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香蕉久久_精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综合欧美亚洲日本_国产在线一区不卡

梧桐臺 —— 紡織服裝產業服務平臺

服飾產業互聯網服務平臺,線上線下,助您快速實現商業價值

新用戶注冊 立即登錄
換一個
獲取短信驗證碼
×
×

垂褶款式制板方法解析

發布時間:2020-04-09  閱讀數:6415

垂褶款式制板方法解析

原標題:垂褶款式制板方法解析

垂槽款式在服裝造型中發揮的作用是其他式樣所不能替代的。許多裁剪師更喜歡將紙樣完全放在人體或人體模型上進行立體造型設計,甚至有人直接用織物本身進行立體設計。對于一個設計師來說,當然這是一種創新思維,獲得新設計效果的最快方法。

如果只是為了求得一種新的裁剪方法,檢驗榴櫚在人體上的效果或測試織物的懸垂性而設計垂褶時,所有的裁剪師,甚至是那些喜歡在平面上裁剪的人,都會用一種或另一種方法進行立體造型。

但是,我們無需放棄平面裁剪法。許多眾所周知的、廣為流傳的傳統式垂褶完全可以用適當的平面裁剪法完成。我們可以仔細分析和理解所給垂褶的細節,必要時做一些實驗。即使所有采用平面裁剪法裁出的垂褶紙樣,也都必須拿到人體或人體模型上進行檢驗,以觀察其垂褶量是否飽滿、垂榴位置是否正確等,我們也往往可以用以下介紹的原型修正法,更快更準確地進行紙樣的實際設計和裁剪。

不同式樣的垂褶

在垂褶設計中,我們可采用各種各樣的折疊方法:

(o)松式垂褶 只有一端縫合,如褶裥、圓形褶裥、喇叭形褶裥、瀑布形褶裥等;

(b)兩端縫合的垂榴

{1)緊裹在身體上——緊繃效果;

(2)向某一方向自由懸垂;

(3)花式垂褶,可出現各種各樣的“懸垂”效果;

(c)漸層榴或斜褶 它們的一端不打褶。它們可以向不同方向折疊,如從一點向四周發射,其折線或連接或相交,產生許多有趣的效果。

在進行垂褶的平面裁剪時,我們應該注意的主要問題是,正確判斷垂褶的特點(緊的、松的、柔和的等等),垂褶的位置,特別是與造型省道有關的垂褶位置,以及滿足適當放寬量的褶裥深度。實際上,在我們進行紙樣設計前,通常先要估計一下所需的褶裥放寬量。如果可能的話,還需用織物進行試驗。

垂褶的深度

當判斷垂褶深度時,我們應該牢記,一般的垂褶,甚至是不太深的垂褶,需要6-8cm額外的材料(即3-4cm的兩倍)。比如,對于兩個垂褶來說,要在紙樣剪開位加入12-16cm的量。淺而短的垂褶需要量少一些,約4-5cm,深而長的垂褶需要量更多,約為10-12cm,有時甚至多達20-25cm。

應該從效果圖上判斷褶裥的長度,特別對于漸層褶,這一點非常重要,必須要考慮到。長褶通常比短褶深,如果基礎紙樣不留出足夠的寬度和深度,這些長褶就不能完全達到它們的長度。但如果我們在人臺上設計不同長度的褶裥,就會很容易。

最后,織物的質地和厚度影響著褶裥的余量。質地柔軟而輕薄的面料,如絲綢織物、雪紡綢等,應該增加褶裥余量;而厚重、粗獷的面料應該減少余量。

當褶裥小而多,且緊密地垂直排列在前中線上時(如圖7-1,款式A),我們可以根據褶裥長度,較容易地估計出這些褶裥所需的余量。一般的褶裥效果,可通過加倍褶裥長度獲得,而對于排列更緊密的碎褶而言,增加的長度一般是原長的2.5倍或3倍,有時甚至更長。將雪紡綢折疊而形成的褶裥長,為原長的1/4。而用毛質或花緞折疊成的褶裥可能顯得太笨重、太單調。

要想獲得一些判斷褶裥豐滿度的經驗,惟一的做法是:用不同的折疊方法和不同織物反復實驗,并記住加入不同余量產生的效果。

垂褶款式的適體性

在許多有垂褶的服裝中,褶裥的加入完全取決于服裝的適體性。如果服裝不貼體,那么加入的余量就不能有效的形成垂褶,反而看起來有些雜亂,厚重。

垂褶在許多晚禮服的設計中非常重要。它保證了服裝正確的“造型線”和適體性,即在確定垂褶的位置和深度前,保證了服裝的松緊度。

基本方法

給垂褶加入余量的標準方法或原則是,剪開紙樣并展開一定間隙。這稱為剪切法。

方法1有兩個重要的變化:

