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工業是我國傳統支柱產業、 重要民生產業和國際優 勢產業 ,在美化人民生活、 服務經濟發展、 實現共同富裕、 增強文化自信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為貫徹落實《制造業數 字化轉型行動方案》, 以數字化轉型推動紡織工業增強綜合 實力和核心競爭力 ,推動行業高端化、 智能化、 綠色化、 融 合化發展 ,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 ,特制定本方案。
一 、 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 ,深入貫 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 中、 三中全會精神 , 完整、 準確、 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 ,全面落實全國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部 署 , 以融合發展為牽引 , 強化軟硬協同 ,建立紡織工業技術 與信息技術融合應用的先進機制 ,推動產業的數字化、 網絡 化和智能化 , 實現紡織工業數字化轉型。 到 2027 年 , 數字 化轉型基礎支撐能力進一步提升 , 新模式新業態持續涌現, 有力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規模以上紡織企業關鍵業務環節 全面數字化比例超過 70%,打造 150 個以上數字化轉型典型 場景、 60 個以上數字化轉型標桿企業、 30 個數字化轉型典 型集群/園區,培育推廣200 個以上示范作用強、易復制推廣 的數字化轉型典型解決方案。 到 2030 年 , 新一代信息技術
賦能紡織工業數字化改造取得顯著成效 ,進一步推動企業生 產方式、 經營模式、 組織形式變革和創新 , 實現紡織工業全 價值鏈躍升。
二 、 重點任務
( 一)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行動
1.研發關鍵核心新技術。 通過“揭榜掛帥”等方式 , 攻關 一批基于大數據、 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紡織數字化、 智能化關鍵技術。 突破坯布瑕疵檢驗、 染化料測配色及物流 專用設備等數據采集技術、 數據分析決策系統、 智能化加工 技術等 ,打通全流程數字化制造斷點。
2.推廣先進適用技術。 大力推進服裝家紡生產過程自動 化智能化 ,建立由縫制設備、 人工智能技術等構成的智能協 同縫制系統。 推廣紡織高效短流程設備、 專用自動化設備、 在線檢測設備的更新和技術改造 ,加強國產工業操作系統和 工業軟件應用。
3.釋放數據要素價值。 深化數據全生命周期管理 , 實時 采集設備運行狀態、 能耗信息、 生產信息等數據 , 實現對工 藝、 質量過程等深度感知。 構建紡織行業數據管理體系 ,分 類梳理行業數據,編制數據要素清單,形成行業基礎數據庫。 鼓勵地方、 龍頭企業建設區域級、 行業級數據共享平臺 ,整 合產業鏈重點數據 ,創新數據使用、 收益分配、 協同治理等 機制 ,促進數據資源高效對接、 跨域共享、 價值共創。
4.加快工業互聯網部署。 深化“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 用 ,探索工業互聯網標識在紡織行業全產業鏈的生產過程管 理、 質量追溯等方面的融合應用; 鼓勵建設服務于中小企業 的工業互聯網平臺 , 為數據匯聚、 建模分析、 知識復用、 應 用創新提供載體支撐。 鼓勵企業實施工業網絡安全分類分級 管理 ,建立健全企業內部網絡安全管理制度 ,研究制定紡織 工業重要數據識別指南 , 強化重要數據識別和申報、 數據安 全風險評估等工作 ,加強網絡和數據安全防護能力建設 ,提 升網絡和數據安全防護水平。
