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法作為一種簡單、實用的平面樣板設計方法, 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由于地域相鄰, 人種體型相同, 文化相近等多方面的原因, 日本文化式原型在中國得到比較廣泛的運用。因此, 日本文化式原型的每次變化都值得我們密切注意。而掌握其發(fā)展變化的新趨勢, 并在實際應用中加以借鑒, 有助于提高我國制衣行業(yè)樣板設計的能力。最近, 日本文化服裝學院推出的第八代文化式原型, 跟以往的原型相比, 尤其是與目前國內正在使用的第七代原型相比, 該原型有了顯著的變化。了解其新的特點, 對服裝樣板設計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將對最新的兩代原型作一比較, 分析其優(yōu)劣, 并對新原型在樣板設計中的運用與推廣, 發(fā)表一點初步的意見。
一、 比較分析:
A、定性分析 這里對制圖的簡、繁, 省道設計等方面作一簡單的比較。
(1)在制圖過程中可以明顯體會到, 第七代原型顯得比較簡單, 而第八代原型顯得比較復雜。但兩代原型
制圖所需要的尺寸是相同的, 都只要兩個尺寸, 即胸圍和背長。
(2)第八代原型增加了省道設計, 而且將省道劃分得很細, 位置分配亦很合理, 還依其位置的不同設計了
不同的省道量, 更加明顯地突出了女性的人體體型, 也提高了服裝的造型功能。可以說, 第八代原型更像是
那種經(jīng)過加工了的原型, 更接近實用原則。而第七代原型, 僅僅提供了一個操作的平臺, 所有一切都需要進
行重新設計, 雖然適用面廣, 但使用起來并不方便。
(3)第八代原型的前后腰線處于同一水平線上, 而不像第七代原型, 前后衣片的腰節(jié)錯開了一定的量。造
成這種現(xiàn)象的根本原因, 就是兩者對胸凸量的處理方法不同。第八代原型是將胸凸量在胸圍線以上的部分中
處理掉了, 而第七代原型則是將其置于胸圍線以下的部分中。正是由于胸凸量處理方法不同, 使得兩者的使
用性能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用過第七代原型的人都深有體會, 那就是胸凸量的處理有點麻煩, 需要同時考慮
腰節(jié)線, 以及和袖窿深互相配合的問題。而第八代原型, 則很好地將這個問題進行了處理, 就是將胸凸量置
于胸圍線上, 這樣, 在單獨考慮胸凸量的處理時, 如非造型設計上的需要, 就不會牽涉到腰節(jié)線與袖窿深了
, 結果使得胸凸量的處理變得簡單, 方便了應用。
(4)第八代原型的定寸用得比較多, 如其前后肩斜采用了固定的角度, 使得肩斜的變化不受其他尺寸的
影響。從人體結構的角度來說, 這是合理的。因為, 正常體型的人體, 除了肩寬不同, 其肩斜的角度大致是
相同的。至于特殊的肩型, 可在原型基礎上進行補正。而第七代原型將肩斜與胸圍尺寸相掛鉤, 從同一體型
不同號型的角度考慮, 人體的胸圍與肩斜之間存在確定的比例關系。但對不同體型來說, 這一比例關系是不
相同的, 特別是同一個人的身體在有胖瘦變化時, 其胸圍的變化是明顯的, 而肩斜是不會改變的。這就明確
說明將肩斜與胸圍聯(lián)系在一起是不合理的。定寸用得較多的另一個體現(xiàn)是, 在根據(jù)胸圍來推算其他尺寸時,
在公式中增大了定寸的值, 相應地縮小了比例系數(shù)。此變化的具體情況, 如表1 所示。
表1 兩代原型比例公式之比較部位 后橫開領 胸圍線 胸寬 背寬
第八代原型 B 24+3.6 B 12+13.7 B 8+6.2 B 8+7.4
第七代原型 B 20+2.9 B 6+7 B 6+3 B 6+4.5
(5)袖子原型的制法也有了很大的變化。第八代袖子原型是依據(jù)衣身而作出的, 雖然制作過程變得有些
復雜, 但這樣使得袖子與衣身更能對應吻合。同時, 其對袖山弧線也作了改變, 在弧線的頂部增加了凸勢,
而對底部弧線兩邊的凹勢進行了控制, 力爭使其與對應的袖窿弧線走勢相吻合。這樣, 使袖子看起來很飽滿
, 造型更完美。第七代袖子原型, 其袖肥與袖山均是依衣身原型的袖窿弧長度來確定的。這樣做出的袖子,
雖然在整體上不會有大的出入, 但細節(jié)部位的控制相對比較困難。所以, 依其設計寬松袖時, 不會出現(xiàn)問題
, 而一旦用其來設計合體袖結構時, 特別是要考慮到袖片與衣身的平衡時, 就會容易出錯。
B、 定量分析 首先, 對一些隱含的公式進行推導。
第七代原型中 前肩斜:2 3(B 20+2.9 )-0.5= B 30+1.4
后肩斜:2 3(B 20+2.9 )= B 3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