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則舊聞,去年5月23日的《中國經營報》刊登《“中國皮都”河北蠡縣留史陷轉型困境》一文,讀后令人警醒。在分析蠡縣留史皮革產業陷入轉型困境原因時,記者的評析鞭辟入里:表面上與環保壓頂有關,但深層次的問題是未能抓住歷史的機遇進行產業升級。
成就蠡縣留史“中國皮都”地位的是其龐大的皮革原料市場,其最高年經營各類皮張6000萬張,占國內市場的30%,國際市場12%。盡管市場份額很大,但整個皮革產業卻處于整個產業鏈的最低端。其弊端顯而易見:1、利潤低。其生意最好時期的毛利率僅有5%左右,其獲得利潤的最大來源是依靠皮張市場價格的波動;2、賒欠嚴重。整個皮革產業鏈條從皮革貨棧-皮革加工廠-服裝廠-服裝批發商各個環節層層賒銷。且留史鎮大部分企業位于產業鏈的一、二環節上(皮革貨棧和皮革加工廠),其與終端回款環節相隔較遠,被“黃賬”的風險極大;3、政策風險大。皮革加工污染主要包括硝染工藝處理過程中對地下水的過度使用和污染,燃煤鍋爐對大氣的污染等。在國家加大環保監管力度的形勢下,其面臨關停的風險持續加大。
由此可以看出,這樣一個居于產業鏈最底端,且留下沉重環保欠賬的產業不走向衰落都不正常。就連當地領導的思路也是寧愿把這個產業砍掉,也不能犧牲環境了。
客觀來說,作為一個興起于戰國時期有著上千年發展歷史的產業,當地政府也并未輕言放棄,也想到過要想擺脫在產業鏈底端徘徊的窘境,并倡導產業轉型升級,但我們看到,當地政府對產業轉型升級的做法只停留在對原有模式的“修修補補”和“口頭倡導”而已,缺乏戰略性的措施和實實在在的動作。2009年是蠡縣皮革產業最后的輝煌,6000萬張皮革的產銷量和“占國內市場30%、國際市場12%的市場份額”暫時“麻醉”了當時的政府和企業,也使他們忘記了產業轉型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而在這個時候,與之有著相同產業背景、且相距不足百公里的河北辛集,卻開始建設總投資10億元的辛集國際皮革城,并在2010年開業運營,成功實現了辛集皮革業從原料向服裝、箱包等終端產品的轉型;而浙江海寧皮革商則廣辟銷售渠道,相繼在沭陽、新鄉、遼寧、內蒙等地開設海寧皮革城,不但把產業鏈的終端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還使“海寧皮革”成為中國皮革“時尚+流行”的代名詞。而此時的蠡縣呢?正在開展聲勢浩大的污染專項整治,僅2007年就關停整改涉污企業242家,拆除轉移1400余個,封企業自備井100余口……這樣做的結果是,到2015年,其皮革產量降為3000萬張,僅是2009年的一半。而到了2016年,隨著環保政策的加緊,其市場份額進一步下降,并最終成為中國經營報記者筆下這篇《中國皮都河北蠡縣留史陷轉型困境》的寫照。
對于今天的結果,蠡縣環保局一位負責人說:一次次的環境治理,使蠡縣的產業逐漸萎縮,但卻成就了辛集,因為這些人最終都去辛集買地建廠了。
這位負責人從環保角度審視了蠡縣皮革產業衰敗的原因,有一定道理,但不盡然。為什么同樣的企業在蠡縣不能干,跑到辛集卻可以干,除了一些先天性因素之外(蠡縣位于白洋淀上游,排放標準高于辛集),更重要的是蠡縣政府在為企業賦能上的缺位。1、缺乏系統性規劃,住宅區和工廠混合建設,直接導致污染治理的高成本;2、事關企業生死存亡的污水處理廠與實際排污能力不匹配。污水處理廠的事大家都心知肚明,但蠡縣不能效仿其他縣域啊,因為這關系到你整個產業的生死存亡;3、引導產業轉型升級上沒有實實在在的措施,比如效仿辛集、肅寧等地建設皮革專業市場,效仿海寧外出拓展市場等等。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事為鑒,可以少走彎路。這篇文章之所以引發作者的感慨,是因為蠡縣的皮革產業與清河羊絨產業在產品類別、產業結構、從業人群、市場份額等方面有著太多的相同之處,遙想10年前,在發生稅案風波之后,如果不是縣委政府不遺余力的想辦法,企業是否都跑到外地去發展了;如果我們沒有建設羊絨制品市場,產業是否依然停留在梳絨這個環節;如果沒有對電子商務的大力扶持和引導,是不是也不會有如今充滿活力的羊絨“新生代”……
蠡縣皮革產業的衰落,為我們敲響了警鐘,但感慨之余我們又很慶幸,在推動羊絨產業的發展上,清河縣委政府是清醒和睿智的,他們牢記一點,無論哪一屆黨委政府都不能把“羊絨”這個富民強縣的產業丟掉,而應該不遺余力地把這個產業推向新的高度。尤其是新一屆縣委政府領導班子上任后,進一步明確了羊絨產業的發展定位,那就是立足全球市場,全力打造“世界最大的羊絨產銷基地、世界最大的羊絨紡紗基地、世界羊絨原料價格形成發布中心、世界羊絨服飾智能織造中心、世界羊絨時裝設計與流行趨勢發布中心、世界羊絨時尚品牌博覽中心”。并確定了“補齊短板、豐富要素、突出項目、強化招商”的推進措施,從而使清河羊絨未來的發展方向既有高度又有可操作性,而這一目標的實現既需要企業家的自身努力,也要有政府的主動作為。事實上,在新的形勢下,我們的羊絨產業并非高枕無憂,我們應該清醒的看到,清河羊絨產業并沒有完全擺脫在產業鏈低端徘徊的局面,我們依然存在終端銷售渠道不暢、品牌知名度不高、研發創意缺乏的問題,我們也同樣面臨著環保的巨大壓力;面對發展的既定目標和存在的問題,我們的政府和企業都應該做哪些工作,如何避免重蹈蠡縣皮革產業的覆轍,值得我們每個領導和企業家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