5.深化人工智能賦能應用。 引導企業在研發設計、 生產 制造、 經營管理、 運維服務等環節加大人工智能應用 ,加速 紡織專用算法與智能裝備的研發 ,開發符合紡織行業特點和 需求的人工智能技術和產品。 加大計算機視覺技術在織造環 節的應用 ,提升疵點檢測、 判斷和分類的準確率。 促進人工 智能技術與紡織行業知識融合 ,實現用戶需求圖案的快速創 造和顏色的精準識別 ,提高創意設計和快速打樣能力。 通過 人工智能技術分析工作流程數據 ,挖掘潛在規律 ,協助企業 優化生產工序 ,提升效率。
( 二 )新模式新業態創新應用行動
6.發展大規模個性化定制。 支持企業借助工業互聯網平 臺,應用人機交互、虛擬交互等方式獲取客戶的個性化需求, 推廣協同設計、 云設計等方式 ,增強用戶在產品全生命周期
中的參與度 , 實現量身定做。 構建服裝服飾產品圖案、 民族 特色專屬紋樣、 素材、 版型等數據庫 ,加強與文化創意、 動 漫 IP 等跨領域設計元素融合 , 滿足多樣化市場消費需求。
7.提升柔性化生產能力。 推動產線柔性升級改造和一次 成型加工技術發展 ,提高小批量、 多品種、 個性化、 大規模 定制化加工能力。 支持企業建立全鏈路的數字化智能中樞, 發展大數據驅動的智能制造新模式 ,打造群聚式供應鏈 ,縮 短產品生產周期。 支持細分領域龍頭企業打造共享車間/工 廠,探索“平臺+共享”制造模式,形成小批量、差異化的柔性 生產能力。
8.拓展服務化延伸模式。 推動服裝家紡企業加快從單純 出售產品向出售“產品+服務”轉變,加強生產數據和消費數據 對接 ,構建面料、 款式、 版型、 人體模型等多模態數據庫, 提升服裝服飾等產品流行趨勢預測能力 ,聚焦全產業鏈條開 展增值服務。 支持企業構建用戶畫像和需求預測模型 ,形成 基于數字決策的市場需求快速響應模式。 推動數字虛擬技術 應用 , 開發 3D 數字化虛擬展演平臺 , 豐富產品體驗方式 , 拓展產品宣傳推廣渠道。
9.強化全過程數字化管理。 鼓勵紡織企業構建全流程數 字化生態系統 ,加大智能設備投入 , 實時監控設備運行狀態 和生產參數 , 實現各環節全流程數字化、 智能化管理。 支持 紡織企業建設數字供應鏈管理體系 ,實現供應鏈上下游企業
之間的信息共享和協同作業 ,快速響應市場變化 , 降低運營 成本。
( 三 )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
10.推動高端化躍升。通過工藝流程的數字化改造,提高 碳纖維、 芳綸、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 聚酰亞胺纖維、 連 續玄武巖纖維等高性能纖維的生產與應用水平 ,提升高性能 纖維質量一致性和批次穩定性。 推動智能可穿戴產品發展, 加大對集無線能量采集、信息感知與傳輸等功能于一體的新 型智能纖維的研究 ,探索新型智能纖維在服裝中的應用 ,利 用新型智能纖維與“人體耦合”實現可視化傳感交互。
11.加快智能化升級。提升企業數字化集成應用水平,加 快建設數字化、 智能化生產線與生產車間。 進一步推廣機器 人、 智能物流系統、 智能檢測裝備等 ,加大化纖、 織造、 紡 紗企業全流程智能車間/工廠建設。持續實施紡織服裝智能制 造進園區,提升集群/園區數字化管理和企業數字化應用的水 平。 引導龍頭企業開發基于現場數據集成整合的生產制造智 能化應用 , 實現生產方式向智能化制造轉變。
12.加速綠色化轉型。推動紡織全產業鏈生產裝備、用能 單元和工藝技術綠色升級改造 ,提升清潔能源使用占比和資 源循環再利用水平 ,減少能耗與碳排放。 推動紡織企業和園 區加強數字化能碳管控 , 開展重點用能環節在線監測、 運行 優化與系統平衡。 基于數字化管理手段 , 實現產品碳足跡全
生命周期管理 ,組織紡織重點領域碳達峰相關研究 ,鼓勵開 展紡織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
13.深化融合化發展。支持龍頭企業開展跨行業合作,推 動紡織行業經驗轉化為工業機理 ,建立紡織行業大模型 ,逐 步實現基于“數據+模型”的深度分析和業務資源協同。推動數 字技術在紡織中小企業的應用,引導中小企業實施數字化“微 改造”。加強與“數字育種”技術的交流對接,提升天然纖維原 料供給水平。增進與商業零售、旅游等服務行業的數據交換, 強化產銷數據互動。 支持企業開展數據資產價值評估 ,加強 數據資產管理 ,建立數字化轉型培訓和人才培養機制 ,為員 工提供學習機會和實踐平臺。
