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漢川市憑借優越的交通區位、完善的產業要素和持續的技術創新,打造了一條集研發、設計、生產、銷售于一體的全產業鏈條,紡織服裝產業已成為當地的第一大支柱產業。漢川與服裝的緣分得從19年前講起。2005年,武漢漢正街大批服裝小作坊向外搬遷。漢川與武漢為鄰,交通便利。漢川看準時機,規劃建設漢正服裝工業城,吸引80家來自漢正街的服裝加工廠。隨著漢正街服裝加工小作坊的陸續轉移,漢川乘勢而上,先后建起浙商產業園、德州科技園、裕華工業園、北河工業園、華中皮草城、華中羽絨服產業園等服裝產業園。然而,承接服裝產業轉移的漢川卻長期處于產業分工的底端。肖水平坦言,“波司登、雪中飛、蕉下、鴨鴨等國內外知名品牌的服裝產品大多產自漢川,雖然我們企業數量多,但絕大多數沒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主要從事自產自銷、來料加工和貼牌生產,產品檔次不夠高,競爭力不強。”
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武漢紡織大學徐衛林院士、阿里巴巴國家級創業導師沈培新等優秀人才被柔性引進到漢川,與武漢設計師聯盟合作,開展紡織服裝產業升級研究。同時,漢川市服裝專業園區和企業還建立產業技術培訓基地、品牌孵化平臺、設計研發平臺,從武漢、廣州等地高校院所和國際知名企業選聘教師,開展服裝設計、JIT、IE等培訓,解決產業工人技術不熟、產品質量不穩定、銷路不暢等問題。2021年,中國漢派服飾網紅直播基地在漢川浙商產業園成立,計劃每年培訓孵化千名主播,助力當地服裝銷售。為擺脫勞動密集型代工的產業定位,漢川服裝企業正合力打造公共品牌“漢派薈”,抱團突圍。同時部分有實力企業也在嘗試打造自有品牌,花燈會、魚鶴、九連環、鐵樹王、鑫泰等品牌已經開始叫響市場。
技改升級是漢川服裝產業轉型升級的另一大關鍵。近年來,漢川市積極推動“機器換人、設備換芯、生產換代”,全面提升紡織服裝產業智能化水平。以際華三五零九、雅利達制衣、名仁紡織、蜀峰線業等為代表的企業累計投資30余億元,新建標準化廠房12萬平方米,購置國內外先進設備1300多臺(套)。智能化技改之后,紗線刺點減少了10倍,生產效率提高了30%,市場競爭能力顯著增強。
在湖北雅利達制衣有限公司的服裝檢測實驗室內,生產經理余楠指著公司新引進的日曬氣候試驗機說:“這臺實驗設備能夠模擬不同日曬條件下的紫外線強度,檢驗紡織面料的耐久性和防曬性。”余楠告訴記者,雅利達投資500多萬元建設該實驗室,能夠對面料、面輔料、成品實施與國標相同的30多項檢測。
“過去樣品需要寄送至廣州或深圳的檢測中心,距離遠、時間長,個別項目需反復送檢,送檢周期與生產計劃難以匹配,拉高了生產成本。自建實驗室后,新的面料和制作好的成衣先在實驗室測試再送外檢,極大降低了生產周期和試錯成本。”余楠表示。該實驗室已被漢川市經信局推薦成為湖北省級標準實驗室的孵化單位。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