(a)對于褶、裥、碎褶而言,上下完全剪開;

(b)對于喇叭形褶裥而言,應當剪切至某一點。

方法2盡管用得少,但它可以塑造一些特殊的垂褶效果。我們可以增加垂褶部分的放寬量,形成褶裥,同時調整紙樣的形狀。

其他方法,當你覺得方法1使用起來太慢、太復雜,而方法2又不適合時,可以考慮一些較簡單、較實用的其他方法。這些方法可能包括一些對紙樣最終效果的推測,通過視覺對細節進行調整以及一些立體設計。比如,在平面紙樣上以設計 把在平面上裁出的所有的“垂褶”紙樣,放在人體模型上檢驗和調整是非常重要的,這當然是一種立體裁剪方法,也是對所有這些方法的補充。

方法1——剪切法

這種方法常常按褶裥的方向,將已畫出的一條或幾條線剪開,如草圖所示。但沒有必要對每個單獨的褶裥都做這樣的處理,即剪開每條線,這取決于褶裥的數量、大小和位置及設計的細節。一條剪開線往往能形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小褶裥。我們主要應該做的是,將剪開線向適當的方向展開。這樣就為形成一個或更多的褶裥提供了足夠的加放量。但是,當褶裥少、相互分離且在特點、深度、長度方面非常明確時,我們要分別剪開每一個摺裥。

當我們從上到下剪切紙樣時,無論是松式垂褶(圓形褶),還是兩頭縫合的榴裥,它們兩邊加入的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因此,我們必須仔細把這些零散的樣片重新正確地拼合起來,并且像褶裥那樣把余量折疊起來,使相互分離的部分重新達到平衡。

當剪切至某一點時,即褶裥在端點處消失,剪切既可在紙樣邊緣作,也可在省道尖點作。因此,增加漸層褶的寬度有兩種方法:既可以加入余量或從省道中加入,也可以采用原型的造型省,或為此目的而加入另外的省道(見裙子)。在此過程中,省道常常是閉合的,省道量全部都加入到垂褶中。盡管這些省已不在原位上,但它們卻轉化成了“垂褶”(這種簡單垂褶的例子已在處理省道余量的基本過程中介紹過)。

因此,胸腰省在垂褶紙樣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這樣做:

(a)由胸腰省轉化為垂褶;

(b)通過另開剪口增加垂褶深度;

(c)根本不用胸腰省,僅將其移位,比如,把胸腰省移至腋下。最后一種情況通常發生在胸腰省不能加入其他褶裥中時,因為胸腰省所在位置不宜形成褶裥,即它們的方向不一致(見圖7-10,款式D)。

在每一種情況下,當使用衣身省道作垂褶時,既可對標準省道處理(一般省長),也可對增加的省道進行處理,后者尤其是當服裝要求十分合體時采用。盡管在真正的款式造型中,胸圍線或胸圍線以上較緊(如無帶彈力短上裝),但是我們仍然需要增加胸省量,以加大垂福深度,產生合體的服裝。

在有些情況下,原型的兩個基本省道必須重新分配,比如,在使用省道之前,平均分配省道量,得到相同的寬度。對這些量可直接打褶,也可通過剪切、展開,增加折疊量后再打褶。

當我們研究褶裥式樣時,有必要了解哪些褶來自于省道,哪些來自于增加的裥為主的“平面立體設計”。剪切線,即從剪口到紙樣邊緣的線。省道通常與體型的輪廓線及較緊身的服裝有關,這樣就得到了由省遭轉化的垂褶。兩者都是把織物按人體曲線的凹凸進行造型的結果。服裝越合體,省道量越大,疊入的量也越多。

在平面上學習垂褶紙樣的惟一方法是模仿大量能圖示說明標準方法的合適的例子;用各種不同的方法進行紙樣設計;仔細考慮和分析設計中出現的問題及一些重要的細節。在立體裁剪中,由于最終效果很快就達到了,以至于我們對出現的一些問題不能及時予以發現、研究和理解。而當我們再進行相同款式紙樣的平面裁剪時,還會出現這些問題。對垂褶款式的所有紙樣來說,最理想的方法是將平面裁剪和立體裁剪相結合,并不斷進行實踐。

垂直衣身

款式A 這里展示的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垂褶式夜禮服衣身(也許是一件罩衫),用它能充分說明標準裁剪方法。它的后片是一般造型且腰身合體,