( 四 )夯實支撐基礎行動
14.強化標準引領。 建立紡織行業數字化轉型標準體系, 加快制定數字化轉型參考架構、 成熟度、 服務商能力分類分 級評價等系列標準。 建立化纖、 紡紗、 織造、 染整、 非織造 等領域統一的數據標準體系架構 ,研制重點設備數據字典標 準 , 統一數據格式規范、 數據交換及接口規范。 支持龍頭企 業牽頭制定并推動應用行業數字化轉型相關標準 ,積極開展 技術標準國際合作。
15.加強質量支撐。開展《制造業企業質量管理能力評估 規范》行業標準貫標行動 ,推進質量管理數字化。 提升企業 研發設計、 生產制造、 質量保障、 供應鏈等質量管理重點環
節的數字化集成應用 , 引導企業強化質量意識和質量觀念。 鼓勵行業新材料等中試平臺建設 ,從產業鏈源頭加強質量支 撐。 開發紡織專用傳感器、 智能檢測裝備、 質量控制與執行 系統 , 實現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全面質量管理融合應用。
16.選樹典型標桿。 支持紡織行業數字化轉型典型集群/ 園區創建 , 開展紡織數字化轉型標桿企業培育工作 ,加大政 策引導和資金扶持 ,鼓勵標桿企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積極 探索數字化轉型新路徑。 編制工業互聯網與紡織行業融合應 用參考指南 , 明確紡織行業工業互聯網數字化轉型場景清 單、 路線圖和資源池。 遴選智能仿真測款、 坯布瑕疵檢驗、 個性化定制、 敏捷供應鏈、 數字營銷等典型應用場景和生產 環節 ,推廣一批技術先進、 成效顯著、 可復制的典型案例。
17.培育創新載體。重點支持中西部紡織行業數字化轉型 創新載體建設 ,提供技術咨詢、 方案設計、 項目實施等一站 式服務 , 因地制宜為企業提供高效適用服務支持 ,推動行業 均衡發展。 鼓勵行業協會、 龍頭企業、 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建 設數字化轉型公共服務平臺; 鼓勵各地區根據企業發展現 狀 ,建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綜合信息服務平臺 ,分類分級建 立紡織行業大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檔案”。
18.壯大服務隊伍。聚焦研發設計、質量管控、生產制造、 網絡和數據安全防護、 運維服務等關鍵環節 ,培育一批既深 耕行業又懂數字化的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 ,推動服務
商產品性能的測評和應用驗證 , 形成優質解決方案推廣目 錄。 制定服務商分類分級評價規范 , 引導服務商提升全流程 服務供給水平。 構建紡織企業數字化轉型評估指標體系 ,鼓 勵企業廣泛開展自評估 ,按需精準對接解決方案服務商。
三 、 保障措施
(一)完善工作機制。各地要建立和完善行業主管部門、 行業協會、 科研院所、 龍頭企業等多方參與、 協同推進的工 作機制 ,統籌協調紡織行業數字化轉型工作推進實施中的重 大問題、 重點工作、 重要事項。
( 二 )強化政策引導。 加大紡織行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 造支持力度 ,將符合條件的數字化改造項目納入支持范圍。 鼓勵各地結合實際制定細化工作方案 , 強化政策配套保障, 加強部門間協同 ,整合行業資源 ,積極營造良好的數字化轉 型環境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提高政務服務效率 , 為紡織企 業提供政策、 技術、 人才等方面支持。
