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中國縣域/市轄區高質量發展研討會2024”在北京中國科技會堂舉行。壹城經濟咨詢中心(壹城智庫)在研討會上發布了《中國縣域發展潛力報告2024》。報告分析了充分挖掘縣域發展潛力的重大意義,探討了影響縣域發展潛力的主要因素,揭曉了“2024中國縣域發展潛力百強”。
報告指出,截至2023年底,中國內地共有縣域1867個,占全國國土面積的90%左右,占中國大陸人口和GDP比重分別為52.4%和38.5%(如無特殊說明,本報告相關數據僅指中國大陸31個省市自治區,不包含港澳臺)。與大中城市相比,縣域發展水平還比較低,縣域人均GDP僅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73.5%;縣域在技術創新、產業鏈打造、市場開發、對外合作等方面,對中心城市存在較強依附關系。但是,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縣域仍然居于重要戰略地位:縣域是都市圈和城市群高水平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支點,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載體,是邊疆安全和民族融合的重要支撐,是資源和能源供應的重要基地,也是生態安全和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總之,縣域發展空間廣闊,人力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巨大。充分挖掘縣域發展潛力,釋放縣域強大發展動能,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
報告認為,評價縣域發展潛力,既要看到資源稟賦、區位條件的制約,又要科學把握經濟社會結構變遷、國家政策調整等因素帶來的沖擊;既要承認發展基礎、規模經濟對未來發展的重要影響,也要看到部分縣域憑借獨特優勢、搶抓時代機遇,實現“彎道超車”“換道超車”的可能。考慮縣域發展潛力具有動態性、隱蔽性和滯后性等特征,為科學評價不同縣域發展潛力的差異、來源和動態變遷,報告根據引領性、包容性、科學性等原則,構建了縣域發展潛力評價體系。
人力資源。如前所述,人是最寶貴的資源。縣域人力資源應從人口規模及其變動趨勢、人口素質和人口年齡結構三個方面進行分析。人口規模及其變動趨勢,主要用三個指標衡量,即常住人口規模、2020-2023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長率、凈流入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人口素質主要用兩個指標來衡量,即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每10萬人中擁有大學文化程度人數。年齡結構主要考慮人口老齡化的影響,使用一個指標來衡量,即65歲以下年齡人口占比。
經濟活力。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活力,主要體現在發展速度、投資行為、財政收入和資金流向四個方面。發展速度主要是GDP的增長速度。固定資產投資反映的資本對縣域發展的信心,民間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則反映市場投資的活躍程度。財政收入主要使用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來衡量。資金流向主要使用存貸差來衡量,由于縣域資金外流是普遍現象,報告采用了年末金融機構存貸款差額占存款余額比重這一指標。
發展特色。發展特色,一方面指的是縣域在區域發展中的獨特作用,另一方面指的是縣域特有的發展“標簽”。一般來說,這種特色,既可能是在長期發展中逐步形成的,也可能是國家或省賦予的“特殊使命”。課題組主要使用如下五個指標來衡量縣域發展特色,即國家級和省級產業園區數量、累計國家級和省級試點示范個數、累計國家級和省級榮譽個數、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個數、國家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個數。
人居環境。人居環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縣域居民的生活品質,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營商環境。因此,人居環境是縣域發展潛力至關重要的影響因素。課題組使用四個指標來衡量縣域人居環境,即空氣質量優良率、森林覆蓋率、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和城鎮黑臭水體消除率。
依據上述指標體系,課題組對1867個縣域進行了總體評價。數據來源包括: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23各省市統計年鑒,2023縣和自治縣的統計公報,2023中國縣域統計年鑒,以及課題組在互聯網上抓取的相關數據。排名前100的縣域如表2所示。
來源:壹城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