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追本溯源,韓國(朝鮮)的韓服(朝鮮服)都是由我國的漢服演變而來,經過多年的變化,已經具備了其本土特色,但是,在一些方面仍保留著漢服的一些特點。那么,讓我們來看一下,漢服、韓服、和服到底有哪些區別呢?
韓服:
是中國明代漢服傳入朝鮮后發展而成的服飾,成型于李氏朝鮮時代。特色是顏色艷麗以及沒有口袋。大韓帝國時期,下層平民傳統韓服胸部裸露,哺乳方便,后來在日本統治時期因為被認為有傷風化遭廢除。
明代男子服飾
1.明代男子服裝,以袍衫為尚,官員以“補服”為常服,頭戴烏紗帽,身穿圓領衫,儒生都穿藍色四周鑲黑色寬邊的直裰,時稱藍袍。
皇帝服飾
大明皇帝的日常服裝是龍袍,上面繡著龍紋、翟紋和十二章紋,一般以黃色紗羅制成,配金冠?;实鄱Y服則仍保持上衣下裳的古制,由玄衣、纁(xūn)裳、白羅大帶、黃蔽膝、素紗中單、赤舄(xì)等組成。玄衣肩部織日、月、龍紋,背部織星辰、山紋,袖部織火、華蟲、宗彝紋,領、袖口、衣襟側邊、裾都是本色。纁裳織藻、粉米、黻(fú)、黼(fǔ)紋。
明代皇帝的常服又稱翼善冠服,即頭戴烏紗折上巾(又稱烏紗翼善冠),身著盤領、窄袖(明中后期袖型逐漸肥大)、前后及兩肩繡有金盤龍紋樣,玉帶皮靴。此服用途較多。明代皇帝的常服,服裝以黃色的綾羅,上繡龍、翟紋及十二章紋。
翼善冠(擷芳主人,參考定陵出土實物繪制)
翼善冠
用烏紗冒于外,冠后立有折角一對,末端朝上,冠之后山正面還保留有類似早期幞頭系結、系帶的裝飾。明孝宗以后,折角末端由尖角變為圓弧形。明穆宗時,又在翼善冠上加飾嵌有珍珠寶石的金二龍戲珠。明神宗定陵出土有三頂翼善冠實物,一頂為金絲編成的金翼善冠,兩頂為烏紗翼善冠。其中保存較好的一頂烏紗翼善冠高23.5厘米、口徑19厘米,用細竹絲編成內胎,內襯紅素絹,外蒙一層黃素羅,再以雙層黑紗敷面。后山飾有二龍戲珠,龍身為金累絲編成,嵌有各色寶石及珍珠,龍珠用金制成火焰及花形底托,中間嵌珍珠一顆。系結、系帶也以金累絲制作,鑲有綠寶石。冠后折角為竹胎紗面,用金片折卷成緣邊。
翼善冠
圓領
明初定為盤領窄袖袍,其后袍身與兩袖逐漸寬大,又因其領式與所飾紋樣而被稱為“圓領”或“袞龍袍”。皇帝常服圓領為黃色(后期也有其他顏色),領部右側釘紐襻扣一對、大襟釘系帶兩對用以系結固定。在前胸、后背、左肩與右肩處飾有團龍紋樣,前期以金織為主,后期多用彩織或彩繡。明英宗時在兩肩團龍之上又加飾日、月二章紋,日紋在左、月紋在右。早期兩袖往袖口處逐漸收窄,后變為寬袖,底邊呈弧形,袖端開口,有極窄的緣邊。袍身兩側開裾,在大、小襟及后襟的兩側各接出一片(共四片),稱為“擺”或“雙擺”。另在后襟腰部兩側釘有帶襻,用來懸掛革帶。定陵共出土12件明神宗的四團龍常服圓領。
圓領(參考定陵出土實物繪制)
搭護
由半臂發展而來,唐代已在圓領袍下穿著半臂。明代以圓領、搭護、貼里作為常服的標準搭配。搭護為交領,短袖或無袖,領部通常綴有較寬的白色“護領”,衣身兩側開裾,并接有雙擺,穿著時襯于圓領的擺內。定陵出土有31件“交領中單”(分半袖和無袖兩式),即為搭護,有些形制比較標準,有些則有所變化,其中大部分出土時都與圓領袍套在一起。
搭護(參考繪畫與實物繪制)
革帶
