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出道,全家托舉。”最近,小沈陽的女兒被熱議為“東北獨生女”的天花板。
但要論起“江浙滬獨生子”,祝嘉君的人生也足夠精彩。
祝嘉君,四季青服裝集團少當家,四季青服裝集團董事長、一代風云浙商祝浩泉的孫子。
制圖 顧喆翡
1989年10月,四季青綜合交易市場開業,這便是后來響徹大江南北的“杭州四季青”的雛形。一個多月后,祝嘉君呱呱墜地。在祝嘉君心里,四季青市場仿佛是自己的兄長,而他只是家里的小兒子。
這種近乎命運般的共生關系,貫穿了他的整個成長。
從記事起,祝嘉君就沒有為錢的事發愁過,上幼兒園坐著小汽車上班。從小和父母、爺爺奶奶住在一起,時至今日,還保持著每周至少三天去爺爺家吃飯的習慣——家庭給予他的,是精神和物質的雙份富足。
祝嘉君的成長軌跡,與四季青發展同頻。他的接班之路,沒有經歷豪門子弟慣常的叛逆和掙扎。從懂事起,他就知道自己將來會接過“這一棒”,這不是幸運,而是一種責任。
小時候,長輩們在家里談事情時,祝嘉君往往是旁聽者。爺爺祝浩泉當然是德高望重的“大家長”,商戶們的“主心骨”,做生意遇到困難的,有糾紛的,孩子上學需要幫助的,都來找祝老爺子。
家里迎來送往,祝嘉君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鍛煉了溝通、觀察以及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這些經歷,也讓他早早明白了身上的使命和社會責任。家庭的氛圍、市場的脈動,管理方與商戶間溫暖和諧的情感鏈接,后來也成為祝嘉君管理風格的底色。
然而,認同和珍惜祖輩父輩的創業心血只是他接班的部分原因,更重要的是,他發自內心地對服裝這一行業充滿熱愛和向往,高中時他就憧憬開一家自己的潮牌店。
2015年,從國外留學回來以后,祝嘉君順理成章地進入家族企業。彼時,四季青剛好處在數字化轉型的路上,祝嘉君就從網絡子公司做起,十年間,一步步地走到了集團副總裁的管理崗。
在同事們眼中,他是勤奮忙碌、要求高又不茍言笑的“小祝董”。他的搭檔,從事服裝行業30多年的E7杭州時裝中心總經理錢云宣評價他:既有創業和創新精神,也具備敏銳的商業嗅覺、駕馭全局的能力。
在潮新聞記者看來,祝嘉君個性不張揚,思路清晰,沉穩且實干。他為四季青搭建信息化轉型的通道,組建年輕化的人才團隊,在管理中更強調制度與標準,對商戶更強調“服務賦能”,通過設計支持、供應鏈整合等來提升商戶價值和獲得感,而非延續傳統的“包租公”模式。他對服裝行業的趨勢有自己的判斷,對未來樂觀且篤定。
雖然還未完全接班,他有信心將來帶領著四季青服裝集團這個龐然大物向著細分化、高端化、品牌化的方向發展。
作為家族企業的“第三代”,祝嘉君一向低調,網上鮮有關于他的報道資料。然而,如何面對媒體和公眾也是大企業“接班人”的一堂必修課。因而,這一次,我們終于得以與這位年輕的浙商對話,聽見一位“第三代”如何在新與舊、人情與制度、家族與時代之間,找到屬于自己的路徑。
以下為潮新聞記者與四季青服裝集團副總裁、E7杭州時裝中心董事長祝嘉君的對話實錄。
一、“接班”是一件順其自然的事
1989年10月1日,四季青服裝綜合交易市場正式開業,一個月后,祝嘉君出生。作為獨生子的他,從小便被灌輸著“接班”的思想。
Q:從你的成長經歷聊起,你是從小就知道自己家境非比尋常的嗎?
