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由于廣州大源村對于小型制衣加工坊的清退,老吳等300多家來自江西的制衣工廠主們決定早早關檔,向北尋找落腳地,并最終來到曾經的裘皮之鄉長腰嶺村。
長腰嶺村內制衣作坊現場。
原本以為搬了新家,就能和往年一樣,順利開工,迎接春節后的服裝生產旺季。但此次,鐘落潭當地政府卻對制衣作坊們的“二合一”和消防驗收等難題,表現得態度強硬。消防不過關,絕不退讓。近日,老吳等人的制衣加工作坊生產已被叫停。
近年來,小型制衣作坊因為其消防、污染等問題,似乎已難逃出局命運。而制衣生產者們除了應付眼下的開工難題,還需思考其往后的去處。制衣作坊,應安身何處?又是否仍有機會留在廣州?
白云區鐘落潭長腰嶺村內,新年剛過,一張張嶄新的招牌已經掛在林立的民宅門前,新貼出的招工啟事寫著月薪6000元,長期招工。
此處正是老吳等來自江西余干一眾老鄉所經營的制衣加工廠。相比于鐘落潭鎮街道上的寬闊廠房,這些工廠更應稱為“制衣作坊”。作坊們大多僅數百平方米,棲身握手樓內,室內車間和布料堆疊,常年難見陽光。
制衣工廠今年年初搬入長腰嶺村的民宅內。
3月12日,記者來到長腰嶺村,進入街口的一間民宅,順著電梯進入四樓,濕漉的地板上堆滿布條,老吳的廠子到了。廠內,工人機械地做著重復的動作,看見有人來到時抬頭瞥了一眼,便低頭繼續做著手中的活。
盡管離最理想的場地還有些許距離,但老吳仍以12元每平方米的月租,租下這棟四層民宅作為工廠。年前,老吳關了大源村場地,搬設備、搞裝修。歷時兩個月,一棟3000余平方米的制衣加工作坊改造完成,“等到春節過后工人們來了,就可以再開工了。”那時,他絲毫沒有想到會出現無法開工的情形。
“當地說我們消防不過關就不能開工。”老吳告訴記者,年初八后,新搬入長腰嶺村內的制衣作坊開始陸續復工,然而開工僅僅數日,就被當地政府工作人員叫停。至于叫停的理由,村委會表示,此類制衣作坊由于消防無法通過驗收,無法達到作業標準。
“怎么能停工呢?停工的話讓我們可怎么辦啊?”老吳說著嘆了口氣,望著堆積如山的衣服半成品,眼里滿是無奈,“現在正是服裝加工的旺季,每天新的訂單多得和雪花一樣,本來就等著三四月份大賺一筆,現在停工,不僅賺不到錢,每天拼多多的訂單超時罰款我們真的承受不住。再說了,這么多工人,拖家帶口的,人家也等著我們發工資吃飯呀。”
長腰嶺村內的制衣作坊。
來長腰嶺村并不是江西制衣作坊們第一次搬家。
回想當年初到廣東的情景,制衣作坊老板涂大哥告訴記者,2002年時,他和老鄉們第一次從江西余干來到了廣州,員崗村成了他們的第一處落腳點,而制衣也成了他們的營生。“民宅租金便宜,那時也沒有人管二合一還是三合一,哪里都可以隨便生產,還記著當時一幫工人混著住在廠里。”
只是,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涌入制衣加工作坊的隊伍,小小的員崗村已無法容納如此大規模的作坊。“哪里便宜就去哪里”,老涂告訴記者,四五年后他們在廣州城北找到了新的落腳點白云區大源村,這一呆便是十五六年。
從大源去沙河只需要二十分鐘,老涂當時在大源的檔口正是千百作坊之一,生產完以后便拿產品送去沙河,找到檔口幫忙代賣,自產自銷。
而后隨著電商興起,大源街大源村成了全國著名的“淘寶村”,其中80%的淘寶店以服裝經營為主,這便造成了當地服裝廠、紡織廠扎堆聚集的現象。
據廣州白云發布消息,2020年,大源街全面啟動“民宅辦廠”清理整治專項工作。并計劃于去年底前完成清退,“下一步,大源街將繼續通過依法關停取締、搬遷整合、產業升級、停產整治等強有力措施,清除出租屋內的“民宅辦廠”,切實消除出租屋安全隱患和環境污染等問題。”