皇帝常服革帶用玉帶銙(帶版),故也稱為“玉帶”。帶銙共二十枚,外形大小各不相同,都有特定的名稱:三臺(大小共3枚)、圓桃(6枚)、輔弼(2枚)、撻尾(2枚)、排方(7枚)。帶鞓(tīng)用皮革制成,外包紅色或黃色織物,表面飾描金線五道。標準革帶的帶鞓一般分作三段:左段(綴三臺中心方、左小方、左三圓桃、左輔、左撻尾)、右段(綴三臺右小方、右三圓桃、右弼、右撻尾)、后段(綴排方),左段與右段內側各釘副帶一條,上有小孔,后段兩端有金屬帶扣一對,與副帶連接,并通過小孔調節帶鞓的圍度,而整條革帶的開口則在正前方三臺處,以金屬插銷作為開合機關。由于常服革帶要大于人體腰圍,所以不具備束腰的功能,靠圓領上的帶襻虛懸于腰部,這也是明代常服革帶的典型特征。
常服革帶(參考定陵出土實物繪制)
帶銙名稱及排列示意圖
靴
常服一般使用皁(黑色)靴,用皮革制作,靴筒由左右兩片縫合而成,靴面則分為三片,前面兩片,后跟一片,靴筒內常襯有織物制作的護膝,靴底為粉白色,因此也稱作“粉底皁靴”。明代后期還出現其他材質的靴,如定陵出土的紅緞單靴和氈靴。
皁靴(參考繪畫與實物繪制)
皇帝常服除了制度中規定的四團龍圓領以外,飾有云肩、通袖襕、膝襕紋樣的圓領龍袍也可以作為常服使用,如《徐顯卿宦跡圖?金臺捧敕圖》中出現的明神宗,即穿著此類龍袍御門聽政。
明代皇帝常服(中后期)示意圖
吉服
吉服是指在時令節日及壽誕、筵宴等各類吉慶場合所穿的服裝。明代皇帝吉服尚未正式進入制度,因此在具體形制上也沒有嚴格的標準。一般來說,皇帝吉服的款式與常服或便服相同(如圓領、直身、曳撒、貼里、道袍等),顏色多用紅色、黃色等喜慶色彩,紋飾則較常服、便服更為華麗精美,大多使用應景題材或帶有吉祥寓意的圖案。
南京御史孟一脈給明神宗的上疏中提到:“遇圣節則有壽服,元宵則有燈服,端陽則有五毒吉服,年例則有歲進龍服?!眽鄯榈酆髩壅Q日所穿,多飾有“萬壽”等與祝壽有關的紋樣;燈服為元宵節所穿,使用燈籠紋樣的衣料或補子;五毒吉服為端陽節所穿,飾有“五毒”紋樣;龍服即飾有龍紋的各式龍袍。這些服飾均屬于“吉服”。而明代皇帝畫像上所穿的“十二團龍十二章袞服”(定陵有實物出土)也應是皇帝吉服的一種,但具體功能與穿著場合尚不清楚。
明萬歷時期吉服用刺繡雙龍燈籠紋圓補(元宵節)
穿十二團龍十二章袞服的興獻帝(世宗生父)畫像
青服
又稱青袍,即青色圓領,為明代皇帝在帝后忌辰、喪禮期間或謁陵、祭祀等場合所穿。青服圓領素而無紋,不飾團龍補子等,革帶用烏角(黑牛角)帶銙,深青色帶鞓?!睹鲗嶄洝酚涊d,嘉靖二十四年,太廟火災,明世宗青服御奉天門,百官亦青服致詞行奉慰禮。萬歷十三年大旱,明神宗著青服,由宮中步行至圜丘祈雨,《徐顯卿宦跡圖》將這個歷史場景用繪畫的形式記錄了下來。
《徐顯卿宦跡圖?歲禱道行圖》
洪武皇帝所穿乃明前期皇帝常服,風格較明后期簡潔,烏紗翼善冠+黃色團龍窄袖圓領袍+紅色交領衣。
萬歷皇帝所穿常服乃典型明中后期風格,紋樣較明前期增多,烏紗翼善冠增加了紋飾,黃色圓領袍增加了色彩和紋樣(加入了十二章紋),兩肩圓形紋樣紅色者為日紋,白色者為月紋,袖子變寬,其上可見華蟲(紅腹錦雞),其余章紋見于袍服其他部位。
韓國龍袍
朝鮮太宗身著為五爪龍補,按照禮制,作為藩王,其只能身著四爪蟒補,著五爪不合禮制。蟒紋的出現是因為洪武二十四年,朝廷下令:“官吏衣服帳幔,不許用玄、黃、紫三色并織繡龍鳳文,違者罪及染造之人?!痹谶@種情況下,便出現了蟒紋。所以,官服朝鮮官服是紅底金色圖案的龍袍。
圖為朝鮮太宗李芳遠的畫像