腰線以下的延長部分可在以后加入。

胸省和腰省有助于增加褶裥的豐滿度。既然服裝很合體,特別是在腰部,那么就要增加后腰和側縫的收進量,以加大櫻省(如圖7-1中的2所示),延長胸省和腰省,使之交于X點,然后從前中線上一點Y剪至X點,將兩個省道閉合,這樣,就使前中線增長了8-10cm,這是必須增加的量。

從X點剪至側縫,分別將前中線的剪開省展開,X點處展開2-3cm,這樣就給前中線加入了更多的余量。用同樣的方法在此剪開線上部、下部再剪開兩條剪切線,分別展開4cm或更多,以使前中線總長至少是前中線上垂褶長度的二倍。根據織物的重量和質地確定切口的展開量(在初步進行效果實驗后)。如果有必要,X處可展開更多。如果要將衣長延長至腰線以下,應在腰部為切展量留出一定空間;或者如果紙樣已達到腰部以下,將腰線剪開即可。

完成紙樣后,沿邊緣將領線剪出。前中線的門襟翻邊也許非常分散,將其置于折疊的前中縫之上;或者當其自然成為衣身的一部分時,可置于前中線之內,同時相應要減少前中線長(如虛線所示)。門襟翻邊寬度的一半為2-3cm。

款式B 這是方法1的另一個實用的例子。這一式樣最明顯的款式特點是:

在前中線處有一塊窄的鑲片,將其上部余量沿各個方向折疊起來——從肩部、袖窿、到側縫。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垂褶的余量主要通過切展紙樣邊緣得到,而來自于省道的量很少。

將腰省增大1-2cm后,從胸圍線以上2cm處開始勾畫鑲片輪廓;鑲片上部較寬,從前中線開始沿它的曲線在每隔2.5cm處作標記,確定出6條剪開線位置(僅到胸圍線以下)。A-B曲線長為15cm,增加領圍線長。

剪去鑲片后,從前片剪至X點,并閉合兩個省道于X處,注意,應剪開腰部空隙,使得長衣片的腰省閉合后,紙樣能保持平整。

在紙樣剪開線中,有3條從肩部起始(肩端點、肩頸點、及其中間的點),一條從袖窿起始(胸圍線),兩條從側縫起始。分別畫出這些線并剪切、拉開,如圖7-1中的4所示。根據織物類型,將每條剪開線拉開4-5cm,此時長度至少為原長A-B線的兩倍。但是,如果將余量分成幾個褶裥量,就需要加大每個褶裥的深度6-8cm(3-4cm的兩倍)。

沿腰部剪開,并留出8-10cm褶裥余量。這樣除了在鑲片下部形成褶裥外,沿鑲片邊緣也形成了各個方向的褶裥。

柔軟碎褶裙——陀螺型(上寬下窄型)

這里給出的所有款式都有柔軟的碎褶,盡管這些榴的安排方法不盡相同,并且所有余量都是從腰部剪開得到的。

在所有情況下,標準原型的底邊寬(如120cm)都減少了15-20cm。超短裙底邊的最小寬度通常與臀寬相等;對于稍長的裙子,下擺最小寬度比臀寬寬出5-6cm。這種廓型——臀部加寬,下擺變窄,稱為陀螺型。此款的大多數后片是平整的,只在下擺側縫處收進。

如圖7-2中的4和5所示,對于靠側縫的褶,可以從紙樣邊緣開剪;對于直的或稍微斜的褶,可形成垂褶效果(如款式D)。其方法是:從腰部向下剪至開始于底擺,井用別針別住的省尖點。下擺寬度總能夠移至上部(如立體裁剪所示),這就是陀螺型的基本紙樣。

因為底擺減少量不能低于一定的限度(在標準原型中,1/2底撂大的減少量為8-10cm),因此,腰部余量就要沿一半紙樣的邊緣,前中線及側縫獲得。在特別夸張的款式中(樽型裙),可以從腰部直裁到底擺,至底擺處以一定曲度向內收進,如圖7-2中的3所示。

款式A 圖7-2中的1和2,是最簡單的一種式樣。從底擺剪至裙中部,這樣,上部展開的空隙量就與下部省道被別針別進的量(5cm)一樣寬。無

論底擺側縫處的收進量是否增大,我們都可通過側縫省(4cm),甚至是向外傾斜的側縫進一步增加腰頭空隙的寬度。這樣,所得到的8-10cm或12cm的量足以形成一個深而小的褶,或一些碎褶。

款式B 將點X向下移至膝線(圖7-2中的3),增大X點以上的寬度(10-12cm),其寬度還可通過進一步收進側縫和前中線得到增加。在此款中,這些寬量被收進深的“箱型”褶裥中。