當地自媒體長腰嶺報曾在去年11月介紹制衣廠入駐的對接會,近日,又介紹了長腰嶺村整治村內廠房的情況。
大源村待不了,商戶們只得另覓他處,并最終來到曾經的裘皮之鄉鐘落潭鎮長腰嶺村。長腰嶺村官方自媒體長腰嶺報曾介紹去年11月20日村內村委與入駐商戶對接的座談會,會上介紹了大源街部分服裝企業擬入駐該村的有關情況,“既要大力支持又要合理引導,尤其要確保安全生產,落實消防管理要求,采取必要的技防措施,嚴禁出現“三合一”“二合一”場所。會議還要求各經濟社干部做好宣傳引導,切實加強出租屋管理。”
在鐘落潭鎮黨委委員、副鎮長金卓鐿看來,此次叫停制衣作坊生產主要原因還是“民宅辦廠”所涉及的根本問題,一是民宅辦廠在法律上不允許,區域不符合,作坊所在的場地屬于民宅,不得開展生產活動;二是消防條件難達標,一旦發生火情后果不堪設想。
那么為何工廠會搬入此處?針對這個問題,金卓鐿表示,鎮里詢問長腰嶺村業主得知,近年來裘皮行業低迷,長腰嶺村內不少房屋空置,于是有商戶一個個找過來詢問能否租房,村民便將房屋出租。“大源屬于白云區,鐘落潭也屬于白云區,那里都不能辦廠為什么還來我們這里呢?來之前也沒有問過我們,能不能又不是村民屋主可以決定的。”
金卓鐿介紹,2月20日,鐘落潭鎮相關工作人員前往長腰嶺村里排查時意外發現涌進來了許多作坊,并且有七家制衣廠已經開工,于是其現場責令制衣廠停工,要求工廠盡快搬遷,同時讓制衣工廠主間互相告知同鄉,勿再將制衣廠遷入村內民房。
2020年12月31日,白云區大源村內,一些廠房一邊生產一邊等待搬遷。攝影 南方日報、南方+記者 董天健
近年來隨著電商的興起,老涂等作坊的生產模式也由為十三行、沙河等市場供貨改為向淘寶、拼多多等電商平臺供貨,制衣作坊們面朝電商平臺里潮水般的訂單,曾經風頭無二,“有時一天淘寶的訂單發貨量可以達到幾百萬呢。”回想起當年的輝煌,老涂感嘆。
隨著大源村的升級改造,曾經駐扎在大源村十余年的制衣作坊們也不得不再次外遷,尋找駐地。只是老涂他們怎么也沒有想到,這一切變化來得如此之快,曾經香餑餑的制衣工廠,如今卻到了無人愿意接收的境地。
民宅不行,為何不去工業園?一位作坊主給記者算了一筆賬,2020年,一間十人左右的作坊過去一年的營業額大概在200萬元,刨去租金、工人工資、水電、原料等,收成并不樂觀。因此,在考慮搬遷時,老涂等人也曾詢價工業園,但最終因為價格原因,最終還是想再找城中村試試。
“我們都是拖家帶口來廣東打拼,現在剛剛開學,孩子們轉學很麻煩,拼多多的罰款也很多,能不能再給我們寬限一些時間呢?”在老涂等人看來,此時再搬遷制衣廠,除了要面對錯過生產旺季、尋找合適場地等問題外,孩子的上學等問題也成為難題。老涂等人一邊在再次尋覓可以開工的場地,一邊仍在等待是否當地能給些許時間緩和。
對于小廠們當下的困境,暨南大學教授胡剛表示,小作坊的制衣產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產業本身較為低端,又附帶污染等問題。制衣產業目前亟待升級改造,從原本的小作坊、高污染、人工為主向大規模、污染小、自動化、污染集中治理等方向轉型。小作坊的消亡或將成為趨勢,留給他們的只有自行升級改造、被大型企業合并或直接面臨淘汰的局面。
小編認為,制衣產業是民生方面的大事,但只有產業規模化、機械智能化、分工專業化才是廣州乃至全國制衣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轉載自公眾號“聆聽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