官吏服飾
明代文武官員服飾主要有朝服、公服、常服、賜服等。
朝服
文武百官在大祀、慶成、正旦、冬至、圣節、頒詔、開讀、進表、傳制都用梁冠、赤羅衣,青領緣白紗中單,青緣赤羅裳,赤羅蔽膝,赤白二色絹大帶,革帶,佩綬,白襪黑履。其基本樣式是衣裳制頭上戴梁冠,著赤羅裳,青緣青飾以梁冠上的梁數區別品位高低,飾物以玉為貴。
明代朝服特點是大襟、斜領、袖子寬松,前襟的腰際橫有一,下打滿裥。所繡紋樣,除胸前、后背兩組之外,還分布在肩袖的上端及腰下(一橫條)。另在左右肋下,各縫一條本色制成的寬邊,當時稱“擺”。明代太監劉若愚《酌中志》一書,就專門敘述到這種服飾。他說:“其制后襟不斷,而兩旁有擺,前襟兩截,而下有馬面褶,從兩旁起。”這種服裝所采用的質料和紋樣,按規定,都有一定制度。
明代官員朝服
六梁進賢冠(缺一梁)
六梁進賢冠(缺一梁)背面
明代公服
亦為袍式,以袍的顏色,袍上繡花之花徑大小以及腰帶的質地分辨品級。這種服制為盤領右衽袍,袖寬三尺,用纻絲或紗羅絹制作。袍服顏色,一至四品為緋色,五至七品為青色,八至九品為綠色。按品級繡織各種大小不同的花紋。八品以下官員的公服沒有紋飾。穿公服時,頭上須戴幞頭。
明代一品公服正面
明代一品公服背面
明代官員幞頭
常服
明代皇帝常服使用范圍最廣,如常朝視事、日講、省牲、謁陵、獻俘、大閱等場合均穿常服。洪武元年定皇帝常服用烏紗折角向上巾,盤領窄袖袍(即圓領),束帶間用金、玉、琥珀、透犀。永樂三年定:“冠:以烏紗冒之,折角向上,今名翼善冠;袍:黃色,盤領、窄袖,前后及兩肩各金織盤龍一;帶:用玉;靴:以皮為之”?;侍印⒂H王、世子、郡王的常服形制與皇帝相同,但袍用紅色。
明代官員常服
補服
補服,又稱“補子”,是從我國的明朝開始出現,并一直延續到清朝滅亡時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補子用飛禽代表文官,如一品文官用仙鶴補;用猛獸代表武官,如一品武官用麒麟補,以此來來區分官職。
明代補服
烏紗帽
據《明會典》記載,洪武二十四年規定,公、侯、駙馬、伯的圖案是:麒麟、白澤。
文官:禽紋以自然界中優雅、美麗的鳥類為貴。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鷴,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黃鸝,九品鵪鶉。
明朝一至九品官服補子
清朝一至九品官服補子
武官:獸紋以陸上最兇猛的野獸為肯。一品麒麟、二品獅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羆,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馬。
朝鮮官服
朝鮮王朝時期,朝鮮國王的官服是紅底金色圖案的龍袍,朝鮮王后服則飾以鳳。公主、翁主和嬪妃衣裝則飾以花型圖案。高級朝廷官員衣上飾以流云和仙鶴。顏色可分為紫色、紅色、藍色、綠色。
暗行御史樸文秀畫像
飛魚服
飛魚服是明代錦衣衛朝日、夕月、耕耤、視牲所穿官服,由云錦中的妝花羅、妝花紗、妝花絹制成,佩繡春刀,是明代僅次于蟒服的一種賜服。如正德十三年曾賜一品官斗牛,二品官飛魚服色。據《明史》記載,飛魚服在弘治年間時一般官民都不準穿著。即使公、侯、伯等違例奏請,也要"治以重罪"。后來明朝規定,二品大臣才可以穿著飛魚服。景泰、正德年以后,在品官制服之外賞賜飛魚服、斗牛服、麒麟服。斗牛服等級高于飛魚服。
