褲裝結構設計的六大要素
1、上襠長
褲裝結構中,上襠長是指從腰圍線至橫襠線的距離,與人體股上長有著密切聯(lián)系,對于在人體腰圍線裝腰的褲裝款式,上襠長=股上長+襠底松量+腰寬;對于低腰褲裝款式,上襠長=股上長+襠底松量-低腰量。
褲裝上襠長與人體的關系
2、后上襠傾斜角
根據(jù)褲裝不同風格,后上襠傾斜角可設計為:裙褲為0°,寬松、較寬松風格褲裝為5°~10°,較貼體風格褲裝為10°~15°,貼體風格褲裝為15°~20°,其中生活用貼體褲常取15°~17°,運動型貼體褲常取17°~20°。(圖4-42)
3、前上襠傾斜量
前上襠傾斜角的結構處理形式是在前中心向內(nèi)撇進約1cm左右。在特殊的情況下(如腰部沒有省道或褶裥時),為解決前腰臀差,撇去量也可≤2cm。(圖4-42)
褲裝上襠運動松量的三種處理方法(圖4-42):
(1)褲上襠運動松量 后上襠傾斜增量(常用于貼體風格褲裝);
(2)褲上襠運動松量 襠底松量(常用于寬松風格褲裝);
(3)褲上襠運動松量 部分后上襠傾斜增量加部分襠底松量(常用于較寬松、較貼體風格褲裝)。
褲裝上襠部位結構設計
4、總襠寬及前、后襠寬的分配
總襠寬=人體腹臀寬+少量松量,一般褲裝總襠寬取值為0.13H~0.16H。褲裝內(nèi)襠縫的位置即為前后襠寬的分界,一般前后襠寬的分配比例約為1:2,在具體應用時可根據(jù)款式風格進行適當調整。
5、中襠的位置及大小
在褲裝結構中,中襠線的位置對應于人體膝蓋中點高。中襠的大小對應于人體膝圍,并且要綜合考慮膝部前屈所需的運動松量以及面料拉伸性等因素。
6、挺縫線的造型與位置
(1)前、后挺縫線均為直線型的褲裝結構前挺縫線位于前橫襠中點位置,即側縫至前襠寬點的1/2處;后挺縫線位于后橫襠中點位置,即側縫至后襠寬點的1/2處。
(2)前挺縫線為直線型、后挺縫線為合體型的褲裝結構 (圖4-43)
前挺縫線位于前橫襠中點位置,后挺縫線位于后橫襠的中點向側縫偏移0~2cm處,后挺縫線偏移后,對后褲片必須進行熨燙工藝處理。
褲裝原型結構構成
1、款式特征
腰臀部位貼合人體,前后片各設置一個省道,橫檔部位較合體,中檔與腳口大小相同,整體褲筒呈直線型,與人體腿部較貼合,長度至腳踝處,腰線在人體腰圍線處,褲腰為裝腰結構。
2、褲裝原型的立體構成
(1)人臺準備(作標記線)
(2)別樣
(3)描圖
3、褲裝原型的平面結構
女褲原型規(guī)格(160/68A)
腰圍(W)=68+2=70
臀圍(H)=90+4=94
臀長(HL)=18
上襠長=股上長+腰頭寬=25+3=28
下襠長=67
褲長=上襠長+下襠長=28+67=95
褲腳口(SB)=20
后上襠傾斜角=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