款式C 我們可切開幾條從腰部至側縫的線,并分別展開不同的寬度,得到不太相同的效果(如圖7-2中的4),最長的剪開線達8-10cm甚至12cm;中長剪開線達6-8cm;最短的達4-5cm(如圖7-2中的5)。

款式D 在這里,我們可將側面的垂褶分別縫入后片和前片的鑲片中,也可得到陀螺型效果。

在標準原型中,鑲片要比一般的直,把它剪去。畫出至臀圍線的側縫軌跡,并使用下垂的折疊部分(圖7-2中的6)。

在無側縫的裙子中部(圖7-2中的7),標出上環褶的位置,并量出曲線AZB的長(Z在育克線以上2-3cm處)。這就是紙樣沿著A-X-B向上延長到上部所必須的長度(40-42cm),在底擺處標出5cm的省道量。

將紙樣從底擺裁至膝線,將膝線以下5cm的省道別住。上腰頭展開量必須足以使A-X-X-B的長滿足上環褶所需的量(約40cm)。根據要求,可向上或向下移動剪開線的終止點,以增加或減少A-X-X-B的長。

考慮到第二條環褶的懸垂效果,我們應將腰頭稍微向上抬高3-4cm(這個量可選擇)。當裁剪后,要注意垂褶的飾邊效果。

裙子臀部的垂褶——帶狀效累

圖7-3所示都是帶狀效果的例子。許多垂槽幾乎緊緊地繃在臀部。前兩個款式是育克式裙型。它們只是各種裙子款式中的一種。還有一種,僅在裙子的臀部出現同一方向的褶裥,這些褶裥一般沿側縫垂直排列,但也有例外,即底擺余量全部集中在前中線處(立體裁剪可以顯示這一效果是如何得到的)。

款式A 沿前中線垂直分布的育克式褶裥——沒有側縫并與后片連起來裁剪(后片無省道或有省道)。按標準原型畫出其輪廓。從腰頭開始沿后中線向下18-20cm定一點,從腰頭開始沿前中線向下12cm定另一點,以適當曲線連接兩點,即得到育克形狀。然后,在育克上設計四條剪開線,均與腰省相連,以達到非常合體的效果。紙樣邊緣無剪口,腰省提供了所需的所有余量。第一條剪開線位于腰線以下2-3cm處,最后一條剪開線位于育克邊緣線以上2-3cm處,其他兩條位于中間。

上面三條剪開線與較大的側縫省相連,如圖7-3中的1所示(三條剪開線沿側縫省的排列距離比沿前中線上的排列距離大),最后一條剪開線與較小的后腰省相連(省長為2-3cm),后腰省來自于后片的總腰圍減小量。

首先沿側縫省剪開(沿X-Y),然后,沿前中線分別剪開剪開線。閉合整個側縫省(曲線XY),將前申線上的剪開線均勻展開。最后一條剪開線與后片相連,也可將省捏去。給12cm長的前中線再加入15-18cm,使前中線成為原來的兩倍多。如果某款式或面料要求更多的余量,可用同樣的方法處理第二條后片省(作一條單獨的長省遭)或加大育克深。

款式B 是一個從側縫引出在前片交叉的育克式樣。它的裁法與款式A相似。但這里只用了側縫省(沒有必要使用全部的側縫省量)。前片的剪開線更長,展開量更大;褶裥余量集中在一點(即集中在盡可能小的范圍內)。

款式C 如效果圖所示——展示了環繞臀部的直片式褶裥效果。注意效果圖,腰線在前中線處凹陷。

款式D 是在直筒式裙型基礎上裁剪的。它的底擺已收進了10-12cm,而且可在側縫處進一步收進。使底捆寬度達到最小值(100-106cm)。最后一條剪開線一靖位于前中線上距離腰線以下10cm處,另一端位于側縫上距離腰線以下15cm處,剪開它。把前腰省進一步移向側縫,減少省長,直至省尖與第一條剪開線平齊。

從前中線剪開這些線。最上一條剪開線只剪至小省道處,閉合省道,使上部剪開線展開。其他剪開線展開量隨款式而定,在這種情況下,褶裥部分的豐滿度適中,使所增加的14-15cm長度是垂褶部分長度的兩倍多。

沿著剪開的部分重新畫順前中線,像通常那樣失去或獲得一些量(圖7-3中的5),要畫直側縫,臀部或臀部以下必然要失去一些量。如果有必要,以后可在人體或人體模型上進一步緊縮褶裥量。

