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上午,鄭州市文物局舉行仰韶時代絲綢發現新聞發布會宣布:繼上世紀80年代鄭州滎陽青臺遺址發現5000多年前中國最早絲綢之后,鄭州滎陽汪溝遺址再次發現同時期絲織物,為“絲之源,錦之祖”的中華織錦技藝傳承溯源再增添新的力證。
(汪溝遺址發現的5000多年前的四經絞羅織物殘留)
上個世紀80年代,鄭州滎陽青臺遺址已出土了中國發現最早的絲織品。時隔30余年,鄭州滎陽汪溝遺址數個甕棺葬中再次發現同時期的絲織品。中國絲綢博物館科研團隊對滎陽汪溝遺址甕棺內提取的炭化織物的纖維材質和組織結構進行鑒定,根據碳化痕跡孔隙和殘留纖維的電鏡觀察,發現炭化織物的殘存為絞經織物,紗線較細,為四經絞羅織物碳化后的痕跡;根據其自主研發的酶聯免疫技術的檢測結果,可以確認四經絞羅織物是絲織品的殘存,距今5500年左右,與20世紀80年代青臺遺址出土的絲織品屬于同類絲織物。
(上世紀80年代青臺遺址曾發現的中國最早絲織物)
中國是最早育蠶繅絲的國家,是世界上公認的絲織品發源地。2012年,耶魯大學歷史學教授瓦萊麗·漢森(Valerie Hansen)在其新著《絲綢之路新史》中更是明確認為“中國人確實是世界上第一個制造出絲綢的民族”。近些年,在這世界公認的殊榮背后,絲織品究竟源自中國何時何地仍是眾說紛紜。鄭州滎陽汪溝遺址甕棺葬中的絲織物出土,不僅將起源實證時間向前推進了一千多年,確證了中國先民在5000多年前已經開始育蠶制絲,也再次力證鄭州乃“絲之源、錦之祖”的起源地。

(汪溝遺址發現絲織物的甕棺葬)
據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介紹,甕棺葬是當時一種比較普遍的幼兒墓葬形式,用絲織物包裹死去的兒童,體現了一種原始的崇拜,甕棺葬中的絲織物跟當時的祭祀和崇拜有一定關系,是人們希望這些夭折的孩子可以像蠶一樣,剝繭成蝶,重獲新生。此次考古發現對確證絲織起源、絲織文化、禮儀文明的起源地在華夏文明腹地河南鄭州,向世界傳播中原文明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汪溝遺址出土的碳化絲織品)
與此同時,鞏義雙槐樹遺址發現了仰韶文化時期的骨雕蠶,該蠶呈現家蠶造型,長6.4厘米、寬不足1厘米、厚0.1厘米,并且是吐絲狀的蠶型,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時代最早的蠶雕藝術品。專家認為,鄭州市汪溝、青臺遺址發現的絲織品和鞏義雙槐樹遺址發現的骨雕蠶,這些重要發現證明了中國古代早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便已經開始育蠶制絲。
(雙槐樹遺址出土的牙雕蠶)
據鄭州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顧萬發介紹,出土殘片是一塊“綾羅綢緞”中的羅織物,經過了染色處理,在織法上采用了較為復雜的絞經結構。為防止掉色,古人對這塊染色羅進行脫膠,生絲脫膠后稱熟絲,這塊羅織物距今5300至5500年,早于此前良渚文化錢山漾遺址出土的距今4200至4400年的絲織殘片,是目前世界范圍內發現的時代最早的熟絲絲織制品。
(錢山漾遺址出土絲絹殘片)
考古發現還表明,中國可能在裴李崗文化時期就已經出現絲蛋白,仰韶文化遺址內出土和尖底瓶及部分罐的外表飾有線紋,個別器物底部發現有布痕,說明原始絲織技藝在新石器時代中期甚至更早階段已經比較發達,當時中國的絲織技藝已趨于成熟,而非初始。青臺、雙槐樹、汪溝等遺址地處黃河流域的鄭州仰韶文化聚落群,是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核心地區之一,證實中國絲織品的起源時間很可能在距今5500年以前,與古籍文獻中記載的嫘祖“始教民育蠶”“治絲繭以供衣服”的傳說時間、地點相互印證。

2017年11月,中華織錦技藝傳承人宋瑞萍在首屆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上做為河南代表向全國紡織非遺專家闡明了中華織錦技藝的發展狀況,并提出起源于河南的中華織錦為“絲之源、錦之祖”的研究觀點。這一觀點得到了與會專家錢小平等人的高度認同,參會領導祝燕春等人對宋瑞萍及旗幟團隊多年傾力發掘、搶救、保護、傳承的堅守與付出給予了高度評價及鼓勵。此次發現,再次力證中華織錦起源于華夏文明腹地河南鄭州。
(2017年首屆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
中國自古就被尊稱為華夏、衣冠上國、禮儀之邦。距今約七千年左右,華夏西陵氏之女嫘祖乃中華人文初祖軒轅黃帝元妃,輔弼聯盟、教民養蠶、治絲供衣、首倡婚嫁,以身垂范、母儀天下。軒轅黃帝次妃嫫母貌丑而賢德,后來發明了紡輪織機工具,織絲成綢。嫘祖、嫫母助軒轅黃帝“垂示衣裳而天下大治”,一道開創中華男耕女織的文明時代,后祀為“先蠶”、“先織”,尊為中華人文共祖。
(中華織錦技藝溯源研究品)
絲束成糸,織彩成錦。軒轅黃帝“在位百年”,“作盤車以濟不通”,“北和禹氏之玉,南貴江漢之珠”,使“大夫散其芭粟,與其財物以市虎豹之皮”,與北方草原貿易往來。其后堯、舜設“司空”專司路政,夏代設“車正”“牧正”掌車輛輿服牧馬之事,存留下“舜販于頓丘”之說。商人長袖善舞,多財善賈,南下燕山,臨易水流域,并溯黃河,至渤海膠東,舉族經商,其后代商湯代夏而立商朝。自軒轅黃帝時代到夏商,絲的出現,開啟了中華織錦從中原傳揚四方、潤澤天下的第一個繁榮時期。
(古代絲綢之路地圖)
東周時期,中原的絲織品宛若文明使者,隨著興盛的草原絲路翻越了阿勒泰山脈,跨過了西伯利亞,在庫爾干、巴雷澤克留下足跡,最終到達了里海與黑海之間,用其精美絕倫的身姿及文化,驚艷了當時的歐亞大陸。當時古希臘人給了中國人一個獨特的稱謂——“Seres”,意為“絲國人”。直到拜占庭時期,波斯僧人將中國的蠶種藏于手杖中帶到西方,西方人才得以明白他們一直猜想的“羊毛樹”長何模樣。甚至東漢時期,西方人仍稱東漢京師洛陽為“Sere”。先秦時期,另一條從中原到巴蜀,穿越西南地區綿延逶迤的群山和深邃陡峭的峽谷,經滇遠達東南亞、中亞、西亞等域外各地的南方絲路將華夏文明與其他文明連通在了一起。漢代,中華織錦再度繁盛,張騫通西域,起于洛陽的漢代絲綢之路,將中原與世界連通,加快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速度,與后來的高原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空中絲綢之路共同成為今日世界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路。
(中華織錦技藝科普活動)
嫘祖絲澤天下,嫫母織彩成錦,鄭州發現5000年前絲織物,再次力證“絲之源,錦之祖”起源地為華夏文明腹地的河南鄭州。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中華織錦是通連世界的文明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