了《上海市招商整改任務清單“二十條”》,要求立即清理與稅收掛鉤的產業扶持政策,全面禁止“稅收優惠政策”招商行為。6月28日,廣州市投資發展委員會辦公室正式揭牌,當天對外發布《關于新時期推動招商引資高質量發展的工作意見》。梳理了北京、上海、深圳、蘇州等地100多份、1000多項條文政策文件,結合先進城市做法及廣州實際最終形成。從重構招商體系、強化招商統籌、創新招商模式、凸顯招商優勢、加強隊伍建設等5個方面提出20條措施。一是“1+3+3”,廣州聯合作戰招商體系的“密碼”。第二個“聯動”是聯動各類投資主體,以商引商、以鏈引商。第三個“聯動”是聯動國內外各中介機構,對接國內外產業咨詢機構、商協會等專業組織。二是要握指成拳,下好“一盤棋”,才能提升廣州的競爭力。要統籌招商秩序。市級項目線索精準匹配與主導產業、要素環境相適應的區,實施全市招商項目“首談制”,原則上首談區洽談超過一定期限仍無實質性進展的項目,由市投資發展工作機構統籌。而統籌政策協同則將放大政策集成效應,嚴控各區通過“政策比價”相互搶項目。三是廣州將按照“制定產業規劃—打造產業園區—出臺產業政策—配套產業資金—實施產業招商”的路徑,持續打造重點產業全鏈條發展體系。四是廣州將打造一支招商“鐵軍”,以專業化建設隊伍,面向全球選賢用能;以獎勵激發活力,“以項目論英雄”,對招商實績突出的區、單位和個人,予以通報表揚和激勵;以靈活性提升招商保障,在出境招商審批、投資推廣經費保障等方面給予靈活處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規范地方招商引資法規制度,嚴禁違法違規給予政策優惠行為。全面落實稅收法定原則,規范稅收優惠政策,完善對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支持機制。其次,地方在政策環境創造方面,要從“小優惠”轉向“大優惠”。第四,地方在招商引資、發展產業以及開發區建設方面,要從吸引企業轉向形成產業生態鏈。第五,地方要注意培育自身特色,實現產業園區的精準定位和差異化發展。目前,雖然很多地方性的招商引資稅收優惠政策不能再繼續執行,但還有很大一部分中央政策可以沿用。省市招商引資工作可緊跟國家政策導向,可充分利用中央相關政策,合理合規為企業爭取相關政策支持,助力企業發展。通過資源普查全面摸清招商資源家底,進一步拓展和整合招商資源,建立完善高效統籌協調機制,確保產業經濟發展上下“一盤棋”,解決好“有什么資源”“項目落在哪兒”招商引資“最后一公里”問題。根據綜合比較優勢、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產業基礎等因素,找準自身功能定位。結合招商資源普查結果,充分發揮當地的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同時深入了解各產業生命周期,摸清產業發展規律,確定產業發展方向以及預測產業發展前景。如對已處于產業發展生命周期全盛期的產業,往往要么市場已趨于飽和,要么產業將進入下行衰退期,此類產業應慎入或者科學地控制規模。當招商引資“稅收優惠”逐漸退出歷史舞臺,項目地要素保障情況無疑會成為企業投資考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應先盤點要素保障,明晰要素保障的優勢環節及薄弱環節,加強(補齊)要素保障的薄弱環節(缺失環節),增強企業投資信心。建立和完善企業服務體系,提供一站式服務,簡化行政審批流程,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摒棄“單打獨斗”的觀念,加強區域間的協調與合作,形成產業鏈上下游的聯動,促進區域經濟的均衡發展。招商引資的目的除了彌補企業經營成本、促進本地區經濟發展外,更為重要的是改善本區產業結構、資源利用率,僅僅是根據企業納稅額度對其進行獎勵,則存在考核方式單一的問題,因此可根據不同企業的類型制定相關績效考核體系對其考核指標進行量化,如可通過對上下游企業、人才以及生產線的引進,對當地閑置資產盤活度,對環境影響、就業創造、居民福利等設立相應的指標進行綜合考核而非僅局限于稅收貢獻,并與其最終取得的獎補金額進行掛鉤。(8)建立股權投資型產業公司采用投資的方式代替“稅收返還”在“三攻堅一盤活”的背景下重慶市發改委黨組書記、主任高健在中共重慶市委六屆四次全會精神解讀新聞發布會中對園區改革“四個加快”中明確提出:“推進園區開發區運營公司重組,加速向產業投資公司、資本運營公司轉型。”比起根據企業的稅收貢獻對其進行補貼而言,股權投資不僅模式更加豐富多樣,并且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企業的發展狀況,對企業提供有針對性的支持,如合肥所采取的合肥產投集團利用產投融合模式,蘇州采取的地方政府投資基金與合作機構共同設立子基金,引入風險投資機構的模式都取得了較大的成功。因此通過建立股權投資型產業公司,一方面可以為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另一方面也可讓政府深入了解相關行業的發展趨勢,從而提出有針對性的招商引資政策為打造具有本地區特點的專業化園區提供有力支撐。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