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叛”是人反叛還是作品反叛?“反叛”是誰的定義?誰定義他這個人或者作品屬于”反叛“?
“被接受“—— 被誰接受?
雖然如此,還是要談談山本耀司這個人與他的作品。許多知友已經回答的內容我就不再贅述了,我想談談關于他的成名。因為當初他的成名,確實與他的“反叛”精神有關。
他是與川久保玲一起在巴黎出名的。在他們之前,最先在巴黎闖蕩江湖的是KENZO,高田賢三,1970年代就去了。KENZO在巴黎發展的經歷充滿戲劇性,不過這無關本主題,所以就不多說了。
山本耀司與川久保玲離開日本去巴黎發展,主要是對日本當時本地的時裝業發展比較失望 —— 各種失望,編輯不懂作品;消費者崇洋......這有點像中國這幾十年的發展經歷。
他們去了法國之后,沒有基礎,開始總是很辛苦的。 但既然來了,首先想到的是做秀,通過做秀吸引媒體、編輯和買手,在那個時候,對他們來說是最有效的途徑。而且他們立志要能夠一炮而紅,因為沒有那么多的錢給他們折騰。
所以怎么樣能做好一場一炮而紅的秀呢?
他們動了很多腦筋。必須說,兩人都很聰明。他們的出發點就是“ANTI-FASHION"(反時尚)。再說通俗點兒,當時大家都認為法國設計師的作品都很時尚,那我們就做和他們完全不一樣的設計,換句話說“顛覆法國人眼中的時尚”。 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他們確實是以反叛的精神去做這場秀的。
具體怎么“反時尚”呢?
首先靈感來源及審美體系——他們把方向定在了日本農民的生活。話說,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多少歐洲人看到過日本農民的生活?
以法國為中心的歐洲時尚當時的美學體系是這樣的:精致;高雅;完美;對稱。所以他們就反著來。
色彩
首先在色彩方面,無彩色為主(對比當時法國的五顏六色),這個習慣幾乎延續至今。
廓形
廓形方面,歐洲都是突顯女性的身體,他們則完全掩蓋女性原來的身體,作為觀眾你無法描述他們的設計到底是什么廓形,某些廓形甚至顯示的是臃腫。
風格
風格上,法國講究的是“高雅”, 他們則彰顯的是“粗糙感”(粗糙美學)。 所謂粗糙感,就是衣服的一些部位,有意識以半成品方式呈現,如下擺不按傳統的工藝做任何完工處理;袖子可能是做了一半的袖子等等。
以他們的理論來說,“成品是在人體穿上衣服后完成的”。換句話說,留給穿著者一些發揮的空間。
細節
細節上,法國的設計都很講究對稱感,他們則完全都是不對稱的設計。
下面兩張圖不是他們期初的作品,但風格依然是同一種風格,大家體會下。
接下來,這場秀就讓觀眾掉了下巴。 不是所有的觀眾都立刻接受了他們。其實第一場秀結束時,他們并沒有立刻走紅。但是其中一個觀眾(忘記了名字)是個PR公司的,非常看好他們,并且差不多以他們經紀人的方式幫他們在巴黎站穩腳跟。
如果想了解更多這段故事背景,建議去看兩本書:一本是《The Japanese Revolution in Paris Fashion (Dress, Body, Culture)》;還有一本是《The Fashion Conspiracy》。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