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強調公正客觀的《紐約時報》鮮少為哪個品牌“伸冤”,但在6月22日,臨近紐約設計師Thom Browne男裝2018春夏系列將要在巴黎發布的日子,其時裝總監Vanessa Friedman寫下一篇關于他的特寫,講述了一個被產業低估的人物的故事。
相信讀完這篇故事的人多少會被豐富的采訪細節打動,也許還會在自己或身邊人身上尋找影子。在此之前,Thom Browne從沒有以這樣委屈的形象出現,雖然他到如今依然表現出毫不在乎的態度,但當人們最近問他是否有感到被家鄉產業忽視時,他還是若有所思地答道:“好吧,是的,有一點兒。”

設計出這些元素完全是因為Browne不想做老派西裝,他出生在賓夕法尼亞州的Allentown,天主教家庭的孩子們最常穿的就是灰色法蘭絨休閑褲、海軍外套等規矩服裝。不過長大后的他還曾想去好萊塢當演員,但最后他放棄了電影夢,改行去Giorgio Armani當起了銷售。也許是Armani的西裝給了他創立西裝王國的信心,之后Browne決定自己單干。
從2001創立至今,Thom Browne已經完全稱得上美國的代表品牌之一。他收獲的榮譽也不少,美國時裝設計師協會曾8次提名他為最佳男裝設計師,他最終拿到了3次。而在業績上,Thom Browne品牌去年在營收上達到了1億美元,今年有望增長到1.25億美元,銷售額有30%在美國發生,其余遍布歐洲和亞洲各國,在設計師同名品牌里表現極好,體量比the Row、Proenza Schouler等大很多,幾乎接近美國最熱門的設計師Alexander Wang。
即使如此,Thom Browne始終在名氣上顯得過于平淡。在業內人士看來,Browne的女裝也在紐約排得上前幾名,英國百貨Selfridges的工作人員曾說,“他是我去紐約時裝周的主要原因。”在紐約Barneys,他的衣服銷量也是排在前五名。但Browne從未被提名過任何女裝獎項,而在各種大品牌爭著挖創意總監時,Thome Browne也從未在人們的懷疑名單里。
投資人不解,“很少有品牌的里子比面子強大這么多。”私募公司Sandbridge Capital的基金合伙人Kenneth Suslow曾對《紐約時報》這樣說。
那么到底是什么造成了Brown的低調呢?
都說性格決定命運,在時裝界,這句話更加意味深長。如果我們看看如今最為活躍的設計師,不難總結出一個共性,從Alexander Wang到Jeremy Scott等,都屬于活躍外向型,在社交媒體時代,他們的鮮明個性和熱愛社交,都備受網民和年輕人歡迎。

Thom Browne

Thom Browne的秀是強迫癥的最愛

三道杠是他的標志之一
但Browne并不屬于這樣的個性,他不喜歡太夸張的東西,甚至有強迫癥,比如不喜歡把手帕疊成三角型放進西裝口袋里,因為這樣顯得太精致主義。在一次回憶中,Browne說他的第一位雇員曾穿著粉紅色的襪子工作但被他禁止,因為這不符合一個西裝品牌的自我修養,“這會傷害我們傳遞的信息。”
生長于天主教家庭的Browne大概有輕微的禁欲傾向,每當看到他設計中的三道杠,那就像一個“約法三章”。其實他并非不懂得時尚業的運行法則,但他強迫自己不跟從主流,這導致許多事情有點擰巴,“我對’酷’從不感興趣,但是我知道別人會。”他說。
他很少在社交媒體上標榜自己獲獎的事,即使美國前總統夫人Michelle Obama也是他的粉絲;他的Instagram也只屬于他的那只斗牛犬,即使穿著Thom Browne的明星私照已經遍布世界;他沒有網紅心態,即使他的電商生意做得如日中天,最近最大一筆投資高達300萬美元。
他知道,自己已經是個51歲的成熟男人,時尚圈那種追捧神童設計師的童話不適合自己,他半路出家,沒必要要執著復述別人的故事,那種只屬于Tom Ford、Alexander Wang或者剛來到美國的Raf Simons的故事。
而另一方面,導致Thom Browne在產業中被低估的原因也和他可以保持小規模運營有關。據《紐約時報》稱,Thom Browne并不熱衷于開太多精品店,他目前在電商上有500件產品,主要和Farfetch合作,很多電商圖片來自于設計師親手設計。這一切,只是因為他想要控制品牌的語言。
這讓許多消費者無法在更容易帶來情感共鳴的線下實體店接觸到Thome Browne。雖然說Vivienne Westwood也有意縮小企業規模,但西太后的朋克人生卻為她打響了招牌,在她騎在男模特肩上浮夸地走秀時,Browne正忙于招呼時裝秀上的模特隊伍對齊。
不過,《紐約時報》沒提到的,是Thom Browne身上所暗藏的那份古典上流社會的氣質。他是個每天早上要跑8英里且每天吃同樣早餐的“模范生”,會在失序的環境中感到不適,但需要注意的是,美國從不是一個主張遵循規則的社會,而紐約也不是一個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地方,這里除了拿作品說話,還依賴于人脈網。
時裝的表達也是社會和文化的表達,也許Browne吃虧在他站錯了地方。時尚作家兼攝影師Natalie Joos曾在談到紐約時說,我已經對這個城市失去了興奮感,也許這是一個過來人的心態,也許是厭倦了骯臟和混亂的現實,他搬去了洛杉磯,因為那里是“時尚的白板”,所以自由。而設計師Hedi Slimane也曾說過,在美國,洛杉磯有更少的社交壓力,更是做實事的地方。
這也是為什么近年來,洛杉磯變成美國境內最受熱捧的新時尚中心的原因之一,而紐約,似乎不再是時尚人心里的美國夢天堂了。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