斗牛服也是賜服的一種,斗牛紋也與蟒紋相似,唯兩角向下彎曲如角狀。
明代 襄色盤金繡蟒袍
明代藍羅盤金繡蟒袍
軍服
明代軍士服飾有一種胖襖,其制:“長齊膝,窄袖,內實以棉花”,顏色所為紅,所以又稱“紅胖襖”。騎士多穿對襟,以便乘馬。作戰用兜鍪,多用銅鐵制造,很少用皮革。將官所穿鎧甲,也以銅鐵為之,甲片的形狀,多為“山”字紋,制作精密,穿著輕便。兵士則穿鎖字甲,在腰部以下,還配有鐵網裙和網褲,足穿鐵網靴。
儒士文人
儒士文人大多穿一身藍色或黑色的長袍,也叫直裰是從宋朝開始就有的一種服飾。據宋朝人趙彥衛《云麓漫鈔》謂:“古之中衣,即今僧寺行者直掇?!眱伤螘r期的直裰多為僧侶穿著(少數文人也有穿著)。而到了明朝時期,直裰的款式發生變化,在文人、士大夫中流行。
明代男裝以方巾圓領為代表形式,士人平時還喜歡穿著道袍、直身、直裰等交領袍服。
明代士人的冠帽,以四方平定巾為主,也有戴“皂條軟巾”的,后垂雙帶,俗稱“襦巾”。
四方巾,即四方平定巾,亦稱“方巾”、“四角方巾”,是明初頒行的一種方形軟帽。它是官員、儒士所戴的便帽,以黑色紗羅制成,可以折疊,呈倒梯形造型,展開時四角皆方。
網巾一般多用黑絲、馬尾、棕絲等材料編織而成,萬歷年間轉變為人發、馬鬃編結。網巾是明代成年男子用來束發的網子,也是明初建立的冠服制度中最具朝代象徵的巾服之一。由于“人無貴賤皆裹之”,網巾也是明代最沒有社會等級區分功能的服飾。
六合一統帽也稱六合巾、“小帽”。用六片羅帛拼成,多用于市民百姓,相傳為明太祖所制。倡導一統山河,故取六和一統、天下歸一之意。馬聚源在縫制小帽時,只用三針便可縫好,其高超的技術被人們稱之為馬三針。
朝鮮儒服
儒家興盛以來,朝鮮儒學者盛行穿根據《禮記·深衣》所載由苧麻所制的白纻深衣,且呼以大敞衣、中致莫、小敞衣等袍衣類名稱。在朝鮮,深衣是士大夫階層閑暇時的裝束。典型的深衣是直領,但也有方領襟的深衣。
庶民服飾
平民百姓所穿的盤領衣必須避開玄色、紫色、綠色、柳黃、姜黃及明黃等顏色,其他如藍色、赭色等無限制,俗稱“雜色盤領衣”。
農民只許穿用綢、紗、絹、布。若是農夫可戴斗笠、蒲笠出入市井,老農的衣制,袖長要過手;庶人衣長,離地5寸,袖長過手6寸,袖樁廣1尺,袖口5寸。
朝鮮平民服飾
男性韓服的普通著裝叫做“赤古里巴基”,包括赤古里和褲。男人的寬松褲子,適合正坐。褲子收口處有系帶。
男性會在頭上扎辮子,直至成年或結婚為止。成年或已婚男子會把頭發結成發髻在頭頂(戴烏紗帽或戴代表道學的程子冠),白丁則只能扎頭巾與戴草笠。
女子服飾
主要有:衫、襖、霞帔、比甲、裙子等。命婦服包括:鳳冠、霞帔、大袖衫、褙子組成?! ?/p>
鳳冠、霞帔
鳳冠是一種以金屬絲網為胎,上綴點翠鳳凰,并掛有珠寶流蘇的禮冠。后妃的鳳冠除綴鳳凰外還有龍,普通命婦的彩冠僅綴花釵?!?/p>
霞帔是一種帔子,象兩條彩帶,繞過頭頸,披掛在胸前,下墜一顆金玉墜子。宋代,霞帔成為貴婦禮服,明代因襲不該。不同品級命婦霞帔紋樣有嚴格規定。
(如夢霓裳漢服網—織錦馬面襖裙)
皇后服飾
