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后浮余量的影響因素
1、人體B*對前、后浮余量的影響
標準的前、后浮余量:前浮余量:B*/40+2,后浮余量:B*/40-0.5
挺胸體的前浮余量比標準的大,平胸體比標準的小。
2、墊肩
墊肩高到一定程度,浮余量消失,即墊肩越高,浮余量越小。墊肩每增加1cm,前、后浮余量減少0.7cm。墊肩高為6cm,浮余量消失。
墊肩作用:修正體型,工藝制作方便。
3、衣服松量
衣服松量產生的前、后浮余量減少量=0.05*(B的松量-12)(包括內衣)≤1。
實際前、后浮余量=標準前、后浮余量-0.7*墊肩高-0.05*(B的松量-12)
二、衣身結構平衡
1、衣身結構平衡實質
為如何消除前、后浮余量,主要是消除前浮余量。
2、衣身結構平衡的三種方法
①、前衣身浮余量大部分或全部下放(適用于寬松類服裝)(如圖2.3.1)。但下放量必須≤2,因為下放量越大,前片起翹程度越大。
▲圖2.3.1 寬松類衣身平衡
②、前浮余量部分下放收、部分收省,適用于較貼體、較寬松及B-W<18 的貼體類(如圖2.3.2)。
▲圖2.3.2 較貼體類衣身平衡
③、前浮余量全部收省,使用于B-W≥18的貼體類。
▲圖2.3.3 貼體卡腰類衣身平衡
3、內衣對衣身結構的影響
內衣厚度:襯衫:1.5,薄毛衣:2.5,厚毛衣:4。對于秋冬裝而言,后領口處抬高a≤0.5,肩端點處抬高a /2。
三、各類風格服裝規格設計
1、各類風格服裝的特點
寬松類服裝看不出身體輪廓;較寬松類服裝略看出身體輪廓;較貼體類服裝比較明顯顯示身體輪廓;貼體類服裝充分反映人體體型特征。
2、規格設計
①、前腰節長FWL=人體腰節長+2左右=(0.2G+8)+2
②、衣長L=a*前腰節長=0.4~0.6G+6 0.4G(短);0.6G(長)
③、袖窿深BL=c*前腰節=0.2B+3+
④、胸圍B=(B*+內衣厚度)+松量=B*+內衣厚度+
⑤、N=0.25(B*+內衣厚度)+18~20
⑥、SH=0.3B+11~13(B大取11,B小取13)
⑦、實際前浮余量=B*/40+2-0.7墊肩-0.05(B的松量-12)=
⑧、實際后浮余量= B*/40-0.5-0.7墊肩-0.05(B的松量-12) (注:12為肩縫縫縮)
⑨、后衣長補充量(因衣長縱向厚度的影響)=0.5左右
⑩、前衣身門襟處B的補充量≤1
3、細部設計
(1)、領窩:
前領:橫開領:N/5-0.7;直開領:N/5
后領:橫開領:N/5-0.5;直開領:后橫開領/3
(2)立領領窩:
前領:橫開領:N/5-0.8;直開領:N/5
后領:橫開領:N/5-0.4;直開領:后橫開領/3
(3)袖窿形狀主要指前、后沖肩量及袖窿凹度:寬松型、較寬松型、較貼體型、貼體型。
①寬松型
前沖肩量≤1.5cm;后沖肩量≤1.5cm
前凹度:3.8cm左右;后凹度:4cm左右
②較寬松型
前沖肩量:1.5~2cm;后沖肩量:1.5cm左右
前凹度:3.5cm左右;后凹度:3.8cm左右
③較寬松型
前沖肩量:2~2.5cm;后沖肩量:1.5~2cm
前凹度:3cm左右;后凹度:3.5cm左右
④貼體型
前沖肩量:2~2.5cm;后沖肩量:2~2.5cm
前凹度:2.6cm左右;后凹度:3.5cm左右
四、女裝胸腰差、臀胸差
的衣身風格結構分類
胸腰差、臀胸差衣身風格類型
根據胸腰差、臀胸差可對女裝衣身進行不同風格的確定:
(1)、B-W=結構線數量×每個結構線中收腰量=
(2)、H=
五、女裝胸腰差、臀胸差的結構處理方法
1、胸腰差收省要領
①、后背中心最凹,故后腰中心處收省量應最大△≤3,側后腰省量※≤2△,否則,衣服將向后中心處推。同時為了避免后袖窿處的蛤蟆嘴形,故當※超過2.5時,需將后分割線進行交叉處理。
②、兩側縫處收量分別不能大于1.5,否則側縫在腰節衣上會凸出。
2、臀胸差放量處理(如圖5.1.4)
圖5.1.4 衣省胸腰差收省量及臀胸差放量分配圖
放量時,后中心處應放量最小,大約比后腰收量大0.5cm左右,后分割線處放量最大,側縫其次,前片宜放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