最后,在前中線增加額外的底擺寬,以便在臀圍線以下形成喇叭狀褶裥。如人體模型上立體裁剪所展示的那樣,將前中線向上聚集所形成的褶裥看起來非常自然。上部褶裥越深,底擺褶裥就越深,如褶裥長為12-13cm(見下一款式)。

款式E 是用同一種方法裁剪的,只不過其褶裥效果更明顯。最下一條剪開線一端位于前中線上距離腰頭14-15cm處,另一端位于側縫上的臀圍線處。切展四條剪開線后,前中線大約增長了25cm,幾乎是榴裥部分總長度的三倍。前中線底擺處也要加入更多余量(15-18cm)。

我們可以把這些余量分成4-5個明確的垂褶,而不是將它們縮攏成一些小而緊密的褶子。

交叉式褶裥罩衫

這種傳統的褶裥紙樣有許多有趣的特點,比如,它展示了如何從省道獲得較短的褶裥,而較長的褶裥要求另加剪開線。前者沒有達到胸高點,而后者卻通過并超過了胸高點。

問題是直開領的長度。即從N點沿前中線下落的位置,往往由于交叉的位置或斜度不合適,使得N點過高。圖7-4中的1展示了點N的三個不同的位置,當然其他位置也是可能的。傾斜線可始于上部不同的點,或截止于腰線(距前中線12-13cm處)或截止于側縫底部或其上。無論哪種情況,點N在前中線上的位置都不同。對于這一點,一開始就必須予以注意。

這里所用的交叉線,能反映一般的操作方法,它始于距離肩頸點5cm的肩省處,止于側縫底邊以上5cm處。這條交叉線較緊,交叉起來較困難,使得直開領位置過高,這樣就要求我們對出現的問題作檢查(在某些款式中不存在這樣的問題)。

款式A 給出了一種基本的方法。我們甚至從效果圖就能看出褶裥比較短。

它們從胸省出發直到加大的腰省,腰部很合體(這一點可在人體模型上得到證明)。

用一整塊前片原型,如圖7-4中的2所示,畫出交叉線S-Q,每個加大腰省2cm,以增加前中線腰部收進量,增強腰部形態。把交叉線以外的紙樣部分剪去。最后一步,根據款式要求,加長腰線,如圖7-4中的5所示。

從左腰省引一條與交叉線SQ呈直角的線,沿此線剪至X點(圖7-4中的3)。閉合腰省。P點展開的空隙使SQ線邊變成折線。耍想使SQ線變直,應延長肩端點至R點,它增大了褶裥寬度(Q-R線約6cm),這一褶裥是由于閉合左腰省得到的。

從腰線與Q點的中點Y引一條線至右腰省尖X點。剪開此線,并捏合右肩省。兩省尖交于X點(圖7-4中的4),衣片左側張大的大空隙形成了15-18cm的余量 (這里總長約33cm)。現在除了左肩省外,其余所有省道都集中在左側縫處形成的一個大褶裥中。

在這里,有必要對左肩省起的作用作以解釋:它留出的開口加長了交叉邊長,并使N點下移。如果交叉邊的左側松弛(即交叉邊彎曲),那么這一點在人體上的位置就不像紙樣上那么高。要形成較緊的交叉線,就必須將省閉合。此時,褶裥中加入的余量就過多了。

進一步下落N點:

(a)交叉邊由于被加長而獲得更多的松量(圖7-4中的3);

(b)交叉邊可沿側縫下落(圖7-4中的4虛線所示),并減少那里及胸圍線的寬度;

(c)交叉邊可稍微彎曲(過N的邊下落2-3cm),胸部損失了一些量,但褶裥量不減少(圖7-4中的5);

(d)也可用另一種方法使交叉邊變彎曲,即保留足夠的胸寬量,但基型減少了一些(如圖7-4中的3所示的最初虛線)。這取決于款式的細節設計,織物類型及體型,對于一些厚重粗獷的織物,減少褶裥余量,可得到良好的效果;但對于有些體型,減少褶裥余量卻不合適。

款式B 是另一種式樣,它的上部被折在垂褶里(如圖7-4中的6所做的調整)。

款式C 作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變化:褶裥位置較高,此褶裥通過胸部直上肩部。從側縫中部剪至X點,再由X點剪至Z點。將X點展開5cm,這樣給側縫上的褶裥加入了相當多的余量,上部剪去同等余量(如果要增加垂褶余量,那么上部減少量要少一些)。如果加長交叉邊,則垂褶更松弛,同時N點下移。這樣便形成了輕柔的碎褶效果。

