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幾乎所有人都在熱議芯片、人工智能和新能源汽車時,我們可能忽略了真正決定中國經濟未來30年質量的“主戰場”。
最近,前重慶市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先生發表了一場深刻的演講 :中國經濟的下半場,勝負手不是我們看得見的“硬制造”,而是我們看不見的“軟服務”——生產性服務業 。這不僅是我們的巨大短板,更是未來數十年最大的機遇所在 。讀懂了它,你就讀懂了中國經濟的未來。

一、 什么是“生產性服務業”?藏在制造業背后的“隱形冠軍”
很多人一聽“服務業”,就想到餐館、旅游、理發店。但那只是“生活性服務業”。黃奇帆先生談論的,是另一個更龐大、更核心的領域。
什么是生產性服務業?
簡單來說,它不直接生產產品,而是為“生產”這個過程提供全方位服務 。它就像一座冰山,我們看到的制造業是水面上的那一角,而支撐這一切的、水面下那巨大無比的部分,就是生產性服務業 。
聯合國將其分為十大類 ,主要包括:
1、研發設計:比如,蘋果公司在美國搞研發,設計出iPhone 7。
2、底層技術開發:像谷歌開發安卓系統,高通、英偉達開發芯片架構,為整個行業提供基礎工具 。
3、物流倉儲:如何高效地把上千個零件送到工廠,再把成品送到全球消費者手中 。
4、金融服務:為整個產業鏈提供貸款、投資、保險等血液支持 。
5、檢驗檢測:確保每個零件、每件產品都符合標準 。
6、品牌營銷:比如商標、專利、廣告,讓產品擁有“靈魂”和“身份” 。
7、專業服務: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戰略咨詢公司等“外腦”支持 。
大家熟悉的蘋果公司和華為就是頂級玩家。他們自己幾乎沒有生產線,員工也不是流水線工人 。蘋果的20萬員工,華為的25萬員工,絕大部分都在從事上述這些“服務”活動,他們是產業鏈的“鏈頭”和“大腦” 。而具體的組裝制造,則交給了富士康、比亞迪精密、賽力斯等代工伙伴 。
這就是生產性服務業的威力:它不生產產品,但它定義產品、創造價值。

二、 五大“超能力”:為何說它是決定未來的“勝負手”?
黃奇帆先生指出,生產性服務業自帶“五大光環”,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 。
1. GDP的“超級增長極”
越是發達的國家,生產性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就越高。我們來看一組震撼的數據:
美國:1950年,生產性服務業只占其GDP的10%。而到了去年,這個數字飆升到了50%! 在其高達29萬億美元的GDP中,有14.5萬億美元是由這個“服務業”創造的,成為名副其實的第一大板塊 。
歐洲:目前這個比重也達到了40% 。
中國:我們從1980年的10%,增長到了現在的28%、29%左右,雖然進步很快,但差距依然巨大 。
2. 獨角獸的“孵化器”
全球最值錢的公司,幾乎都誕生于此。
以美國股市為例,總市值約70萬億美元,其中獨角獸企業占了30%,約20萬億美元 。而其中,最耀眼的“七巨頭”——微軟、蘋果、谷歌、英偉達、亞馬遜等,市值合計高達15萬億美元 。它們看似是制造業巨頭,但本質上都是生產性服務業公司 。它們的核心競爭力在于研發、設計、軟件和品牌(核心是人才),而不是工廠和機器 。比如:最近meta挖角蘋果工程師,有媒體爆料年薪給到了14億人民幣!

只有提高研發人員待遇,提高工程師、科學家待遇,中國才能吸引到更優秀的人才,中國的科技才會更有希望。

3. 提升產品“高附加值”的源泉
為什么你的產品“叫好不叫座”?為什么利潤那么薄?關鍵就在這里。
黃奇帆先生算了一筆賬:一部售價6000元的手機,所有硬件零部件的制造成本,加起來最多3000塊 。那么,另外3000塊去哪了?
答案是:無形的軟件、專利、設計、品牌等生產性服務業的價值 。這部分“看不見”的價值,才真正決定了產品的利潤空間。
4. 服務貿易的“主攻手”
一個國家強大與否,不僅看貨物貿易,更要看服務貿易。目前,服務貿易占全球貿易總量的比重已達到25%,歐美發達國家更是高達30%-40% 。而中國,這個數字僅為12%,連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都不到 。
為什么低?正是因為我們的生產性服務業不夠強,導致我們大量“進口”服務 。比如,蘋果在中國生產上億臺手機,每年會因為其注入的研發、設計、品牌等服務,從中國拿走數百億美元的利潤 。這本質上就是一種服務貿易逆差。
5. 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基礎
這是個專業術語,但意思很簡單:就是讓你的投入(人力、資本)產生更高的回報,核心是靠科技創新和知識密集 。生產性服務業,恰恰是知識和人才最密集的領域,是驅動創新的發動機。
三、 中國的“光榮與隱憂”: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談到中國的現狀,黃奇帆先生用數據描繪了一幅“光榮與隱憂”并存的畫卷。光榮在于,我們的“中國制造”已經足夠強大:
1、規模世界第一:中國制造業規模已占全球的30%以上,而我們的“老對手”美國,占比是16% 。這已經不是2010年我們剛超過美國時20%對19.6%的微弱優勢,而是形成了絕對的領先格局 。
2、五大領域稱王:我們在高鐵軌道交通、汽車制造、新能源裝備、電力裝備和造船這五個領域,已經做到了世界“王國”的地位,全球領跑 。
但隱憂更加刺眼,我們的短板異常明顯:
1、比重低:我們的生產性服務業占GDP比重僅28%左右,遠低于歐美40%-50%的水平 。
2、利潤薄:這是最痛的一點。我們的制造業產值利潤率僅7%,低于全球平均的10%和歐美的12%-15% (反內卷的核心在此。歐美的水泥混凝土公司都趕上中國所謂科技公司的利潤率了)。更扎心的是,去年中國整個汽車行業的利潤率僅為5% 。我們賣掉3000多萬輛汽車,賺到的利潤,還不如日本豐田一家公司高!
3、服務貿易逆差大:占比僅12%,嚴重拖后腿 。
4、獨角獸“含金量”不足:在中國股市,獨角獸市值占比僅10%左右,而歐美是30% 。
5、創新驅動力待加強: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我們只有20%-30%,而歐美是50% 。
這些數據背后,都指向了同一個核心問題:我們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了!
正如喬布斯所說:“領袖和跟風者的區別就在于創新。”
黃奇帆先生的演講,為我們揭示了從“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造”和“中國服務”的清晰路徑。未來的競爭,不再是工廠與工廠的競爭,而是產業鏈與產業鏈的競爭,是“大腦”與“大腦”的競爭。他為中國規劃了明確的目標:到2040年,將生產性服務業占GDP的比重提升到35% ;到2050年,進一步提升到40% 。
這“看不見”的戰場,才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關注的、未來30年最大的風口。看懂趨勢,才能抓住未來。這場關乎國運和個人機遇的產業升級之戰,號角已經吹響。
來源:盛運德誠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