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香蕉久久_精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综合欧美亚洲日本_国产在线一区不卡

梧桐臺 —— 紡織服裝產業服務平臺

服飾產業互聯網服務平臺,線上線下,助您快速實現商業價值

新用戶注冊 立即登錄
換一個
獲取短信驗證碼
×
×

濰坊昌邑:推動紡織行業轉型升級

發布時間:2025-04-29  閱讀數:14151

濰坊昌邑:推動紡織行業轉型升級

被譽為“絲綢之鄉”的濰坊昌邑,從周朝時起“養蠶織帛,捻線就織”,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生產歷史,是近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近年來,昌邑市依托良好的紡織文化積淀和強大的紡織產業基礎,實現了從“單點突破”到“鏈條聯動”、從“傳統織造”到“智能創造”、從“重走絲路”到“版權護航”轉變,在昌邑,越來越多的企業運用數智技術,推動管理升級、流程再造、場景創新,讓新質生產力為紡織行業添動能。

從“單點突破”到“鏈條聯動”產業“拓維延鏈”

在昌邑市柳疃鎮的濰坊華寶紡織有限公司紡絲車間里,設備正開足馬力、轟鳴運轉,各工序崗位的工人精心操作,車間生產現場繁忙而有序。

從“一根絲”到“一匹布”。華寶紡織作為全山東省唯一一個擁有集聚酯、紡絲、加彈、整經、織布、磨毛、印花、成品銷售于一體全產業鏈的紡織印染企業,從苯二甲酸、乙二醇制取滌綸開始,將紡織產業鏈條延伸到了初端。

“構建全產業鏈的優勢在于成本的控制與可靠穩定的供應體系,僅原材料的包裝運輸費用每噸就可節約400元左右?!比A寶紡絲廠廠長秦海磊介紹,目前,公司年紡絲量可達22萬噸,可生產高檔紡織印染面料7億米,年產值20億元,產品出口到幾十個國家和地區。

產業鏈前延后拓,后端打好“文化牌”。紡織產業與文化深度融合,不僅能賦予產品獨特的文化內涵,還能推動產業向高端化、品牌化、綠色化轉型。

五倍子、大青葉、薯莨、紫蘇……一種種耳熟能詳的中草藥不是用來入藥,而是經過研磨加工,變成了天然無害的植物染料。在山東華晨彩裝科技有限公司的文創工坊內,記者看到了一系列由植物染料染成的紡織產品。

“‘青云染’是我們以植物染色技術打造的生態品牌,特點是0甲醛、純天然,對人體沒有任何損害。在這個領域公司擁有50余項專利,在山東省內屬于唯一一家?!惫句N售經理劉元凱向記者介紹。

從絲巾到漢服,再到茶席與家紡,“青云染”系列產品氤氳著傳統文化氣息。“昌邑是絲綢之鄉,有深厚的絲綢文化底蘊,我們要做的就是用好這張名片,做好絲綢文化品牌。以手繪絲綢為例,我們請的手繪師以蠟染工藝在絲綢上繪畫,多以梅蘭竹菊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為主題,大大提升了產品的文化屬性,目前我們的文創產品年產值突破了2000萬元,”劉元凱說。

“我們深度挖掘本地絲綢文化,打造絲路綢語文化創意園、柳疃絲綢文化博物館等一系列設施,舉辦絲綢文化節、桑葚采摘節等文化節會,年接待游客超過10萬人,推動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昌邑市文旅局局長史志強說,“在此基礎上,還推出《天之涯 海之角》《大綢商》等文學作品,編纂《昌邑絲綢志》,不斷讓‘絲綢之鄉’煥發新生機?!?/span>

從“傳統織造”到“智能創造”企業“智領綠行”

走進山東凱泰超細纖維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自動化生產線高速運轉,精密機械的嗡鳴聲與數字化控制系統的提示音交織,生產流程從尼龍切片開始,經過一系列繁復而精細的加工流程后,每天能有200多單定制化產品下線落地。

定制化生產要頻繁變動生產計劃,能讓工人、機器、物料順暢配合,源于企業新上的制造運營管理系統。而在此之前,受制于手工排產流程卡傳遞的冗長時間,企業一天的接單量很難超過100單。

新系統上線后,生產進度能被實時采集,用來指導生產和銷售業務。“如今每到一個工序,員工通過掃描流程卡的二維碼,在終端就會顯示我們對應的加工要求、生產信息、領料信息。同時我們可以記錄我們過程的不良以及生產人員的信息。企業運營成本降低30%,訂單量翻了一番,效果立竿見影?!鄙綎|凱泰超細纖維有限公司副經理宮曉利說。

傳統制造與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等技術結合,重塑了工廠的生產、管理場景,讓傳統紡織企業面貌煥然一新。

