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7日,走進沅江高新區服裝產業園,只見智能吊掛系統在車間上空穿梭,電子顯示屏實時跳動著生產數據,工人們專注地操作著數字化設備。在沅江市,曾經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紡織服裝產業,如今正煥發出新的生機。
在家輝服飾的生產車間,50歲的縫紉工陳建文正熟練操作智能吊掛系統。5年前,他因腿腳不便,在傳統生產線上步履維艱,每月工資僅2000余元,還常因返工扣款而苦惱。如今,得益于智慧工廠,他已成為車間里的“效率標兵”,月收入突破5000元。
“以前,一天跑幾十趟搬物料,現在系統自動配送,效率提高30%,次品率從5%降到2%。”陳建文笑著說。2023年,家輝服飾投入智能吊掛系統后,不僅生產效率大幅提升,次品率也從5%降低到2%,中高端訂單占比也從30%增至40%。2025年一季度,公司訂單同比增長14.8%,新訂單已排至9月。
生產車間
同樣受益的還有湖南新馬制衣有限公司。自2019年起,該公司累計投入3000多萬元升級智能裁床、自動縫紉等設備,生產效益提升15%,員工收入增長20%。車縫工丁美蓉說:“現在品質更穩定,工資更高,公司還足額繳納社保,干得更有勁!”2025年一季度,新馬制衣實現產值6224.91萬元,訂單已排至9月。
沅江市紡織服裝產業的蛻變,不僅體現在企業車間里,更反映在經濟數據上。
“2023年,全市紡織服裝產業稅收1982萬元,2024年增至2842萬元,漲幅超40%。”沅江高新區負責人介紹。目前,園區已有8家企業完成智能化改造,2025年一季度園區服裝產業稅收完成946萬元,預計今年稅收超過3100萬元。
訂單的增長帶動了用工需求。家輝服飾員工總數較去年同期增加21人,新馬制衣仍在招聘50名熟練車位工人。更可喜的是,智能化并未減少就業機會,而是推動工人從“體力型”向“技術型”轉變。
在新馬制衣工作11年的蔡偉,原本是一名普通車位工,經過培訓后晉升為小組長,工資增長30%。“以前拼體力,現在拼技術,職業發展空間更大了。”蔡偉說。
產業升級的背后,離不開政策的強力支撐。近年來,沅江市先后出臺《關心關愛企業家二十條》《支持工業經濟發展“二十條”》,多方面為企業保駕護航。
沅江高新區經濟合作局副局長李林表示,下一步將推動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促進產業鏈協同創新,力爭到2026年建成全省智能紡織服裝產業示范基地。
來源:新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