這個交叉褶,可以縫入側縫,也可以一直延伸至后片,有時,可作為飾帶環圍于腰部。

方法2——增加余量法

我們最好用一些簡單的例子對這種方法加以說明。如垂榴式育克款式就是非常合適的例子。

方法2的實例

款式A 是一種圓形垂褶育克。

裁掉領圍線后,沿前中線下落2-3cm取一點,在距離肩頸點4cm的肩線上取一點,畫出育克輪廓線,育克寬為8cm,然后沿A-B線將育克剪去(圖7-5中的1)。測量出并記錄育克底邊A-B線長。然后,為形成兩個環形褶裥加大原育克寬15-18cm(圖7-5中的2),量出育克新的外邊長a-b線,將A-B線與a-b線兩者進行比較,用收省的方法將a-b線長減少至同A-B線等長,使a-b線與原型相配。我們要注意,這樣做改變了育克的形狀——使育克變直了。這種改變非常重要,如果沒有這種變化,就不能給褶裥加入適當的余量。

注意,僅靠剪開育克來加大垂褶深度是不合適的,因為這種垂褶式樣的深度和寬度有一定的比例關系,它只有經過以上的變形,才能滿足垂褶的要求。

理論上講,也可以從育克的上邊線獲得余量。我們可先剪開上邊緣,再將其展開,恢復它的原長(圖7-6中款式A)。但是,在這種情況下,由于肩端點的投影點很快與前中線的延長線相遇并相交,因此對育克上邊緣進行切展不太方便。

款式B 也可以采用這種方法。款式B是一種不對稱褶裥,只有一個肩上有。松弛的垂褶式育克或“圍巾”(兩種形式),是超過原型前中線延長至左衣片的部分,將它剪開。榴可縫入肩縫(一種形式),也可折疊在后片縫合的圈環(圍巾)垂掛在肩部四周,這兩種情況都涉及不到前中線。因此,余量直接加入肩部的延伸部分,并向前中線逐漸減少(圖7-5中的4)。

當量出育克上下邊緣長度后,通過收省減少上邊緣線長,使其恢復到A-B線原長(圖7-5中的5)。所有省道量都收到領圍線中。

款式C 如圖7-5中的6所示,有一個松弛的垂褶前片。把垂褶底邊緣與服裝一邊分開。用方法1、方法2均可實現。

把2-3個褶裥的余量緊密地聚攏在肩部,正如款式B所示。通過收省減少褶裥上邊緣長,使其恢復原長。將省道量全部收進肩部,以免破壞船型的領圍線。這些褶也可通過剪切肩部獲得(方法1)。上部的短褶可與胸省相連,較長的褶可剪開至底邊和側縫。

方法2的實例

這里進一步給出方法2的實例。這種方法很適合于“垂褶領口”褶裥。盡管它只給出了制作簡單垂褶領的基本方法,但卻是完成任何式樣和深度的垂褶領的系統方法。

款式A 是一種禮服后片上的深垂褶式樣。它常常用于素色、緊身女裝。前片裁得較高,而后片為深開式領口,垂褶蓋過了領口線。

首先,在原型上畫出垂褶的形狀(圖7-6中的1)將其剪去,并為形成兩個褶裥加大它的深度,在距離上曲線15cm的后中線上取一點,另一點仍然在肩部原處,形成一條新的上曲線a-b。盡管其他款式可能會有(圖7-6中的2),此款肩部沒有褶裥。

因為新的上曲線a-b比原A-B線短,所以,必須剪切并展開這條曲線,使其恢復原長(圖7-6圖3)。上曲線長當然要與垂褶最上部的圈環深度相對應。當裁開時,應增加掛面寬(上邊緣反面)。掛面絲繕為斜絲綹。

對于肩部有褶裥的式樣,應延長短邊B-SP,以留出褶裥量。

款式B 是另一種垂褶領——一種垂褶式兜狀領(胸前裝飾)。它蓋在沒有變化的前片原型上。因為肩部有褶裥,所以,要求肩部增加的寬度比前中線向下增加的寬度大(這一點可在人體模型上清楚地層示出)。

當剪開領圍線后,如圖7-6中的4所示,勾畫出垂褶輪廓,垂褶底邊幾乎接近腰線。沿肩線增加的長的兩倍(即沿B點下落)。一般要量出兩條曲線的長,并用收省方法減少較低邊的長,使之與A-B線原長相等(圖7-6中的6)。

在最后的紙樣上,將褶裥沿肩線非常緊密地排列在一起(間隙小)。如果像款式A那樣用加長直開領的方法剪切紙樣,就不方便,其原因在前面已提過。整個垂褶部分都要用斜絲綹面料裁剪。

