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酷熱漸漸消去,秋天的涼爽漸漸來臨,這個季節估計很多小伙伴都喜歡吧,因為他是個時尚的季節可以隨意搭配各類衣服,那今天就為大家分享不可缺少的襯衫制作!
襯衫效果圖
樣衣手稿
注:以下說的內容很簡單,稿子也是臨時手繪只為示意,并沒有遵循任何比例。將就看吧,切莫較真。
在常規的襯衫版型上做的改變:
衣身
1.肩線的轉移
2.胸前開合轉移到左肩上
3.將后片規整為“一”整片(常規襯衫有扶肩),剔除扶肩。
4.側縫旋轉遷移,開叉處更為靠前(視覺上呈現后片包前片)
5.后中破開,下中線處收省,讓原本呈現的工字褶呈現為人字褶,同時剔除臀部“無用”的放出來的量。
6.肩省的轉移,同時用雙線壓在省道兩側,在視覺上避免省位的突兀感。
7. “工”字褶向內收。
為什么要將側縫裁成弧線
因為下擺弧度非常大,側縫如果是常規直線拼合、那么開叉處的與側縫線條將不那么流暢。這么大的弧形下擺將顯得比較僵硬。總之,為了讓每個地方的線條更流暢,我們盡量用弧線來處理所有的邊緣線。
為什么將開叉點遷前移
觀察人體時的主要數視覺印象是正面的,開叉點前移是為了更直接的暗示觀察者衣形結構的改變。
同時也是為了夸張這種前小后大的對比感。
為什么把“工字褶”換成“人字褶”
其實不是換,是因為結構決定了它只能呈現人字褶的狀態。
我們都知道襯衫后背打褶是為了人體肩背的活動量設定的。常規的打工字褶(或者打在兩側)那么腰、臀的量就會多出來,這種不那么合體的狀態理論上可能并不是那么科學。簡而言之這么做就是為了在一定合體的基礎上科學的放出肩背的活動量(非條紋與格子的襯衫這個量在側縫里也可以收進去。)
袖子
由于衣服是寬松版型的設定,那么袖肥與袖籠的增加是理所應當。并且我降低了袖山高。
于是,在這個袖子上我做了這樣的變化:
我在一片袖的基礎上直接捏了兩片袖的應有的省位大小,如上圖所示的位置。(省位有轉移)。讓袖子自然前傾。不得不說這么做非常的不科學,直接捏了省位后原本的一片袖a的長度一定小于b的長度,那么原本應該拼合的ab線就合不上了。但是我們在做衣服的時候可以用到“歸拔”的工藝強行讓其拼合,此時出來的效果就是袖子的背面會出來自然流暢的弧度容量并且袖子向前內側傾倒。
然后此時這個褶只滿足了袖肘活動量的變化,并沒有滿足小臂合體的需要。
用相同的手法,我把小臂多出的量直接翻折,并在翻折處加上定位線,同時翻折出來的量上直接雙層一起鎖扣眼,一是為了固定翻折出來的上下層,二是為了上扣子滿足穿脫的方便。
如果說衣身的省位都是藏起來的向內思維,那么袖子的處理思路則是向外的。我想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對比與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