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發稿,聚杰微纖股價上漲43.99%,報收21.7元,市值突破21.58億元。
創建20年,這家中國超細復合纖維面料領域的細分行業龍頭終于圓夢上市。值得一提的是,聚杰微纖董事長仲鴻天也以27歲的年齡晉身為“中國最年輕的A股上市公司董事長”。
01
從小廠到行業龍頭
吸水、柔順、超輕、垂墜、速干、涼感......如今在人們購買服飾與家紡的時候,除了品牌,面料的質量與功能性已成為大家最為關注的屬性。
一款面料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消費者的使用體驗,而往往一次失敗的體驗就足以讓消費者終身拉黑一個品牌。想要讓大家摸著、穿著、蓋著、用著都舒服,是一件技術活兒。
材料科技與紡織工藝的進步是面料發展的主要推動力。20世紀40年代,美國杜邦公司最早研發出超細復合纖維,讓人類在棉、麻、皮、絲等天然紡織原料外有了更多的選擇。在60年代左右,日本紡織公司在超細纖維上取得進一步突破,成功制造出仿皮、仿毛等面料。
而直到80年代,我國超細纖維織造才開始起步發展。聚杰微纖就是國內最早從事超細纖維材料研發、加工、織造、應用的企業之一。
1994年,原來因經營不善而拍賣的“吳江八坼社會福利絲織廠”被仲鴻天的父親仲柏儉拍得重新投產,通過四處籌集資金進行改造和建設,達到了40臺K611有梭織機的生產規模。
創業初期,仲柏儉以敏銳的眼光發現了這個行業的商機。當時中石化下面有一所化纖研究院,正在研究一種日本東麗集團生產的新材料——超細纖維,他覺得這將為傳統紡織業帶來很多有趣的產品,是一個有遠大前景的產業,于是便與化纖研究院達成合作,共同圍繞超細纖維領域進行研究、開發與生產。
果然,超細纖維面料一經面市,迅速填補了市場空白,并且在90年代賣方市場優勢的推動下,仲柏儉抓住機遇,不斷迭代更新制造設備、提升產能,在2000年成立了聚杰微纖的前身公司——聚杰微纖服飾面料公司。一時間,也掀起了江南超細纖維紡織的熱潮。
由于當時技術壁壘并不足夠,隨著“分蛋糕”的人越來越多,行業很快進入壟斷競爭的局勢,很多織造廠家開始另起爐灶,轉而追逐其他紡織新材料。“如果一個企業什么都做,就什么也做不好。”仲柏儉并沒有因此而動搖,“我們一定要在超細纖維這個細分領域做到極致,做出差異化、特色化和專業化。”
帶著這樣的愿景,聚杰開始不斷向上下游延伸,先后建立了聚杰微纖染整(印染與染后整理)、聚杰微纖服裝、聚杰微纖進出口等一系列生產、加工、銷售鏈條,并在2011年正式成立聚杰微纖紡織科技集團。
就這樣,在平均凈利率較低的紡織行業,聚杰微纖常年保持著較高的凈利率和年銷售增長率。甚至在2012年,面對整個紡織行業陷入低迷,所有競爭對手都在收緊業務的關口,聚杰微纖卻大膽創立微纖無塵,將研發與生產深入軍用與航空用及電子半導體行業高端潔凈紡織領域。
02
贏得迪卡儂、ZARA、IKEA的青睞
“一直以來,聚杰微纖把自己定位在超細纖細領域中的高檔產品,圍繞產品質量不斷做優做精,并且堅持在技術研發和工藝上引領行業。因為只有極致的產品,才能真正為客戶創造價值。”仲柏儉在一次采訪中如是說。
也正是憑借著嚴格的質量管理體系與持續的研發投入,聚杰微纖逐漸在開纖、染整等核心環節建立起技術壁壘,并形成獨特工藝,徹底從過去同質化、低端化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根據《中國紡織工業發展報告》中的數據顯示,在2000年到2015年間,中國紡織品出口總額占世界總量的比重從10.4%激增到37.5%,成為世界最大的紡織品供應源頭。截至2016年,中國化纖產量也達到近5000萬噸,占世界總產量的70%。