禮服是明代后妃的朝、祭之服,皇后在受冊、謁廟、朝會等重大禮儀場合穿著禮服。以百禽之首鳳凰為其高貴象征,與龍相配。服真紅大袖衫,上面織繡龍鳳紋,加霞帔和紅褙子,下穿紅羅長裙。頭戴龍鳳冠,以金絲網為胎,上綴點翠鳳凰,并掛有珠寶流蘇,冠后下方有左右各三扇博鬢,展開后如同五彩繽紛的鳳尾。洪武元年,朝廷參考前代制度擬定皇后冠服,以袆(huī)衣、九龍四鳳冠等作為皇后禮服。洪武二十四年對冠服制度進行了修改,定皇后禮服為九龍四鳳冠、翟衣、黻(fú)領中單等,此后一直沿用。
(圖源:擷芳主人)
九龍九鳳冠(參考定陵出土實物繪制)
十二龍九鳳冠(定陵博物館藏)
朝鮮皇后服飾
天青色翟衣
命婦服飾
命婦是官員的妻子,穿戴配飾以丈夫的官階為準。命婦禮服一般由彩冠、霞帔、大袖衫及褙子組成,以顏色、紋樣區別等級。命婦的冠上不綴龍鳳,以金屬絲網為胎,上綴翠鳳凰與珠寶流蘇,并以“花釵”區別品級。
霞帔是命婦、貴婦禮服的專用配飾。品級的差別主要表現在紋飾上,如下分別列數:一、二品命婦霞帔為蹙金繡云霞翟紋(翟:即長尾山雉);三、四品為金繡云霞孔雀紋;五品繡云霞鴛鴦紋;六、七品繡云霞練鵲紋;八、九品繡纏校花紋。
明代霞帔
合領對襟大袖的衫襖為貴族婦女所穿。此外,在冠服、耳墜、首飾、服色上也有嚴格的等級區別,釵多為貴,首飾玉為貴,金次之。一品至五品命婦服色紫,六品至七品命婦服色為緋。
命婦常服由長襖、長裙組成。長襖是一種用羅、緞制成的便服,衣長過膝,領袖均飾緣邊,服色多為紫綠色。下裳多為素色裙,裙子寬大,樣式很多,像百褶裙、鳳尾裙、月華裙等。
朝鮮命婦服飾
闊衣源自長褙子,在朝鮮文化里代表了長壽、幸運和富貴。禮服的面料多以棗紅色貢緞、花紋緞、洋緞等做成;襯裏則多用藍色,無花紋。
圓衫,來自長褙子。朝鮮時代,王族女性、貴族女性和貴婦的正禮裝是材料為絹(蠶絲),肩上、胸和背面前鑲有代表階層的金箔裝飾的大袖服裝。穿在赤古里裙外面。
唐衣,源自短褙子。唐衣是正面常常垂下的赤古里,王侯貴族女性的第二禮裝,用于出席重要慶典。王室女性的唐衣有金色鑲邊,其他人則沒有。
已婚女性、高級女官(尚宮、尚儀、尚服等)會戴上加髢(假髻),后來發展成“加髢”樣式。貴族婦女,加髢甚至超過三圈,宮中甚至發展出“木頭假髻”。
民女服飾
明代女子的衣裙在中國歷代服飾中,樣式最豐富、制作最精致,色彩搭配也最和諧。唐宋的襦裙、背子在沿用時,又增加了彩繡的云肩,是女子更加光彩照人。
明代云肩
普通婦女主要衣著有裙、褙子、襖衫、云肩及袍服等。褙子、比甲并非只為貴族婦女專屬,直領、對襟、小袖的褙子為普通婦女的便服。
明代比甲
平民女服用料即便是禮服也只限用紫色粗布,并且禁止用金繡,袍衫也只限用紫色、綠色、亞青色和桃紅色等淺淡的顏色。首飾用銀渡金,耳環用金珠,釧鐲用銀。
明代統治者對奴仆、婢女及伶人、樂妓的服飾也有嚴格的規定。如限令大婢女,只準穿用絹布制作的狹領長襖和長裙;小婢女,只許穿長袖短衣和長裙。而伶人、樂妓,常服則只許服用帶有污辱含義的綠色巾。
朝鮮平民女裝
朝鮮民族服裝根據穿著者的年齡和場合,選用各種質地、顏色的面料制作。女子婚前穿鮮紅的裙子和黃色的上衣,衣袖上有色彩繽紛的條紋;成年未婚的少數女性則把辮子盤在腦后并以稱為唐只的帶束起?;楹髣t穿紅裙子和綠上衣。年齡較大的婦女,可在很多顏色鮮明、花樣不同的面料中選擇。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或對版權有所疑問,請聯系后臺,我們會盡快處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