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36氪
新人換舊人,中國內衣界正改朝換代。舒適內衣主導的“無鋼時代”,性感的含義從“悅他”轉變為“悅己”。同一時期,新銳內衣品牌蕉內宣布正式完成數億元A輪融資,身價躍至25億元。
反常規的蕉內到底是個怎樣的品牌?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它。
在2016年,有兩位設計師共同創立了一個叫“蕉內”的品牌。其中臧崇羽有15年工業設計經歷,另一位李澤辰具有15年服裝設計經歷。這是根植于蕉內這個品牌深層次的基因:兼顧設計美學與用戶體驗,而非從工廠主的角度思考我要生產什么。

他們首選了電商渠道,第一款產品是一條內褲。當時這條內褲有什么特別之處呢?說來很簡單,就是他們剪掉了傳統內褲上讓人刺癢的標簽,再將標簽上的信息印在內褲上。

這種做法正好擊中消費者內心忽視但卻存在的需求。經過四年發展,這條內褲已經演變成現在的“蕉內500E無標簽內褲”,成為蕉內千萬銷量的經典招牌。蕉內的產品線也從內褲延展到家居服乃至毛巾浴巾等家居用品。
過去幾年,也許鮮少有人了解過這個品牌,但隨著蕉內的成績越來越亮眼,這個品牌被推進大眾視野,被視為是內衣行業中的一匹黑馬。
從電商到全渠道,蕉內過去四年的驚人成長歷程,已經引發整個內衣行業大量討論,并且帶有鮮明的品牌烙印:諸如對待大促這件事,他們認為“交付大于狂歡”,更關注優化體驗。今年雙十一蕉內訂單量為2018年的6倍,但平均交付時間從彼時的7天壓縮到3.5天。蕉內堅持“不過三原則”的扁平化組織架構,并且比起關注競爭對手,他們更“警惕短期主義、經驗主義和平庸主義”……
不止于內衣,蕉內要做「體感科技」
2020年是蕉內的一個關鍵的里程碑,對于整個內衣市場來說,更像是分水嶺,整個市場“冰火兩重天”:除了蕉內,主打無尺碼內衣的ubras在今年雙十一同樣表現靚麗,與蕉內共同霸榜天貓雙十一內衣銷量榜,并在9月份完成數億元B+輪融資,兩顆璀璨新星崛起勢頭兇猛。
無法忽視的是,傳統內衣品牌的日子似乎并不好過:都市麗人2020年上半年收入下滑約39.7%,凈虧損1.31億,同比驟降470.35%;曼妮芬、蘭卓麗母公司匯潔股份前三季度營收同比下滑12.18%,凈利潤同比下滑21.04%。
慘淡經營現狀,反映出內衣行業低集中度的現實問題:都市麗人、匯潔股份兩家企業2019年收入分別為40.82億元、25.85億元,如果以3000億元整體內衣市場規模粗略計算,兩者市占率分別僅為1.4%、0.9%。
這些營收大部分是由龐大的線下零售終端貢獻。截止至2019年底,匯潔擁有多達3021個零售網點,都市麗人終端門店更高達5970家。而在疫情之前,匯潔終端增速已經放緩,都市麗人2019年整體減少了1335家店。
“內衣是一個相對飽和的市場,但又是一個螞蟻市場。”臧崇羽告訴36氪,內衣行業的問題是“(產品)要么貴,要么差”,直到2016年蕉內創立,這個問題也沒有得到妥善解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行業,但往往容易被忽視,沒有一個團隊能夠引起大眾對這個行業、品類足夠多的關注度。”
創立蕉內之前,內衣賽道已經不乏崛起一些淘品牌,市場并不缺少供給。“那幾乎是一個貨源時代,或者說性價比時代。”臧崇羽告訴36氪,那個時期誰能把貨做出來,搬到線上,可能誰就享有一波流量紅利。不過窗口期很快關閉,隨著國際大牌和傳統巨頭陸續覺察并投入精力和資源殺入,依托淘寶、風光無兩的淘品牌們,也開始迅速走下坡路,甚至被大牌們擠出TOP榜單。
蕉內的兩位創始人,臧崇羽與李澤辰均是設計行業“老兵”,有過十五年豐富從業經驗,“我們親身經歷了這段后,會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寶貴的體會。”臧崇羽告訴36氪,創立蕉內的時候,已經感受到了其中的一些變化。
帶著這些得與失,蕉內找到一個獨特的價值定位,也就是做一家“體感科技”公司。
臧崇羽認為,功能和場景將逐漸替代品類,圍繞“人的24小時體感”開發產品,才能真正切中用戶體感神經。所以,超級符號要大于超級品類和超級單品。
內衣只是蕉內超級符號的起點。
在飽和的內衣市場,蕉內選擇從解決體感的真問題切入,并將內褲確立為入口級產品。
去除扎人的縫制標簽,徹底解決內衣的異物感,取而代之的是具有“產品壽命條”屬性的蕉內自研Tagless外印無感標。這個問題看似很小,卻是內衣行業長期存在的真問題,一直沒有被妥善解決。這之前,行業玩家更多嘗試類似四角縫線、單側縫線等過渡形式。
為徹底解決這個麻煩,蕉內找遍了全球所有供應商合作伙伴。由于之前沒有這一道流程,很多供應商和合作伙伴起初都不適應,“大家都早已習慣縫標簽了,”臧崇羽告訴36氪,那個時候蕉內的生產線永遠比別家多一臺機器,流程也多一個環節。而4年過去了,整個內衣行業,印標簽的機器幾乎成為每一條生產線的標配。
在無感標簽基礎上,蕉內相繼研發了ZeroTouch?無感托?技術、Movestech防曬涼感技術、Airwarm熱皮空氣保暖技術、Siverskin銀皮抗菌技術等專利技術,同時秉持“體感24小時”路線,向襪子、文胸、內衣、保暖衣、家居服、輕戶外、家居用品等多品類延伸。
蕉內六大品類圖
對內衣的產品化思考,蕉內有一套自己的「體感科技」產品底層邏輯:
1)重新設計基本款;
2)面料、版型和工藝的技術升級;
3)擁抱文化,而不是品類。
臧崇羽表示,內褲、文胸、襪子等每個品類都有其習以為常但不合理的常規,但所有問題“都源于用戶體感上的痛點和癢點,背后不變的是面料、版型和工藝,不管是什么樣的貼身衣物,都繞不開這三個具體的技術問題。”對于蕉內來說,每遇到一個新品類,會掃描該品類在人的體感24小時的位置,給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大數據驅動 :下一個優衣庫要崛起?
