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全球貿易環境動蕩,供需格局發生較大變化,我國服裝出口彰顯韌性,保持了平穩發展態勢。據中國海關統計,前七個月,我國服裝(含衣著附件,下同)累計出口886.2億美元,同比微降0.3%。
出口情況
出口延續“以價換量”態勢
1-7月,梭織服裝出口371.9億美元,同比微增0.1%;出口數量84億件,增長6.7%;出口平均單價下降6.7%。針織服裝出口401.4億美元,微降0.4%;出口數量140.5億件,增長7.8%;出口單價下降7.6%。衣著附件出口85億美元,微降0.4%。
主要品類走勢冷暖不一
1-7月,大衣/防寒服、西服套裝/上衣、褲類、毛衫、嬰兒服裝出口增勢穩健,同比分別增長3.7%、2.2%、5.7%、8.7%和1.9%。襯衫和襪類出口基本持平。裙裝、內衣/睡衣、針織T恤衫、運動服、胸衣出口分別下降6.5%、5.2%、10%、2.8%和10.5%。
對歐盟、拉美、非洲出口增勢強勁
1-7月,我對美國出口服裝186.6億美元,同比下降4.8%,占比21.1%。對非美地區出口699.6億美元,增長1%。其中對歐盟出口172.1億美元,增長8.8%,占比19.4%。對日本出口64億美元,微增0.9%,占比7.2%。對韓國出口36.3億美元,增長4.8%。對英國出口31.3億美元,增長13.8%。對澳大利亞出口26.9億美元,下降3.2%。對加拿大出口16.8億美元,增長6.7%。
1-7月,我國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出口服裝371.9億美元,同比下降2.7%。對東盟出口75.2億美元,下降16.2%。對拉丁美洲出口59.1億美元,增長13.7%。對非洲出口50.2億美元,增長14.5%。對中亞五國出口57.8億美元,下降21%。對俄羅斯出口21.3億美元,微降0.2%。對海合會六國出口25.3億美元,下降2.9%。
7月當月,我國對全球服裝出口同比微降0.5%,其中對美國出口下降10.1%,對非美市場合計出口增長2.5%。對歐盟出口勢頭放緩,微降0.3%;對日本出口下降3%;對東盟出口大幅下降18.8%。
主要出口地區保持增長
1-7月,浙江省出口服裝219.8億美元,同比增長5.9%。廣東省出口121億美元,下降8.4%。江蘇省出口114.6億美元,增長1.3%。山東省出口108.5億美元,增長8.2%。新疆和福建出口分別下降7.4%和11.9%。其他地區中,湖北和廣西出口增勢迅猛,分別增長21.6%和16.5%。
中國占美國進口份額大幅減少
1-7月,越南占美國服裝進口份額為19.2%,穩居第一大供應國;中國在美份額為16.1%,同比減少5.7個百分點;孟加拉國在美份額為9.7%。1-6月,中國占歐盟服裝進口份額為26.3%,同比增加2.2個百分點;孟加拉國居第二位,占比22.8%。1-7月,中國占日本服裝進口份額為46.2%,減少1.8個百分點;越南居第二,占比19%。
國際市場情況
發達市場進口增勢良好
今年以來,發達經濟體服裝需求平穩。1-7月,美國進口服裝512.1億美元,同比增長4.6%;日本進口141.3億美元,增長8.2%。1-6月,歐盟進口490.8億美元,增長13.4%;英國進口99.9億美元,增長7.9%。
主要服裝出口國保持增長
1-6月,孟加拉國出口服裝約227.3億美元,同比增長12.5%。越南出口172.6億美元,增長12.3%。印度出口約85.8億美元,增長15.3%。
趨勢展望
1. 全球經濟短期回暖和長期隱憂并存
展望下半年,美國“對等關稅”落地、關稅不確定性下降,全球主要經濟體、尤其是美國將進行財政和貨幣政策雙擴張。雖然全球“對等關稅”或抬升全球關稅水平,但全球貿易活動有望維持大體平穩。美聯儲降息預期明顯,外需降溫但仍有韌性。然而,全球經濟仍面臨顯著不確定性,增長態勢脆弱,貿易政策擾動、地緣政治緊張及財政風險持續構成下行壓力。
2. 中美關稅延期90天,美國內法律困境加劇
