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化時代的巨浪中,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正以迅猛之勢重塑我們的工作、學習與生活圖景。面對這場顛覆性變革,主動擁抱AI成為必然選擇。其技術的不斷成熟,也為時尚領域帶來更多的想象空間和創新可能。
2024年寒冬成立的「怪小怪」團隊,誕生于鄭州科技學院藝術學院的一間普通教室。這支平均年齡22歲的年輕團隊,從創立之初就帶著鮮明的時代基因——用數字技術解構傳統,以智能算法重組文化基因。
“怪小怪”團隊運用AI技術實現非遺紋樣的動態拆解、傳統服飾的現代演繹,構建起"非遺+科技"的年輕化傳播矩陣。開發的“點翠+服飾”、“豫劇+服飾”、“節氣+服飾”系列作品,運用3D數字化掃描技術和AI算法,創造出兼具傳統與未來氣質的視覺語言。

讓紋樣“活”起來
非遺傳承面臨的根本困境,是如何跨越時空與代際鴻溝。“怪小怪”通過AI設計非遺紋樣動態拆解,將靜態圖案轉化為可交互的數字影像。以團隊的代表性作品剪紙系列為例,AI拓展了傳統剪紙以“中國紅”為核心的美學邊界,其動態光影制作結合光線追蹤技術,讓數字剪紙作品可隨環境光變化而呈現不同視覺效果,同時實現剪紙與水墨畫、油畫等藝術風格的風格遷移,創造跨文化美學維度的進化,并成為持續演化的數字生命力。
團隊保持高頻次的作品輸出,現已累計產出數字服裝設計作品超6.3萬件,其中1254件非遺剪紙服飾,收獲眾多網友點贊傳播。
讓文化“火”起來
團隊在小紅書、抖音等平臺建立的傳播矩陣,已積累1.5W+粉絲與11W+點贊,總瀏覽量突破500萬次。今年四月,團隊也帶著作品走入線下,讓傳統紋樣與非遺服飾走向國際品牌舞臺,走進現代化公共藝術空間。

2025年4月與新華社合作,設計非遺服飾“梅、蘭、竹、菊”皮影系列,展于WBS—2025世界品牌莫干山大會(圖源:新華社品牌公社)

2025年5月,戲曲、書法、五谷等系列傳統服飾亮相徐州觀音機場,讓傳統紋樣在現代空間煥發光彩
讓邊界“融”起來
在“怪小怪”團隊構建的虛擬服飾秀場中,非遺元素擺脫物理束縛,展開天馬行空的時尚演繹。與此同時,團隊也積極展開跨界實驗,讓作品呈現突破服飾與工藝品的界限。
“泥泥狗+建筑”系列中,團隊將淮陽泥泥狗的圖騰紋樣轉化為參數化建筑表皮,進一步了探索非遺元素的現代應用;2025年4月,“怪小怪”團隊與人民網河南頻道共創《清明·致敬先烈》AI視頻,將紅旗渠精神與非遺記憶結合,以數字技術實現紅色文化與傳統美學的跨界表達。

“怪小怪”創新創業團隊項目負責人吳子怡說,在看到許多非遺技藝面臨傳承困境,因缺乏創新和市場對接,逐漸失去年輕受眾。而AI作為時代所趨的工具,能快速整合非遺紋樣、色彩等元素,為設計提供無限可能,更希望借助這一技術,為傳統非遺找到新的傳播載體。
當豫劇刀馬旦的盔甲紋樣在AI解析下流轉重生,當剪紙藝術織入現代服飾的紋理,科技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成為激活文化基因的魔法。鄭州科技學院藝術學院工作室內,年輕的手指敲擊鍵盤,傳統紋樣在屏幕上舞動重組,生成前所未見的視覺敘事。
團隊指導老師郭雁(河南省工藝美術學會副秘書長、鄭州科技學院藝術學院講師)說:“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優化藝術設計與AI技術的創新應用,讓更多的學生立足自己專業學習和運用AI技術。團隊也將持續深耕非遺服飾定制領域,讓科技成為傳統美學破圈的新織機。”

“怪小怪”藝術工作室提供服飾設計服務,可定制非遺服裝設計圖、主題海報、產品視覺圖;承接走秀視頻制作,結合非遺文化與時尚潮流,打造吸睛的品牌發布內容,為品牌輸出故事性強、傳播力高的宣傳視頻。
團隊成員
吳子怡——項目負責人
王元元、吉美霞——項目設計總監
焦毅——項目設計師
王含哲——市場運營總監
李姍姍——文案策劃師
張明軒——數據分析師
段新凱——創意策劃師
王梓澄——創意研究員
王培源——網頁設計

來源:河南省服裝設計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