( 三 )加大金融支持。 發揮國家產融合作平臺作用 , 強 化融資服務對接 , 向金融機構推薦有融資需求的紡織行業數 字化轉型重點項目。 鼓勵金融機構為紡織等傳統行業數字化 轉型提供信貸支持 ,鼓勵融資擔保公司提供增信支持 ,加大 對紡織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金融支持力度。 推進符合條件的紡 織企業上市融資 , 支持符合條件的紡織企業發行債券融資。
( 四 )促進交流合作。 加強政府部門、 行業協會、 各行
業企業等交流合作 ,共享資源信息、 協同拓展市場 , 強化紡 織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對接 ,提升紡織行業數字化轉型的效 率和效果。 依托相關多雙邊機制深化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 合作 ,拓展企業數字化轉型國際合作領域。
( 五 )深化研究評價。 鼓勵行業協會、 研究機構加強紡 織行業數字化轉型水平監測 ,探索在行業主管部門指導下發 布紡織行業數字化轉型水平發展指數 ,開展區域紡織數字化 發展潛力研究和評價。 鼓勵科研院所等第三方機構提供紡織 行業數字化轉型規劃、 系統集成技術支持等專業數字化轉型 服務。
( 六 )加強人才培養。 行業主管部門進一步摸清紡織行 業數字化轉型人才需求缺口和培訓規模層次需要 ,會同有關 部門鼓勵相關普通高校、 職業學校與科研院所、 行業企業聯 合編寫紡織行業數字化轉型相關教材 , 開發推廣優質課程, 開展數字化轉型人才培訓 ,推進數字化設計、 數字化管理、 數字化營銷等紡織行業復合型人才培養。 依托現代產業學院 等 ,加強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 支持建設國家卓越工程師實 踐基地 ,培養適應紡織產業高端化、 智能化、 綠色化、 融合 化發展要求的卓越工程師。
附: 紡織工業數字化轉型典型應用場景
附
紡織工業數字化轉型典型應用場景
聚焦紡織行業特點 , 系統梳理研發設計、 計劃調度、 車 間物流、 質量管控、 供應鏈管理等重要環節 ,通過典型場景 的應用示例為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借鑒參考。
一 、 工藝設計
痛點: 印染工藝流程長,涉及多種染料、助劑等原材料, 涉及多個工序和復雜的化學反應 , 配方管理復雜 ,控制參數 眾多 ,染化料助劑的配送、 工藝參數的設定和調節精度要求 高 ,造成工藝控制的實時性、 穩定性和準確性差 , 糾錯實時 性精度差。
改造目標: 工藝流程智能化管控。
實現方式和需要的條件: 基于工業互聯網技術 , 開發數 據網關 ,利用高精度數字傳感器采集染液各項可直接測量的 工藝指標 ,建立全流程生產過程工藝參數監測數據鏈和自積 累工藝知識庫 , 實現印染全流程設備等生產要素的互聯互 通。 應用染化料助劑自動配送平臺、 基于數據驅動的織物染 色智能配色等系統 ,對工藝配方、 領料單、 稱量、 印花色彩 控制等所有環節進行監控管理 ,提高染化料助劑配送精度。 建立織物圖像庫 ,基于多特征融合技術 ,開發織物圖像檢索 系統 ,快速確定織物圖像工藝參數 ,并實時同步至自動排程
系統 , 與在產訂單實現最優化管理。
二 、 印染車間智能排產
痛點: 部分紡織染整訂單呈現出小批量、 多批次、 交期 急的特點??蛻粝聠魏?,由生產計劃部門在一天內多次編排, 人工手寫形成生產流程卡 , 統一懸掛在墻壁看板上。 生產輪 次無法動態更新 , 染色進度無法及時跟進 ,調度指令不能快 速精準下達到車間,導致排產效率低、效果差、缺乏整體性。
改造目標: 排產全面可視化與實時優化。
實現方式和需要的條件: 應用高級計劃與排程系統 ( APS ), 通過企業資源計劃( ERP )系統和生產執行系統 ( MES )對生產任務指揮調度實現可視化 ,實時展示排產情 況、 各生產流程進度信息和質量分析信息等。 應用生產執行 系統對前道機臺、 染缸、 定型機實時采集并分析數據 , 結合 企業資源計劃系統的生產數據與各機臺自身的產能、 布種和 顏色 ,模擬出計劃單 ,將生產任務分配給合適的生產線或機 器 ,在生產訂單進車間前自動排好計劃排程并在生產過程中 不斷自動優化。