其他方法

理論上講,我們可用以上介紹的兩種方法裁剪出所有的垂褶式樣。但事實發現,對于一些簡單而熟悉的式樣來說,它卻往往是一種費時、單調的方法。因此,就出現了一些”捷徑”。大多數打板師認為這些方法很實用。其中一些方法是:對最終效果進行推測,然后對其進行檢驗,調整使其符合款式設計的細節要求。其他一些較簡單的方法都和立體裁剪方法有關。

立體裁剪的方法對紙樣的檢驗很重要。我們常常把垂褶設計的最后階段甚至是整個操作過程都放在人體模型上進行,以免增加判斷錯誤。除此以外,借助人體模型也使垂褶部分裁剪起來更快,原型其他部分裁剪起來更方便。有時,我們也可在“平面上造型”。把紙樣塑成褶裥形或喇叭形。

這里雖然沒有講述直接用立體裁剪進行紙樣設計的方法,但是,那些能用立體裁剪方法的人更有優勢,他們能更自信、更迅速地在平面上裁剪紙樣。

下面將介紹這種包括大量插角在內的廣為應用的簡單方法的實例。這些實例將比以上所述的方法更具實驗性。最好的例子能在通常被稱為“垂瀑緣飾”的折疊紙樣中找到。即互相折疊搭蓋的搭疊褶。它們出現在衣領、垂胸領飾及各種各樣的寬松式分割片中。

簡單的垂瀑緣飾

喇叭形領是垂瀑緣飾褶裥的一個例子。這種褶裥相互錯落搭疊。

用標準的剪切法裁剪紙樣。不僅要勾畫出領型最終的輪廓,還要畫領上的剪切線,然后剪開并加入褶裥寬量。

把它看成是一種簡單的喇叭形領紙樣。畫一條簡單的基本輪廓線(如效果圖所示,后邊是直的,不曲繞頸部),然后畫三條剪開線(如果畫兩條剪開線,則內側曲線太生硬),整個操作過程被大大地簡化了,效率也提高了。

我們可參考原始輪廓線的長度確定加入的褶裥量(如圖7-7中的1)。外輪廓線長可能加倍,或增加少許(如圖7-7中的2)或很多(圖7-7中的3)。標出并記住這些輪廓線長也是很有幫助的,此長接近(圖7-7中的2)或超過(圖7-7中的3)半周長。第一種情況,裁剪的領子能折疊,但折層相當少;第二種情況,裁剪的領子在后背處會出現疊合現象。

折疊效果不僅能在人體模型上檢驗,而且也能在平面上檢驗。我們可折疊掉剪開線之間的余量(即折疊掉剪開線之間多余的紙量,使剪開線合并在一起)。如果有必要,在人體模型上檢驗垂褶效果之前,就耍及時修改剪開線之間的寬度。

田7-8、圖7-9展示了另一種垂瀑緣飾,它更適合于更簡單、更具試驗性的制作方法。這種松弛的分割片設計可能出現在衣片和裙片上,分割片的皺褶沿著它松弛的一邊自然下垂(另一邊縫在裙側縫中)。垂褶部分可以看作松弛的延伸部分。因此,我們只要在紙樣中增加垂褶量就可以了。

如果褶裥X-b的長約為總裙長的1/2。比如30cm,畫出X-a線長為30cm。在底擺處有段平直部分,它始于側縫終于Z點,Z點基本上是延長部分外邊緣的起始點。由此畫一條曲線至a點。折疊垂瀑緣飾——此時有兩個搭疊褶——我們可以看到折疊的效果:如果垂飾不夠深,就要向X點打剪口,增加點Z和點a之間的長度(如圖7-9),通過多次實驗,直到能滿足形成兩個垂褶深度的量(每個褶深20-25cm)。量出紙樣上a-Z的長。

當我們進行這種特殊垂褶的紙樣設計時,再次使用實驗性方法就比用系統的剪切法更省時、更容易。

第二種式樣(如圖7-9)是另一種垂瀑緣飾。垂褶更豐滿,相互搭疊的褶數更多。它幾乎長至底擺。我們僅從前面的例子就能清楚的認識到:延長部分的自然邊長是不足以達到這種效果的。必須通過打剪口加長它。所有剪切線都必須交于點X。

注意外邊緣的不同形狀,這一形狀往往可通過把褶放在它們最終適當的位置上得以實現,即在平面上折疊,然后修正參差不齊的邊緣,按次序剪開每個垂褶的底邊,直到實現效果圖所要求的效果。實際上,我們在人體模型上進行紙樣剪開時,也常常這樣做。

