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民間手工藝的探尋就是我的道。”2006年,馬可追隨內心的呼喚,放下世俗眼中的功成名就,心無掛礙地來到濱海小城珠海。這裡沒人知道她,正好適合從零開始,她像個“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的隱士,心滿意足地隱匿於唐家古鎮蔥郁靜謐的叢林一隅,創立了中國首家社會企業原創生態品牌——「無用」,從此以衣造船,以珠海為港灣,揚帆遠航,尋藝問道。十五年來,多少風和月,何論塵與土,馬可探訪民藝的足跡遍布中國偏遠的山野,也曾於國際時尚界的金字塔尖發出真正屬於中國的原創之聲。十五年後,無用這艘船兒,滿載中國民藝更深沉殷切的期許,重返故鄉唐家古鎮,在沉寂沒落多年的清代老舊祠堂裡,奏響了古老悠遠的機杼之聲。2021年2月6日晚8點整,位於唐家古鎮山房路的無用手工紡織傳習館迎來了揭牌儀式,當珠海市委及高新區政府各位領導和策展人馬可一起拉開序幕,古建築門頭兩邊的燈籠隨之亮起,燈籠上被照亮的“以手傳心 衣以載道”八個大字,正是無用十五年如一日未曾改變的初心。剪綵環節中,一條看似尋常的剪綵紅布,在剪斷之後,竟然搖身一變成為六條精美的無用手織布植物染的紅色圍巾,剪綵嘉賓們也開心地將圍巾圍在頸間,這別出心裁的創意讓現場觀眾倍感驚喜。無用品牌一直宣導的可持續環保理念,哪怕只是在一條剪綵布上也體現得淋漓盡致。當沉穩的老木門被緩緩推開,無用手工紡織傳習館正式開館,自此,歷經一百五十餘年風雨滄桑的祠堂重獲新生。跨過那道歷史的門檻,頭頂上百餘根老木梭如眾星拱月般環繞著圓球形的燈,清風徐來之際,有著類似管樂器般中空結構的梭子們,搖蕩碰撞,在發出天籟般悅耳聲響的同時,灑下如竹影搖曳般影影綽綽的“月光”,讓人恍惚間不知今夕何夕。迎面垂掛著的展覽前言娓娓道來展覽的緣起,開篇卻是策展人馬可向每一個進館觀眾發出的殷切問詢:“你在生命中接觸到的第一件物是什麼?也許是媽媽早已精心縫製好的一套嬰兒裝,也許是外婆用新棉花絮起來的一床溫暖柔軟的被褥,在紡織物的包裹呵護中,稚嫩的生命慢慢變得結實而充滿力量。然而,我們對這緊貼肌膚、朝夕相伴的衣裳又真的了解了多少?”傳習館的尋衣問道之路,從左側的「天然原材料區」開始。棉、麻、絲、毛等紡織原料與其相對應的布料成品,讓人清晰感知到“人體第二層肌膚”的來處。與當下種類繁多、使用普遍的化學纖維相比,這些天然纖維,都真實地扎根於土地、映照過陽光、沐浴過雨露,歷經了最自然的生長過程,具有化纖所不具備的生命氣息和靈性。其中,在大多人印象中粗糙硬挺的苧麻面料,無用卻通過古人的智慧,將其變成了柔軟舒適度均不輸高級絲綢的優質夏布。而極具嶺南特色的木棉棉絮,也改變了因纖維短韌性差而難以紡織的命運,在無用繼往開來的技藝研發加持下,擁有了全然不同的紡織前景。繼續往前,一架歷經波折從西北鄉村拉來的、在南方紡織史上極為罕見的織褐機,宛若一床連接著遊牧文明的巨大的長弦琴,隨時會奏響草原大地的聲音。靠墻人立的褐裘毛靴,隱約透出其主人的神采,仿佛下一秒就要揚鞭指揮羊群歸家。展廳中一盤白牦牛毛格外引人註目,那是馬可親手從一頭高大健碩的白牦牛身上剪下來的,當時她在甘肅做遊牧展的調研路上遇到了正在剪牦牛絨的藏族牧民,拍攝完成後,她也加入了他們的勞作當中。在她眼中,這已不再是普普通通的牦牛毛,而是真真實實的生命,至今她還能清晰想起那頭牦牛溫柔的眼眸及沉悶的叫聲,還有她雙手拂過牦牛身上時的觸感和體溫。馬可說,每個負責任的地球人,都應該了解自己口中吃的、身上穿的、手裏用的東西是怎麼來的?誰做的?種植或製作的過程中是否做到了善待眾生、不傷害自然生態環境?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正視物質、關愛自身、敬畏生命。順著織褐機延伸的盡頭,墻上掛著的無用手作棉布衣和棉桃之間,隱藏著一道數學題:1件手作棉布衣=214朵棉桃。而214朵棉桃=5.3株棉花樹,這5.3株棉花樹照過多少寸日月的光輝?有多少蟲兒光顧過它,多少鳥兒曾在它身上歌唱?它們被多少人的汗水澆灌,又被哪雙手仔細採下,將它們紡成線、織為布,裁為衣?當真正知曉了這些手作之物背後的“真相”,你便會懂得了愛物惜物的意義。“唧唧復唧唧”,許多人只在《木蘭辭》中接觸到的織布聲形容,終於在傳習館的「手工紡織技藝區」中真正得以耳聞。
紡線、繞紗、背紗、穿筘、裝機……每個手藝人之間看似相互獨立,卻又和諧統一。看這邊,手搖紡車咿咿呀呀悠悠成線;看那廂,她在一百多歲的老木織機的唧唧聲裡運梭如飛,經緯縱橫交織成的布帛,就像是時間在手中開出的花朵。她們一絲不茍,卻又氣定神閒,一吋一縷輕盈拾掇,在既單調又充滿韻律感的動作中,她們仿佛置身於一種忘我的境界,將自身內心的平靜祥和傾注其中,既虔誠又神聖。局外人如果看久一會,則不知不覺會被一種靜謐的美感及平和的氣氛所包裹。這些包含著手藝人的情感和愛人惜物的良心所織出來的布、做成的衣服,穿在身上,教人如何不珍之惜之?
