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精神”只有一個,旗袍時裝卻千姿百態。全世界家喻戶曉的旗袍,被稱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實際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
來源 | FDC面料圖書館 ID:fdcfabric
旗袍文化完成于30年代,30年代是屬于旗袍的黃金時代。一些西方人士曾把身著旗袍、典雅嫻淑的中國女性稱為“東方的維納斯”。
旗袍面料主要有布料,絲綢、棉、棉麻、錦緞、喬其立絨、金絲絨等等,目前又有真絲雙縐、絹紡、電力紡、杭羅等真絲織品。
不同的料子體現不同的氣質感覺,這在穿上不同的人身上之前就已經有了一層分類了。絲綢的會盡顯成熟少婦的女人味,劣質絲綢就是風塵味;素麻棉布的就是江南嫻靜少女味,劣質棉麻穿個幾水就皺的不堪,顏色敗掉,很像舊時女工的工作服;而有的品質不錯的桑蠶絲面料,面料垂墜感很好,既能顯出身形,又有棉綢的舒適貼身。
垂墜感好的料子優于輕薄料子,旗袍軟,裁縫固然重要,然而再好的做工,太過輕薄的料子都難以保持廓形,一扭一褶,尤其夏天風吹,裙子粘著腿,上身后就顯得廉價。
要選出垂墜感好的料子也很簡單,一般看價格,用絲量高,單價較高。
而面料光澤柔和,則一切關鍵在花。料為骨,花為魂。很多人覺得要日常穿著,撿素淡花色就好了。其實素淡花色也不是那么好選的,一怕“村”,二怕“俗”。
從幾十年前在設計中“謹小慎微”地借鑒中國元素到近十幾年來中式旗袍被大張旗鼓地“西式改良”—— 西方設計師們從不掩飾自己對神秘東方的向往。
最能體現旗袍精神的要素是廓形。衣裳連屬、適體收腰,廓形所表現出的柔美曲線,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演變,沉淀下來,成為旗袍最穩定的元素。領、襟、開衩等細部也是很有特色的旗袍元素。這些細部特征雖不算是旗袍的專利,但只有作為旗袍的組成元素才被看作是美的、和諧的,進而成為設計師的靈感來源。
高級女裝設計師DIOR,也推出過一系列中國味十足的禮服。其中兩款明顯受到旗袍廓形的影響。
如是采用厚重的象牙白山東綢,造型頎長挺拔,擺線略低,更顯穿著者的高貴脫俗。當季《VOGUE》雜志曾評論其為“象牙塔般的誘惑!”而對于靈感來源,迪奧絲毫不加隱誨。
活躍于60-70年代的皮爾·卡丹,也 是一位崇尚旗袍的 世界級服裝設計大師。他曾說:“在我的晚裝設計中,有很大一部分作品的靈感來自中國的旗袍?!贝送猓毡镜娜簧?,意大利的Valentino,也都嘗試過旗袍的造型。
設計師Marc Jacobs定義旗袍: 華麗大膽的繁復主義,在Louis Vuitton 2011春夏系列中,Jacobs對旗袍的顛覆性再創造拉開了2011年中國風席卷T臺的序幕。
他在中式旗袍的基礎上做了保留與改良:中式立領、高開衩和華麗綢緞繼續高調亮相。但高到大腿根甚至腰下的開衩和低至胸下的領口你見過嗎?Jacobs在肩部及袖口的設計也做了較大改動:不是寬肩敞口袖便是裸露雙肩的掛脖領。大塊明艷色彩的拼接更是挑動著我們的視覺神經。
旗袍領、旗袍開衩的方式更是在時裝秀和設計大賽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旗袍能夠恰到好處地顯現女性的曲線美,這也就是時裝設計中所謂的“高貴的單純”,這種單純的式樣雖然不如西方裙服那么復雜多裝飾,但卻尤能反映人自身的美,這種美來自于身材和氣質,使人感到愉快。正因為如此,旗袍獨特的審美趣味才突破了國界,被全世界所接受和贊賞。
保存旗袍
非真絲類旗袍用衣架懸掛在干燥通風櫥柜中即可,注意衣架的長度要與旗袍肩寬相搭配。對于真絲旗袍,還應注意不要與裘皮、毛料服裝距離太近。
此外,因為桑蠶絲是蛋白質纖維,易招蟲蛀,所以在存放旗袍的櫥柜中還應放入防蛀藥品。如有條件,可用軟紙把旗袍包起來,以防止泛黃,保持色彩艷麗。一般白色旗袍用藍色紙包,花色艷麗的旗袍用深色紙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