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打破了人們對品牌、特別是傳統品牌的固有印象,也令品牌大膽“破圈”,找到與消費者對話的新方式,拓展更寬廣的受眾群體。在如今的時尚行業,跨界聯名已成為一種新常態。
但是,在策劃和操刀一場跨界聯名時,需要考慮的不只是“1+1大于2”的營銷聲勢,更需要深思:
- 如何選擇合適的跨界對象,并確定鮮明的主題?
- 包括供應鏈在內的各個運營環節如何高效配合?
- 如何通過跨界合作,促進企業的創新與轉型?
今年春夏與秋季,中國男裝品牌 利郎(LILANZ)攜手 《中國日報》(China Daily)推出高階聯名服裝系列,其創新的思路和高效的產出都讓人眼前一亮。《華麗志》通過與 利郎副總裁陳宏勝、利郎品牌總監王俊宏、利郎主產品創意設計總監吳國銀對話,為大家整理了一個服裝品牌跨界合作的成功范本。
第一步:確定聯名對象
什么樣的聯名,才能真正跨界出彩?
時間回溯至2019年上半年,利郎設計團隊偶然看到《中國日報》國際版的插畫版面。在設計團隊與策劃團隊進一步調研和評估后,利郎最終將《中國日報》確定為聯名對象。
以中國風插畫為主元素,《中國日報》歐洲版參與競逐英國報業年度獎(報業界的“奧斯卡”),獲“最佳國際報紙獎”。以“講好中國故事”為立意的《中國日報》國際版,是世界了解中國的窗口之一。
第二步:敲定合作主題
找到一個差異化的點,是跨界聯名實現突破的關鍵。
雙方在品牌理念上的一致,為利郎與《中國日報》的順暢合作奠定了基礎。在與《中國日報》聯名系列發布之際,利郎順勢傳播了“新商務”的全新概念。
利郎從《中國日報》提煉出與其“新商務”轉型方向及客群定位高度契合的七個價值觀: 文化自信、國際視野、協同合作、注重衣品、不斷學習、有正能量、健康生活,亦是新商務人群的核心標簽,以此來向消費者傳達“新商務”的精神內核和品牌認知。
最終,利郎的設計團隊從《中國日報》海量的版面中選取了七個,并確立了 中國元素和 未來科技生活兩大創作主題。
利郎推出的秋季系列延續了《中國日報》主題,從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角度,推出“民族風”系列。但與首次合作的情況不同,秋季系列是一個 “再創作”過程:前期通過市場調研確定產品方向,并與《中國日報》插畫師共同探討。
第三步:將IP內容吸收并轉譯為服裝作品
定好創作方向后,團隊 將平面的報刊版面,轉譯為立體的服裝,同時又不破壞插畫和內容的完整性。最后,利郎采用簡約的設計, 融入到三、四種復雜工藝來呈現豐富的細節,如:將插畫做成滿底數碼印花,以及繡花、珠繡、毛巾繡等工藝。
作為非傳統的授權方,《中國日報》給予了利郎充裕的創作空間。例如,《中國日報》以基本元素的形式,出現在利郎全品類的商品中,且 SKU 由利郎自定義。
2020 秋季新系列的設計過程中,利郎和《中國日報》在沒有現成插畫的情況下,聯手創作了符合主題的民族風格全新作品。
第四步:快速反應,高效投產
在這一步,就進入了利郎集團“內力”最為深厚的領域:供應鏈——由高效運轉的自有工廠和“快反”能力、海量的自有款式數據和面料檔案等構成。
從2012年開始,利郎逐漸從貼牌轉向自制,從高度依賴加工廠到自建工廠,培養自己的版師和工程師,甚至建立自有的面料研發中心。
利郎自主研發的管理系統對所有環節實行了貫通管理,每一個使用者都能清楚看到各環節的完成情況,以及自己的行為結果對其他環節的影響。供應商與采購之間的信息也完全透明。在利郎的自有工廠,能夠實現 3~5 天的快速反應。
憑借這套高效暢通的垂直一體化供應鏈體系,利郎 x《中國日報》及其它聯名系列,均在計劃時段內順利完成開發和生產。隨著磨合的進一步完善,2020秋季系列相比春夏系列更為成熟。
第五步:打破傳統訂貨機制
借助與《中國日報》聯名系列,利郎嘗試打破傳統的訂貨機制, 從“單品訂貨”向“組合訂貨”轉型。
在秋季訂貨會上,利郎為聯名系列搭建了一個主題展廳,在這個框架下呈現具體的產品結構。無論是選擇組合訂貨,還是單品訂貨,經銷商都有基本框架為參考。如此,終端門店的商品呈現會更接近品牌的整體調性。
讓經銷商接受這一全新的訂貨模式需要一定的時間。在訂貨會的軟性展示外,利郎管理團隊會從品牌建設的角度,持續向經銷商做一系列宣導。
未來,利郎還將用更多元的方式演繹和詮釋“新商務”內涵。
利郎 x 中國日報聯名系列影片
| 圖片來源:利郎
| 責任編輯:朱若愚,Mai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