原料的急速發展也推動了紡織品服裝與家紡的內外擴張。2016年,國內服裝消費市場已從2011年的8000億規模成長為近1萬2000億。而根據中國家用紡織品行業協會的調查,與美國、西歐、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家用紡織品的消費量相比,我國還有大量增長空間,并且隨著城鎮化、地產業、酒店業的發展,需求會進一步擴大。
就這樣,憑借在行業中不斷地堅守與持續地精耕細作,聚杰微纖終于等到了時代的快車,不僅成為國內生產超細纖維水平最好的企業之一,其中一款高檔麂皮絨服裝面料在長達10年的生產銷售時間里,做到國內無其他企業可以模仿、復制;還在多個產品品類上打破了被日韓企業所壟斷的市場格局,甚至使得一些國際競爭對手放棄生產,轉而成為聚杰微纖的代理商。
隨著產品與技術的品牌影響力地不斷擴張,聚杰微纖的客戶群體也開始從利郎等國內知名服裝品牌,逐漸轉變為迪卡儂、ZARA、C&A、H&M、IKEA等國際知名品牌,進一步構建起自己全球客戶服務經驗與能力優勢。
03
突如其來的子承父業
然而,在2016年,如日中天的聚杰微纖卻不得不面對一場突如其來的考驗。
10月份,創始人仲柏儉不幸因病離世。仲鴻天年初剛剛從美國東北大學攻讀生物專業歸來,在聚杰還是一名基層的材料研發專員。當時整個聚杰微纖集團的重任一下壓在了只有23歲的仲鴻天身上。
雖然憑借健全的經營體系與管理制度,公司并沒有在業績上受到影響,仲鴻天也順利地完成了“交接棒”,但無法避免地是,仲鴻天面臨著很多挑戰。
與很多“子承父業”的二代相比,仲鴻天既沒有變成旁人想象中的“瀟灑富二代”,也沒有選擇做一個“掛牌董事長”,而是從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開始,努力讓自己盡快進入角色。
雖然從小就長在工廠里,公司上到高管下到普通工人對仲鴻天都很熟識,但是由于一直在念書,他直言對這份家族生意并沒有很深的理解,只是潛意識里知道自己有一天會將這件事繼續干下去。因此,突然接任后,面對閱歷、經驗、能力的多重鴻溝,與外界媒體的猜忌和質疑,仲鴻天一度變得十分焦慮。
在回憶自己剛剛接任的狀態時,仲鴻天向創業家&i黑馬透露,“當時的確感受到很大壓力,但是好在很多事情老爸之前已經有所規劃,我也只能‘盲目樂觀’,選擇充分相信。”
不可否認的是,公司原有的發展慣性給了仲鴻天一段寶貴的緩沖時間,他也做出了一個在如今看來比較明智的決定:一邊給核心管理層放權,自己做好賦能的工作;一邊瘋狂補課,全面地學習企業經營。
在美國念書的時候,仲鴻天除了學習生物與材料,剩下最多的時間就是去旁聽商學院的課程,并且時常與父親探討與家族企業相關的原材料趨勢與市場形勢。在他看來,聚杰微纖的未來充滿可能性,因為他而讓企業受到質疑,仲鴻天并不服氣。
04
創二代
在2015與2016年,聚杰微纖的產能利用率已經超過100%,生產設備處于長時間滿負荷運行中。面對這樣一種供不應求的市場,聚杰微纖的確有很多機遇與方向。
“其實當時上市對于聚杰微纖來說并不是一個必要的選擇,但是既然業績與現金流都在穩定增長,不如借此機會讓公司登上一個新的平臺,一方面可以解決未來可能出現的產能瓶頸,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公司更加規范,贏得市場先機。”仲鴻天向創業家&i黑馬回憶。