而來到「植物染色區」,你越發能夠感受到古人取材自然、因材施用、物盡其用的生活智慧。
大自然本就多姿多彩,自然不會缺少裝點美好生活的豐富色彩。艾草、薑黃、五倍子、板藍根……這些神奇的植物,不僅是治病救人的中草藥,更是成為裝點古人多彩生活的顏色來源。在沒有化學染料的時代,古人格物致知,從這些天然植物中淬煉出豐富多彩的顏色,將荏苒如梭的歲月變得斑斕,使有滋有味的生活更加鮮活。“月白”、“水綠”、“天青”、“海藍”、“桃紅”、“柳黃”、“青蓮”、“秋香”……這些充滿古典韻味的中國傳統色,單看其名,便已是一種美的享受了。古人師法自然,構建了一個充滿詩意和底蘊的色彩世界。然而,隨著工業時代的到來,化學染料的普及,中國先人遺留給我們的傳統色彩卻漸漸失落於歷史中,以至於除了藍染,其他的傳統色彩基本都失傳了。無用花了十幾年的時間上下求索,追根溯源,經過大量的植物染色實驗,終於找回了部分失傳的傳統色彩,發展出無用的植物染色譜體系。而這些利用純天然植物中所染出的顔色,色澤柔和雅致,使用時間越久,顔色越發自然生動,具有化學染料顏色所難以具備的靈動之美。正如「唐家百年故衣展示區」裡的嶺南官員常服,以及不同百姓的華服與便裝,即便已歷經了一兩百年的歲月消磨,但衣裳上的色彩、紋路依舊鮮活如斯。當你順著「天然原材料區」、「手工紡織技藝區」、「手工裁剪縫制區」、「植物染色區」的歷史脈絡一路走至這些故衣面前,你看到的將不再只是沉默的舊衣裳,你的腦海中會浮現那些最初始的原材料在土地上餐風飲露生長的畫面,你會看見它們如何被採下、搓成線、織成布、製成衣……甚至,那件在長久穿用中不知不覺記住了穿衣人姿態和風韻的舊衣裳,雖然只是空空地懸掛著,但卻讓人仿佛能瞥見那穿衣人的模樣,看到她所經歷的生命悲歡……這哪裡只是衣服,這是一個個在靜默裡消逝的生命曾經存在過的證明。難怪馬可常說:“懂得了衣服,人世間的道理就都懂了。”然而斯人已去,衣裳長留。正所謂,物有物命,人們常以為是我擁有物,殊不知是物短暫地擁有過你,人只是物的過客。
夜漸深,人漸稀。此時,門口傳來風吹“梭子燈”的天籟之音,合著大廳裡手工藝人操作機杼的人籟之聲,久久不願離去的人終於恍然大悟:它們交融奏響的分明是一曲關於自然環保與手藝匠心的讚歌!那些沉默的手工紡織技藝背後,不僅有言之不盡的曆史文化和歲月印跡,也有手藝人傾注的情感和生命體悟,更有人與大自然的相互觀照……傳習館中的每一件展品,皆取材於自然,最終也能降解於自然;每一道工藝,均環保天然,不會給大自然造成任何傷害。而在手工紡織過程中,更是處處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觀。手藝人因材施用、順應自然,把自己的情感、理念和愛人惜物的良心傾注於手工藝中,將天然材料蛻變爲一件件妥帖耐穿的手作衣裳,達成了以手傳心、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命狀態。事實上,北京的無用生活空間自2014年開放以來,已連續舉辦了十一期公益民藝展覽,從最初的土陶展、籃簍展,到去年冬天的掃具展,再到今天的無用手工紡織傳習館等,雖然展陳的是不同主題的傳統手工藝,但始終都有一條相同的暗線一以貫之——那是無用對自然環保的呼籲和對手藝匠心的敬重。每一次展覽,無用期待喚醒的不僅僅是民藝,還有民藝背後所關聯著的不斷被破壞的傳統文明和消逝的人類精神世界,更是在呼籲世人共同探索人類應該如何與自然和諧共生、可持續發展。無用希望,每個帶著疑問踏進傳習館的人,不僅能在其中找到答案,更希望在你揮袖作別時,能帶著對自我的反問歸去:
我們該怎樣去生活?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