三 、 物料精準配送
痛點: 傳統的服裝加工流程中 , 完成一道工序后 , 需要 不停的人工搬運、 傳遞、 計數、 捆扎等 , 容易造成效率低、 統計出錯率高 ,存在褶皺、 破損等質量問題。 另外 , 物料配 送路線和次數不穩定 , 導致生產需求預測不準確 ,庫存積壓
或缺貨。
改造目標: 智能吊掛傳輸與自動導向車(AGV)協同搬 運。
實現方式和需要的條件:打造基于生產執行系統( MES ) 的吊掛傳輸,部署打通企業管理解決方案( SAP)、計算機輔 助設計(CAD)、 生產執行系統( MES )、 自動裁床、 吊掛、 分揀系統 , 實現從面輔料入庫、 裁床數據對接、 集中掛片、 吊掛傳輸縫制、 匯流后道整燙、 搬運入庫等一系列工藝流程 數字化的互聯互通,以及傳輸與搬運的協同作業,實現個定、 團定、 大貨混流柔性不落地生產模式。 借助 5G 等技術 ,提 升物流效率和準確率 , 實現裁剪、 縫制、 制衣、 倉儲等各服 裝生產環節的無縫銜接。
四 、 服裝個性設計
痛點: 傳統服裝設計往往采用手工繪圖的方式 ,缺乏對 數字化技術手段的運用 ,紙板消耗大 ,服裝設計理念和手段 單一 , 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設計效率低下 , 由于消 費者對服裝的個性化要求越來越高 , 降低了流行性設計的可 預測性 ,設計成果難以滿足市場需求。
改造目標: 產品數字化設計。
實現方式和需要的條件: 應用大數據、 圖像識別、 人工 智能等技術 ,采用流行趨勢預測模型和機器學習算法 ,針對 色彩、 面輔料、 單品、 圖案、 細節、 廓形、 企劃、 搭配等全
方位多角度做趨勢預測 ,構建標準素材庫 ,應用計算機輔助 設計( CAD )、 3D 虛擬試衣、 3D 打印等技術 , 實現快速 、 精準、 高效的設計。 利用數字制圖技術快速地起草和調整設 計圖紙。 利用 3D 量體技術、 元宇宙技術、 人工智能生成內 容(AIGC), 進行設計仿真、 評估和優化。 應用 3D 渲染增 強設計產品在數字環境中的展示效果 , 捕捉復雜的設計細 節、 布料特性、 紋理和色彩。
五 、產品質量追溯
痛點: 化纖生產過程涉及的原輔料較多、 生產流程長、 工藝復雜 , 與質量相關的環節較多 , 要經歷化分、 物檢、 剝 絲打結和織襪染判等 , 當質量出現波動時 ,傳統方式需要依 賴人工經驗對分布式控制系統( DCS )參數、 工藝參數等進 行調整 ,且具備一定的遲滯性和不確定性。 產品質量事后追 溯較難實現 , 高時延性為質量管理帶來極大難度。
改造目標: 質量數字化管理。
實現方式和需要的條件:基于知識圖譜,通過關聯設備、 工藝、 維修經驗等構建化纖質量大模型 ,解決質量波動異常 時實時調整、 事后追溯的難題。 應用智能傳感器實時監測生 產過程中關鍵質量參數 , 如纖維長度、 紗線均勻度、 布料密 度等 ,確保每個環節的產品質量達到標準。 基于自動導向車 (AGV)技術 ,開發智能物料跟蹤及倉儲系統 ,實現從原料 到成品的智能調度及全程可追溯。 通過在產品上應用射頻識
別(RFID)標簽 ,實現對產品的快速追溯和信息查詢,提升 追溯效率和準確性。 建設質量追溯系統記錄每批次產品的生 產過程,包括原材料來源、生產參數、質量檢測結果等信息, 形成完整的追溯鏈條。
六 、 供應鏈協同管理
痛點: 在當前的紡織服裝供應鏈管理中 ,產業鏈上下游 信息孤島現象普遍存在 ,導致供應鏈各環節之間的信息傳遞 不暢 , 響應速度慢 , 一定程度上影響產業轉型升級。 同時由 于當前市場需求變化快 ,供應鏈的靈活性和響應速度往往跟 不上市場的變化 , 導致生產和銷售脫節。
改造目標: 供應鏈管理數字化協同。
實現方式和需要的條件: 加強產業鏈各方合作意愿、 平 臺共建參與度以及必要的資源投入。 基于互聯網云技術建立 統一的供應鏈管理平臺 ,實現供應鏈各環節之間的數據實時 共享 ,包括訂單信息、 生產信息、 庫存狀態、 物流進度和銷 售數據等 ,通過打通企業內部系統與供應鏈管理系統 , 實現 業務數據共享。
來源:工業和信息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