近年來,昌邑強化數智賦能,積極推動紡織企業“智改數轉網聯”提質擴面,鼓勵企業開展數字化轉型升級。“我們按照‘試成一批樣本、帶動一片企業’的想法,幫企業有步驟、有重點地漸進轉型,實施各環節智能化改造。”昌邑市工信局信息化推進科科長梁振宇說,昌邑出臺《昌邑市紡織行業“N+X”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改造推進方案(2023-2025)》,編制完成77個場景清單,建立起多支精準服務紡織服裝細分領域的專業隊伍,充分滿足企業的改造升級需求。

“點”能帶“面”,但具體到“點”,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升級改造過程中,不少中小企業傾向“投資小、見效快、效益好”的技改。昌邑采取只增添數字化模塊、暫不更換機器設備等辦法,降低企業數轉智改投入。這樣一來,推動產業升級,并沒有將傳統設備視為“包袱”,而是幫企業有步驟、有重點地漸進轉型,企業才會由“要我改”轉向“我要改”。目前昌邑已有20多家上云企業跟進改造數字化技術,重構了生產流程,在設計環節應用人工智能技術,還提高了服裝開發效率。

“千人紗,萬人布”曾是傳統紡織產業的真實寫照。如今,依托數字化、智能化,紡織產業加速向技術密集型蝶變,紡出向新向綠的新畫卷。截至目前,昌邑市紡織行業已擁有濰坊市級以上“企業上云”標桿企業3家,濰坊市數轉智改標桿企業4家,濰坊市數轉智改典型應用場景2處,省級數字經濟“晨星工廠”3家。

從“重走絲路”到“版權護航”貿易“通聯全球”

山東濰坊昌邑素有“絲綢之鄉”“華僑之鄉”的美譽。自清咸豐年間起,萬余昌邑綢商闖蕩海外,歷經百余年,讓昌邑成為“近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之一。到了21世紀,當地企業通過現代化物流和海外建廠,昌邑紡織品依舊在絲綢之路上煥發著光芒。

位于龍池鎮的華騰集團就是昌邑布局海外的典型案例之一。自2010年成立烏干達陽光國際物流公司起步,接下來的十余年間企業成立印染公司,8條現代化印染生產線不停運轉,2000余名當地員工穩定就業,年產量達3億米的成品布源源不斷地滿足著當地市場需求。

“現在公司作為華騰集團的海外公司,在非洲已發展為集印染織造、污水處理、化工產業、國際物流、國際貿易于一體化的現代化集團公司,深入融入烏干達、尼日利亞、坦桑尼亞、科特迪瓦等國市場,影響力與日俱增?!比A騰集團董事長孫連忠介紹,“不僅如此,我們還與山東科技職業學院共建了東非(烏干達)國際學院,開展境外辦學、技能人員培訓、留學生招收、師資培訓等項目,實現了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span>

隨著內外部環境不斷發生變化,企業也在積極謀“變”,及時捕捉外界的風險和機會,不斷適應市場,昌邑紡織行業尤具代表性。據統計,2024年1-11月,昌邑紡織服裝產品進出口額達37.1億元。其中,紡織服裝對非進出口23.5億元,占紡織服裝產品進出口總額的63.3%。132家紡織服裝產品進出口企業中,年進出口額超過1億元的達11家。

紡織產業蓬勃發展的背后,離不開昌邑市在優化產業服務、破解企業痛點上的創新舉措,尤其在知識產權保護領域,當地以紡織業核心需求為導向,打出了一套“版權護航”的組合拳

在紡織行業,時間就是效益,花型設計從構思到產品上市的每一步都分秒必爭。

然而,常規的版權作品登記流程,從申報到最終拿到證書,往往需要1個月左右的時間。企業精心創作的花型,常因登記周期過長而錯過上市黃金期。產品先行上市,而版權證書卻還在辦理途中,此時花型極易引發版權糾紛,即便后續拿到證書,損失也往往難以挽回。

面對企業發展的堵點,當地有關部門主動向上級請示、全力爭取,開通直通省級平臺的業務端口,將版權工作站升級為“山東省紡織版權數據運營中心”。升級后的成效立竿見影,版權作品登記辦理周期大幅縮短至15天以內。不僅如此,該平臺還不限時為權利人登記,登記、審核、發證等一系列流程全部免費,真正做到了想企業之所想,急企業之所急。

“山東省紡織版權數據運營中心”的設立大大方便了權利人的版權作品登記,著作權作品登記呈現良性發展態勢。2024年,已為權利人辦理著作權作品登記書2000余件,累計辦理著作權作品登記數量已達1.3萬余件,一紙版權證書直接提升產品利潤30%以上。

縱觀昌邑紡織的騰飛之路,在探索中蝶變,在創新中領跑,用一次次的華麗轉身,回應著時代的變遷。目前昌邑已發展成為江北最大的床品面料等產品生產基地,是省內為數不多具備紡絲、加彈、織布、印花加工、國內外銷售一體化能力的生產基地,也是國內最大的絨面超纖生產基地,絨面超纖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90%。

來源:大眾網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