于是,2017年3月,聚杰微纖完成股份制改造,變更設立股份公司;5月,引入兩家機構投資進行增資擴股;9月,正式開始接受上市輔導。在緊鑼密鼓的推動工作背后,仲鴻天花了大量時間在政府、證券等相關機構的溝通上,自然也吃了不少閉門羹,很多人都難以相信一個1993年出生的年輕人在自己面前描繪著超細纖維面料行業的遠景。
一次偶然的機遇,仲鴻天在與勁霸副總裁龔妍奇交流時得知了黑馬成長營,導師均為成功企業家與投資人,學員以天派(偏互聯網)地派(偏傳統)劃分,既可以系統學習創業,又可以相互合作鏈接。仲鴻天當即報名加入。
“我覺得自己應該走出來,開拓一下眼界,接觸一下真正的創業者。”仲鴻天說,“一開始我感覺這幫同學都是瘋子,早上9點上課,下午6點下課,晚上回到酒店還要聚在一起開私董會,繼續學習、交流。”
在系統學習創業的過程中,仲鴻天很快就認清了自己,也很快建立起自己的一套關于商業模式、產品與營銷、組織管理等方面的商業架構。而對于聚杰微纖的發展,一些導師例如分眾傳媒江南春、不惑創投李祝捷、天圖資本馮衛東等,也給了仲鴻天有關供應鏈以及產品定位等方面的建議。
2018年1月,仲鴻天從黑馬營畢業;6月,聚杰微纖正式向證監會提交招股書;2019年11月,26歲的仲鴻天帶著勝利的微笑走出發審會現場,那一刻聚杰微纖IPO上市終于成功過會。值得一提的是,同班同學豆盟科技創始人楊斌也在同年3月在港交所實現IPO。
“參加發審會那天,家里人起初都不知道,母親還像往常一樣問我要不要回家吃飯。得知成功過會的時候,公司上下包括我其實也比較淡定,沒有大張旗鼓地去慶祝、宣傳。我覺得這與父親留下的‘務實’的企業文化有關,上市只是一個階段目標,并不是終點。”仲鴻天道。
05
成長體驗:不拘泥于眼前的茍且
仲鴻天自稱不善言辭,更適合做一個聆聽者,但在他的字里行間中,卻透著很多不該屬于他這個年齡的成熟,也讓我們感受到他這三年來的成長,以下內容節選自創業家&i黑馬與仲鴻天的對話:
其實,企業的文化大部分還是老板的文化,創始人的狀態往往都會映在企業身上。例如我的父親,他一件夾克可以穿十幾年不換,早年間廠子里鍋爐他也都要親自去燒來了解熱能使用效率,而且常年都和一線工人吃住在一起等等這些小故事,最后自然就變成了聚杰微纖勤儉、極致、務實的價值觀與文化。
一旦有了這些內核的東西,形成了良好的內部氛圍與機制,這艘大船就經得起風浪。因此,外界很多人擔心我是否能夠管理好企業,反而從我的角度來看,我更擔心的是自己能不能跳出企業想問題,為企業找到正確的方向。
就像李祝捷老師經常說的“方向不對,努力白費”。他建議我們要將供應鏈的能力做深做精,在建立好工廠端強壁壘的同時,去捕捉需求端的機會。馮衛東老師關于品類定位的理論也給我很大的啟發,我們最近也在實驗一種新面料,專門針對跑車、奢侈品等高端消費品的個性化定制,以高客單價、高毛利的思路進行我們未來在消費品領域的延伸。
在黑馬營學習的那段時間里,我看到各行各業的創業者也都是這樣,在拼命地修正自己的方向。不僅如此,從他們的模式與方法中,我也認識到了很多新的技術、路徑與解決方案。例如,有一個做榴蓮冰品生意的同學,早期并沒有像大部分零食企業一樣選擇to C的思路,反而依靠to B的方式迅速打開一片市場;還有一個做5G互動廣告平臺的同學,因為走了彎路差點賣掉公司,后來all-in算法技術與5G趨勢,去年成功上市。
我覺得一個創業小白,通過不斷地學習與失敗,一步一步找到操盤手感,是一件很有挑戰但充滿樂趣的事。作為校內網的最后一波用戶,我一直以王興為自己的偶像。之前看他的《九敗一勝》,看到他從校內網到飯否再到美團,無論是模式、戰略還是資本、組織,期間所有的曲折只有經歷了、戰勝了、活下來了,才能算做真正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