祝:四季青,那時候叫“綜合交易市場”,是1989年10月正式開業的,過了一個月,我出生了,所以我一直有種市場是“我哥”的感覺。
從我有印象開始,市場就已經是屬于比較成功的狀態了。那時我是跟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住在一起的,我最直觀的感受,家里人變多了,他們上班忙碌的狀態、社交的層面,包括他周圍的人也越來越多,營造出的氛圍就是國家經濟發展很好,企業蓬勃發展的樣子。
Q:爺爺、父母,這樣的家庭氛圍,對你有什么影響。
祝:我爺爺給我們營造的家庭環境是非常好的,那個“好”讓你覺得身邊所有人都是友善的。
市場做起來,就會有不同的商戶進來,爺爺對待商戶的態度,是你有什么樣的需求,我能夠幫得上忙,我盡量能幫,讓你們能找到一種家的感覺,能夠有更好的創業環境。所以有一些商戶,他可能面臨到的商業糾紛、孩子上學、貸款等等大大小小的麻煩,爺爺都盡量能夠提供幫助。
我覺得,爺爺給我最大的影響,從根本上來講,是做事情要講規矩和有邊界感。他是那個年代紅色烙印很強的人,愛國愛黨,很有家庭觀念和責任感。所以,他的理念在于,做企業不單純是為了賺錢,還有有商業道德,也要講社會責任感。他本人也是一直這樣做的。
我記得有一年中秋,要給商戶們發月餅,統計過來有一萬多個檔口,按照一個檔口兩個人算,就有兩萬人、乃至兩萬個家庭背靠著四季青生活。我當時還是有些吃驚和驕傲的,商戶們對爺爺、對四季青的信任,這些認可、口碑,對我來說,都是非常珍貴的財富。
Q:你對這一身份有過抗拒嗎?
祝:沒有抗拒,很順其自然地接受了。還在上學時,如果有人跟我反饋一些公司沒做到位的地方,我會把它當回事,去和家里人溝通,很早就有這個意識了。
而且,我是關注和熱愛這一領域的。從初中開始,就訂籃球雜志、時尚雜志,看明星穿搭。高中的時候,我還想讓家里給我開一家潮牌店,所有的設計、日常管理都由我自己來做,后來因為上學也沒時間,就不提了。
Q:您的管理風格是偏中式還是西式?
祝:偏西式,強調制度和標準。但中國是人情社會,完全一刀切不現實。
Q:您認為接班最難的是什么?
祝:不是業務能力,而是對人性的把握,團隊管理。接班不是一個數字游戲,而是信任的傳遞。家里看的也不只是業績,還有你如何處理關系、如何帶團隊、如何平衡人情與規則。
二、“遇上洗牌與轉型,我的擔憂與喜悅是同樣的”
2015年,從美國留學歸來,祝嘉君進入集團子公司——網絡科技公司,幫助企業建立數據庫,開始數字化轉型。
Q:回來工作的情形,和你想象的一樣嗎?有沒有遇到讓你感覺特別困難的時候?你是怎樣度過的?
祝:網絡公司是2008年就成立了,我加入時已經有一定基礎。我非常明白我來是做什么的,也認可集團的戰略發展方向。所以進入角色還是比較快的。
我比較有記憶的困難,是在2016年的時候,我剛畢業的第二年。
在此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服裝檔口的生意是很好做的,我們和別的批發市場競爭關系沒有那么大,感覺不到我們有什么短板或者問題。到了2015~16年,整個行業的競爭加劇,有些檔口生意不好,交不上租,和市場的關系就變得緊張起來了。
當時,遇到這個節點,我的擔心與喜悅是同樣的。在我的理解中,市場是需要優勝劣汰的,我希望,對入駐市場的品類、質量有一定要求,要把好的商戶吸引過來,著重去培養有一定實力、有原創精神的商家。2016年就是一個洗牌的過程,當時淘汰和更新了有20%的商家。
Q:2015年正式工作到現在剛好十年,哪些是你閃光的、有成就感的工作成果。
祝:也是2016年的時候,基于線下的頹勢,我們就想通過大平臺,自建一個平臺,來給商戶做增量。當時商戶的利潤是比較薄的,所以我們想是不是能夠試試看直播,在淘寶弄一個集成店,把手頭上比較好的這些品牌集合到這個店里面去,然后通過掛淘寶鏈接,把這個量能夠做起來,這個項目現在還一直在做,一年GMV能夠達到3到4個億左右。
還有很多有成就感的時刻,比如四季青老市場的三樓,原先是以寫字樓的形式出現,商業價值不高。我們下定決心把三樓清空,做絲綢,現在這個品類成為了我們集團旗下相對最強的品類。還比如,在2018年年初,我們跟廣州的時尚資源合作,由我牽頭把整個市場的外立面、裝修形象做了比較大的提升,包括入駐商戶的選拔、標準規則、樓層的布局、品牌的類型,入駐的審批,這是一個工作量還挺大、很細致的事情。
三、做服務者,而不是“包租公”
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整個服裝產業正在面對更加理性、謹慎的消費局面,復雜多變的內外部環境,四季青集團如何行穩致遠,年輕的祝嘉君也有自己的考量。
Q:你對當前服裝行業的市場環境如何判斷?