根據中美斯德哥爾摩經貿會談共識,雙方自8月12日起再次暫停加征24%對等關稅90天,當前關稅水平將維持至11月10日。然而,美國內法律層面出現重大變數。8月29日,美聯邦巡回上訴法院裁定特朗普政府加征“對等關稅”和“芬太尼關稅”的行政令違憲無效,該裁決將于10月14日生效。作為回應,特朗普政府已于9月3日向最高法院提起上訴。但由于最高法院審理周期較長,預計2026年夏季才能作出終裁,關稅政策面臨高度不確定性。為此,美財長貝森特表示,政府正在準備法律備用方案。若最高法院上訴失敗,將啟動“B計劃”,以維持現有對華關稅措施。
3. 美國對多國開征對等關稅,轉口貿易監管趨嚴
自8月7日起,美國正式對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實施不同稅率的對等關稅,其中涉及多個主要紡織服裝出口國,包括柬埔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巴基斯坦(均為19%),越南、孟加拉國、斯里蘭卡(均為20%),老撾和緬甸(均為40%)。印度除需繳納25%的對等關稅外,還自8月27日起被加征25%的IEEPA額外關稅。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明確規定,凡經第三國轉運以規避關稅的行為,將面臨40%的額外關稅。在這一背景下,東南亞多國近期相繼加強了對轉口貿易的監管。泰國、新加坡、越南、印尼和馬來西亞等國均發布了相關合規要求,重點聚焦兩方面:一是本地產值比例(即區域價值含量),二是實質性加工標準(如產品編碼發生變化或經歷特定化學反應)。這些舉措對長期以來形成的“中國出口原材料—東盟加工—最終產品銷往歐美”的多國合作模式帶來一定挑戰,企業須盡快適應新的貿易合規環境。
4. 美國服裝采購繼續向“多元化”、“去風險化”演變
近日,美國時尚產業協會(USFIA)發布了《2025年美國時尚產業基準研究報告》,對特朗普政府關稅政策背景下美國時尚企業的采購策略調整進行了全面分析。報告顯示,為應對關稅政策風險,美國時尚企業正積極推進采購多元化,具體趨勢為:一是亞洲地區在采購中的主導地位進一步鞏固。2025年,企業顯著增加了對中國以外亞洲國家和地區的采購,包括越南(使用率從90%上升至100%)、柬埔寨(從75%升至94%)、孟加拉國(從86%升至88%)、印尼(從75%升至77%)和斯里蘭卡(從39%升至53%)。二是自中國的服裝采購比例持續下滑,但中國在紡織原材料供應方面仍占據重要地位。從服裝采購來看,盡管所有受訪企業仍維持從中國采購,但有60%的企業采購比例僅為個位數(2024年為40%),70%的企業不再將中國作為首要供應商(疫情前為25%-30%),80%的企業計劃在2027年前進一步降低自中國的采購比例。受訪企業普遍認為,中國在服裝生產領域仍具備較強的經濟競爭力,尤其在垂直制造能力、起訂量靈活性、響應速度、成本效益及產品上市周期等方面表現突出。然而,非經濟因素仍在推動企業持續優化供應鏈布局,以降低潛在風險。與此同時,中國仍是紡織原材料的重要供應基地,超過80%的受訪企業從中國采購紗線、面料及各類輔料(如裝飾邊、紐扣、拉鏈和標簽)。另有超過75%的企業也從亞洲其他地區采購相關材料。三是自西半球的采購進展有限。因該地區面臨紡織品原料供應不足及產品種類相對有限等制約,僅44%的企業計劃擴大自該區域的采購,僅17%的企業考慮增加“美國制造”產品的采購比例。四是針對《非洲增長與機會法案》(AGOA)將于2025年9月到期的情況,80%的企業支持該協議至少續簽十年,70%的企業認為長期續簽對拓展非洲采購渠道具有重要意義。
展望后市,關稅走勢和基數效應將是影響我服裝出口的關鍵因素。中美日內瓦和斯德哥爾摩經貿兩次經貿會談已累計將24%關稅暫停180天,為9-10月提供了相對穩定的貿易窗口。展望四季度,一方面需關注11月10日之后的中美關稅走向,另一方面也需應對去年同期高基數、海外需求放緩和前期“搶出口”庫存消化等多重因素影響,出口恐將面臨一定壓力。
來源: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