垂褶領線

這里列出的垂褶領線都是我們所熱知的傳統式樣。這些式樣無論用方法1還是方法2都能達到同樣的效果。在這里我們以標準的剪切法為例進行講解。

款式A 是一種高領口垂褶領。前片領口不僅高,而且在頸部底部有兩個深褶,后片領口形成v形。

無論什么樣的垂褶領線,我們通常將肩省轉移到腋下更為方便。有時,也可把肩省折去,用別針別住(見圖7-10中的5)。所有的高領口式樣都應使用肩中縫。

量出基本領圍線NP—N的長(前片),把它作為一個控制數據,留待以后使用(約11cm)。

方法 過肩頸點(NP)延長肩縫3-4cm,并稍微抬高至O點(圖7-10中的1),然后連接。點和前中線上點N,使其與基本領圍線的控制數據(11cm)相等,否則,上邊緣會過緊。

從N點引出兩條剪切線,第一條引至肩頸點,第二條引至Y點,點NP到點Y的距離為4cm,從N點剪開這些線,分成兩部分。

從點N開始沿領圍線向上4cm處取一點P,過P點引一條線至點X,使領圍線與胸省相連(圖7-10中的1)。

向上延長前中線定一點N,確定領子的高度(即10-12cm)要滿足頸底部的兩個褶裥量。向上旋轉這分離的兩部分,直至上邊緣長與點N到領圍線的距離相等,即10-12cm。上邊緣O-N長與控制數據11cm相等。點O的投射點在前中線向上的延長線上;這將使抬高的邊過緊。

為了彌補這一缺點,我們可以從P點剪至X點(如圖7-10中的2),并閉合腋下省,打開剪開線,直到前中線的延長線剛好與上邊緣線ON相交。這樣,這兩個小部分的投影就不會超過交點,領圍線就能恢復其適當的長度。

根據款式需要可使用胸省的其余部分。

后領圍線呈v型,邊部抬高。過肩頸點延長肩線至O點(同前片)。在后中線上標出領深(點v),肩頸點到N點的長度與領部的控制數據相等。將它與OV長比較:如果OV線太短,則抬高O點(同前片)直至OV的長合適。

注意,對于此款而言,要使用方法2,應在點N以上增加褶裥領高,并延長肩線,這樣就得到了一個非常窄的上邊緣,可向下剪至點X,并閉合省道來加寬上邊緣長。我們可以彎曲肩縫線以減少環繞在頸根部的余量,使領型更合適。

款式B 是垂褶領圍線的另一種應用圖7-10中的3和4,褶子經過肩部,在側部沒有高度。在這些款式中,領圍線通常在側部剪掉至少2-3cm或更多(船形),以使褶子置于正確位置。

上邊線從NP點向里2-3cm處向下至N點,得到兩條虛線,一條到Y點,在合并的省道附近;另一條至Z點,畫出4cm。所有線條相交于點N。

從N點向上剪兩個小片作為前中心線高度(10-12cm)。從點P剪至點X,并閉合部分省道,以防止前中心線以上的部分張開。

款式C 圖7-10中的5、6、7,呈現出不同類型的垂褶的效果,先作一個長V形領,其量足以拉回成“心形”領圍線,在轉角中夾入垂褶,閉合省道以后(在另一側折疊它,如圖7-10中的5),畫出成形的領圍弧線,置O點于該處,離閉合省道最近的部分,即從前中心線以下9cm的水平線上或在胸圍線以上3-4cm處。從NP點量取領圍線至Q點,然后再從點Q至點N,以此為控制數據,即16.5cm+11.5cm=28cm。

剪出領圍線(圖7-10中的6),剪掉陰影部分。從點O畫虛線至Y點或肩部的Z點。Y點在z點和NP點的中點。從點Q畫第三條線至點X即省道。從點O作虛線至所有這些點。

在Q點張開縫隙(圖7-10中的7),省道完全閉合。在上部移出兩小部分,給肩部以略微弧向上部的弧線,加長最外的邊線。用線連接NP點和N點,該線應該與控制數據28cm相等(或接近)。它可以再彎一些,增加O-R線的垂褶的寬松量。

當Q-R線的寬度集中在一起或拉開時,領圍線將形成其正確的外型(心形)。

Q——R線的寬度(9-10cm)可以通過增加部分腰省來增大。這樣會增強垂褶的效果,但也加寬了領圍線。

款式D 是不包括胸省量的垂褶放量的例子,因為在胸省的位置有褶裥。在剪切褶裥以前,省道必須得轉移到其他地方。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