祝:當下的服裝行業是比較困難的,實話實說。
比較強烈的感知點在于,尋求幫忙的商戶越來越多了。很多商戶跟我溝通,第一句話就是“生意難做了”,“價格競爭力低了”。直觀地從量上看,他兩三年前還能做到一年3億元左右的銷量,現在一年只有8000萬元。另外賒賬、壞賬的比例變高,出于風險應對,他收縮了營業額,保利潤。
“價格競爭力”,又是一個延伸的復雜命題。原因是多方面的,更加理性的市場、電商直播的渠道沖擊、年輕人的消費偏好、流行趨勢等等都會影響到競爭力。
所以圍繞不同商戶的困境,我們會進行一一拆解,看看是貨品有問題,還是設計有問題,或者是賬期、出款率有問題,再通過集團這個平臺,幫商戶對接一些資源,尋找合適的生產廠商,與理工大學成立設計研究院,以及降租金等,都是我們在做的努力。
Q:近年來,多個服裝批發市場接連關閉,像北京動物園這樣20多年的市場也關閉了,你會焦慮嗎?
祝:“焦慮”,我理解是一種危機感。“天然流量”這口飯,會有吃完的一天。所以我們不能把自己定位在“物業方”,當“包租公”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要走得長遠,我們還是要把自己定位在“服務者”的角色,要拼的是“服務”,怎樣打造原創能力強的核心商戶集群,怎樣給入駐商戶賦能,怎樣形成商業閉環,向外輸出標準規范等等。
比如,傳統的服裝批發市場,是一個標準的“交易”場所。而我們著力打造的新市場,類似E7服裝中心,從國外請的知名設計師設計,花了相當高的代價來做氛圍的營造,動線的布局,為商戶提供展示、洽談、辦公的空間。
“展示”聽起來簡單,但其實是打造品牌中的重要一環,服裝的調性,能傳遞出理念,也是對外一個重要的形象輸出。
還有,我們的網絡公司從給商戶做增量,慢慢演變成幫他推品類、推品牌。“香云紗”就是我們去年推得比較成功的一個品類。
現階段,作為企業管理者,我在考量一個項目好還是不好,維度不僅僅是經濟指標,更重要的是有沒有價值延伸,希望把集團的核心競爭力、“服務商”的概念,根基扎得深一點。
四、新機會 新活法
服裝行業的未來是什么?年輕的“小祝董”更能把握到企業管理、技術更新、時尚風向等變化。當然,他面對的挑戰是嚴峻的,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Q:服裝行業下一個風口是什么?
祝:一定是細分化、場景化的市場。像前兩年流行的馬面裙、國風,現在可能是戶外,比如沖鋒衣、瑜伽服、露營、溯溪等功能性服飾。前不久,我去了臺州三門考察,一家不太起眼的沖鋒衣廠家,一年銷售能做到十幾個億。所以,趨勢一定是往細分化的方向走的。登山鞋、防曬衣等等都是非常有潛力的細分品類。我們也在考慮,擁抱和迎接這種趨勢,或許有一天,我們也會開類似迪卡儂這樣的沉浸式、有體驗感的服裝專業市場。
另外,我們也在關注出海,和團隊分享研究TikTok海外直播帶貨的可行性,海外退貨率低,可能是新機會。
AI時代的到來,對于服裝行業也是一個機遇。AI工具的應用可以覆蓋在服裝設計、生產、供應鏈、營銷等等環節,為入駐商戶提供趨勢報告、生產建議、銷量預測直播數據分析、供應鏈優化等等服務。四季青已經有商戶開始使用AI助手了,市場能做的事還有很多。
Q:四季青未來的戰略是什么?
祝:我們要打造一個生態閉環:老市場做批發,E7做展示和體驗,園區提供設計和辦公空間,網絡公司做線上賦能和品牌推廣,對外輸出價值標準。最終目的是服務優質商戶,成為他們成長中的伙伴。
Q:你對自己這十年的工作如何評價,“接班”接到什么程度了?
祝:我很慶幸,這十年,堅持的東西還一直在堅持,沒有變得世俗、圓滑。也更為自信了,考慮好的事,我有八成的把握能做成。“接班”的進程大概在六七成吧。
來源:潮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