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制板離不開對人體的結構認識,一切依據人體為基礎來進行面料、工藝和板型的展開。相同的面料不同的縫制工藝板型會有所不同;同樣,相同的款式不同的面料和板型會同樣會有所不同,所以好的板型師要具備綜合素質,包括對人體、面料、工藝等多方位的因素考慮,而樣板定型是最終的結果表現。
在服裝結構板型設計中,有三個內容比較重要,它們分別是:衣身的結構設計、袖片的結構設計和領子的結構設計。在袖子的結構設計中我們參考的主要依據就是人體的上肢部位(胳膊)圖一所示,通過圖一的觀察我們發現:第一,人體的胳膊是有方向性的、方向向前,我們稱它為″前勢″;第二,人體的胳膊在肘關節處具有彎曲性,我們稱它為″彎勢″;第三,在人體自然站姿時,人的手掌是向人體內側偏轉的,我們把它稱作″扣勢″。″前勢″″彎勢″
″扣勢″就是我們剪袖片時常提到的三勢。
在袖片制板時,我們要求板型最終體現的結果是符合人體肢體結構,也就是我們根據料性、工藝來實現袖片板型的″三勢″。即我們講的第一個問題:袖片的大小分割原理及工藝要求。
我們以原型袖片作為參考袖片,根據人體手臂的彎曲程度在原型上將袖型的造型結構畫出來如圖二所示。
然后在袖筒上將前袖袖偏量▲和后袖袖偏量的值設計出來。在此需要說明的是,前后袖袖偏量的大小和面料厚度及工藝有關,在設計時要適當考慮(如圖三所示),這樣大小袖片的基礎型就產生了,把小袖片(圖中實線部分)單獨提出來。
圖四把小袖片單獨提出來后,依據人體重心線方向,將小袖的紗向線劃上。
圖五把大袖展開來看會發覺袖后片有一個偏量離開了主袖片;前面袖偏量▲肘下部分和主袖片重疊了一些量。然后我們所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將前后袖袖偏量和主袖片進行合拼來形成大袖。
圖六 圖七
圖六把大袖拼接好我們會發覺后袖片偏量在合拼后后袖縫拉開了一些量(*)這就使得大袖的后肘線長于小袖(圖四)的后袖縫,而且后偏量?的的值越大,拉開(*)的量就越大,在縫制過程中后袖縫的容縮量就越大。前袖縫拼合后,我么會發覺前袖縫有一些重疊量(■),這些量即是我們在縫制當中需要拔開的量,當然前袖袖偏量▲的值越大,重疊量(■)的值就越大。以此來達到袖片彎勢的處理。
還有一點需要講明的是:袖片拔開量和容縮量是由兩個方面控制的。一,是袖偏量▲和■的大小;二,是本身袖片的彎勢角度∠a,在相同的彎勢角度時,▲和■的值越大,袖片拔開量和容縮量就越大。同樣的道理,即使前后袖袖偏量的值相同,但是如果此時袖彎曲角度∠a加大或改小,那么袖片的拔開量(■)和容縮量(*)的值也會隨之加大或改小。所以在設計袖片時,一方面要根據面料的拉伸程度來設計;另一方面也要考慮袖片板型的彎曲程度。
袖片扣勢處理:
大袖片紗向線的標置(如圖七)圖七中虛線所示為小袖紗向線,它是同人體的重心線一致的,大袖的的紗向線的方向與小袖不同,它與小袖紗向的方向呈角度排列,這樣做的目的是使它與人體的重心線不在一起,以人體重心線為參考看大袖的紗線方向呈斜絲狀態。采用直絲與斜絲的縫合特性,從而使袖片產生扣勢(這樣的處理方式比較適合沒有明顯條格的面料)。我們以兩片不同紗向的面料做縫合實驗,見下圖①、②縫合后我們會發覺圖③由于受面料拉力的作用,縫合后斜紗由于伸拉性較大,而使重心向直紗偏斜,縫合縫變得彎曲。袖片前勢量會因款式風格的不同而調整,一般講男裝較大于女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