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月-7月,我國規模以上棉紡織企業營業收入同比下降2.1%,利潤總額同比增長7.7%。雖然市場承壓,盈利能力偏弱,但主要經濟指標持續好轉,凸顯出行業韌性。
今年以來,棉紡織行業運行態勢如何?呈現出哪些新特點、新變化?企業又有哪些新動向?
“當前,我國棉紡織行業正處于時間、空間和技術變革的歷史交匯期,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期、格局重構的加速期和優勢再造的機遇期。”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會長董奎勇在近期的行業會議上說。
上半年,棉紡織行業遇到近年來最嚴峻的挑戰,企業兩極分化加劇,行業洗牌節奏加快。董奎勇分析,下半年,在行業淡旺季特征趨淡的情況下,行業仍寄希望于“金九銀十”發力,提振行業信心;在下游需求不暢的大背景下,棉紡織整體行情大概率將延續弱勢。
即便如此,棉紡織行業長期向好的趨勢未改。在加速洗牌的過程中,行業競爭邏輯正從同質化價格競爭向差異化價值競爭深度轉變。
記者觀察到,受成本因素驅動,我國傳統棉紡產業集群的企業正加速調整產能布局:一方面將部分產能逐漸轉移至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另一方面則向我國新疆、四川等新興紡織產業集群遷移。與此同時,隨著純棉產品利潤空間持續壓縮,中小紡企也在積極探索多元發展路徑。相關機構調查顯示,約45%的受訪紡企已實施“去棉化”戰略,將混紡產品占比提升至65%;有28%的企業轉向特種紗領域。
當前,紡紗企業針對不同纖維的特性,通過純紡、混紡及不同結構紗線組合等方式,實現紗線功能及風格的差異化,開發出大量新型紗線,市場上差別化紗線的產量在持續增加。以江蘇各地區的棉紡織產業集群為例,其產品差別化特征明顯:無錫江陰和鹽城響水的色紡紗、蘇州張家港化纖短纖包氨綸的包芯紗、鹽城建湖縣化纖短纖包PBT的包芯紗、徐州沛縣的粘膠紗和萊賽爾紗等,在全國都具有較高的知名度。
從同質化轉向差異化,是我國棉紡織企業在困境中的集體突圍,這一轉變背后,彰顯著企業競爭邏輯已從成本競爭轉向技術和產品差異化競爭。“面對復雜局面,行業和企業正積極探索轉型路徑,向高質量發展要動能,破解增長難題。”董奎勇表示,多元化的發展模式與差異化競爭優勢,為棉紡織行業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面對持續低迷的市場環境,有實力的老牌棉紡企業同樣在求新求變。
“轉型、入疆、出海、退出,4個選擇考驗著企業家的智慧,也將繼續推動產業結構優化調整。”董奎勇表示,求穩、求新、求變是當下幾種主流經營思路。
對于行業領軍企業來說,打造自主品牌,成為其突破困局的關鍵抓手。
今年6月,無錫一棉紡織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無錫一棉”)官方零售小程序正式上線,主營特高支襯衫、T恤、POLO衫、床品、褲裝等。無錫一棉開發的300支棉紗線曾專供國際一線品牌,如今直接制成襯衫、床品觸達消費者,標志著企業從幕后走向了臺前。

“從B端到C端,這是企業布局紡紗-面料-成衣全產業鏈的關鍵一步,更是百年老廠一次轉型’破圈‘的嘗試。”無錫一棉董事長蔡赟說,8000元一件襯衫,曾是國際品牌用無錫一棉特高支面料加工成的成衣報價。如今無錫一棉通過自營渠道,以親民價格將高端成衣直達消費者。這并非是降價競爭,而是產業鏈延伸帶來的價值釋放。
面對同質化低價競爭,無錫一棉選擇用“特高支”的工藝定義面料,線上展示制作全過程,讓消費者看懂“支數”“緊密紡”等專業指標背后的價值,明白好面料不是營銷噱頭,而是真實的舒適感。
蔡赟表示,棉紡織行業亟須從生態環境優化和產業結構重構兩個層面尋求系統性解決方案。紡織企業破局,需摒棄“規模擴張”舊邏輯,轉向技術精益化、產品個性化、市場全球化的新范式。年輕消費者愿意傾聽專業聲音,是生產型企業的機遇。通過這種輕資產轉型嘗試,可以讓“中國紗線”的實力轉化為“中國品牌”的影響力。
事實上,不僅是無錫一棉,不少棉紡企業近幾年都有意識地將產品向終端產品延伸,試圖通過“去中間化”的自營模式,直接觸達消費者,希望以此拓寬產業鏈、提升盈利能力。

去年12月,江蘇悅達紡織集團有限公司聯手壹企新商學院,共同啟動“悅達紡織高定免燙襯衫浪潮式私域發售”項目,推出高定免燙襯衫系列產品,獲得了超過1000位客戶的高度評價。
悅達紡織董事長戴俊表示,企業經營21年來,已擁有從紡紗到印染的完整產業鏈,并具備獨立自主研發能力,這些有利條件促進悅達紡織加快產品深度研發、商業模式創新、品牌向終端延伸。
為迅速打開國內市場,魯泰紡織股份有限公司曾與京東京造合作,京東京造負責保障銷量,魯泰紡織負責生產。歷經8個月反復改版,雙方推出了首款產品——售價259元的長絨棉襯衫。僅一年,這款長絨棉襯衫就賣出了5萬件。
戴俊認為,隨著行業不斷發展,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紡織企業“破圈”發展,打通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最后1公里”。
“從‘十三五’開始,紡紗是紡織行業智慧化程度最高的領域。”中國紡織機械協會會長顧平表示,紡紗設備正從單機自動化向整線智慧化加速演進。
今年以來,這一趨勢更加明顯。在AI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技術的推動下,棉紡企業以“黑燈工廠”為目標,大力推進智改數轉,加速紡紗行業智慧升級。
擁有 130 年歷史的江蘇大生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生集團”),打破國企轉型壁壘,從單一數字化車間改造起步,逐步構建覆蓋生產、管理、物流全鏈條的智慧工廠體系,展現出老牌企業在智能化浪潮中的創新活力。
2022年,大生集團建成投產“十四五”全國第一個智慧紡紗工廠;2024年,又啟動建設我國第一個碳中和智慧紡紗工廠。
“碳中和智慧紡紗工廠將于今年10月建成投產,預計萬錠用工控制在8人以內,生產效率提升30%以上,綜合用能單耗降低20%以上,產品質量大幅提升,生產運營和產品為近零碳排放。”大生集團董事長漆穎斌介紹,經緯紡織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經緯紡機”)為紡紗企業提供的“紡機云+數據端+智能設備”一體化成套工程解決方案,正好匹配大生集團打造第三代全流程智慧紡織工廠的目標。
不止大生集團,新疆紡紗企業也在加速向數字化標桿工廠邁進。
庫車利華紡織有限公司與東華大學達成深度合作,引入機器人參與生產流程搭建,通過數字化管理系統與智能化設備的協同,大幅提升生產效率與產品穩定性,為西部紡織企業智能化建設樹立標桿;新疆恒益紡織科技有限公司則與經緯紡機聯手打造智能工廠,在實踐中總結出 “執行端優化、系統融合” 的關鍵經驗,為行業智能工廠建設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優化方向。
“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在持續穩固地前行,而且速度不低,如果行業企業沒有走數字化這一步,就會落伍。”顧平表示,對于企業而言,AI不僅顛覆了傳統的運營模式、打破了行業邊界,而且催生了全新的商業邏輯與競爭范式。
來源:中國紡織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