內衣體感升級是個寬泛的話題,不同年代對舒適度需求有不同側重。即使具體到同款內衣產品,不同品牌面料和工藝的應用方式也千差萬別,諸如曾經流行的莫代爾、萊卡、超細纖維等。
對于大多數服飾品牌來說,優衣庫可能是一個讓人絕望的對手,連年穩坐雙十一頭號交椅。在內衣品類,用“降維打擊”形容毫不夸張。但2020年發生了一些變化,在今年雙十一前半程預售階段,蕉內首次超越優衣庫。
“這是一個拐點,新銳本土品牌正從邊緣走向中心。”臧崇羽向36氪強調。
這與深層次的舒適體驗需求激增有直接關系。近年以來,以蕉內、ubras等新銳品牌的崛起為代表,內衣消費理念正在加速向“悅己”轉變。人們對內衣的看法在悄然轉變,從過去強調凸顯完美身材的“性感”面,變成更注重穿著者的舒適體驗,從純粹的功能性,到類似“內衣外穿”的混搭嘗試,在內衣上面更勇敢地表達自我。
蕉內的用戶增長曲線形象地記錄下了這一切。用戶數從1到200萬,蕉內用了三年時間,而僅過去一年,用戶數便從200萬激增到500萬+。臧崇羽告訴36氪,這比他們預想的時間,足足提前了一半。
優衣庫之外,蕉內還有多大的想象空間?臧崇羽認為,蕉內最大的優勢在于更精準的人群和更數字化的決策鏈。優衣庫定位于全年齡層,而蕉內更聚焦泛年輕一代,為這一群體的體感問題,有針對性提供更好版型、更好工藝、更好面料的深層次解決方案。
在更數字化的優勢上,蕉內做的很徹底,生產端采用SPA模式去除中間多級經銷代理環節,并以ECR模式打造柔性供應鏈,按周調整SKU生產計劃。利用大數據時代,快速捕獲用戶產品口碑、轉化率,同時參考用戶收藏、購買等指標,“隨用戶敏捷而動”,進而優化產品結構和體驗。
內衣個性化需求趨勢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尤其對于年輕群體來說,體感提升有著比其他年齡層更高確定性的需求。這一群體正處于探索和塑造自我消費主張的關鍵階段,有足夠的動力和好奇心,在工作、學習之外,探索社交、休閑、運動等各式日常生活場景,與之對應,產品的切換也更為高頻,是品牌們爭相搶占的重點目標用戶群。
過去需求沒有被很好滿足,跟模式暴露出的種種問題不無關系。由于零售渠道分散,品牌缺少跟用戶對話的平臺,且內衣更多沿襲服裝行業傳統,由訂貨會制定全年新品節奏。產品在不斷推出,跟用戶需求無法匹配的問題也在更多暴露出來,并向全產業鏈傳導。
李澤辰告訴36氪,蕉內的產品底色繼承了“簡潔且注重性能”的工業設計理念。蕉內重新梳理了產品標準化,并給每一款產品建專屬坐標表,并由面料級別(3、5、7)、版型工藝序列號(01、02、03...)和體感設定(Air、Pro、Standard...)對產品進行界定。以Airwarm熱皮技術為例,根據不同緯度地區(華南-風冷、華中-雨冷、華北-雪冷)的氣候,蕉內將產品分為了三檔不同厚度(01、02、03),同時根據纖維面料不同,分為了3個級別(3、5、7),滿足9種不同保暖需求的熱皮款式。
Airwarm蕉內熱皮系列產品九宮格
在供應鏈投入上,蕉內近乎“不計成本”,盡管兩位創始人有著深厚行業資源,但蕉內創立之初沒有聯系任何一家以前合作過的供應商,完全從零開始。“我們不認為原來的資源能匹配蕉內的需求,因為蕉內是完全被重新定義的品牌。”臧崇羽說道。
與Victoria’s Secret、CALVIN KLEIN、MUJI、UNIQLO、NIKE等眾多一線品牌供應商展開長期密切的深度戰略合作,以及與上游供應商品牌聯合開發獨占性的技術資產,幾乎構成了蕉內整個供應鏈的核心工作。
蕉內A輪投資方,元生資本創始合伙人彭志堅在近期接受36氪采訪時也透露,在盡調蕉內的過程中,代工廠老板告訴他們,蕉內的要求比他代工的國際大牌還要高。“如果未來蕉內做成了下一個優衣庫,我也一點都不會驚訝。”
在彭志堅來看,內衣褲——尤其是男士內衣褲,過去國內的供給非常低質量,但日本、美國第一名的品牌都能占到20%以上的市場。“內衣褲是可以有top brand的。”
對于研發的成本投入,蕉內持開放態度。“我們做研發的時候,首先考量的肯定不是成本。”在臧崇羽看來,任何一個產品技術迭代,前期可能會有一些(高)成本,但是長線來看,降低了整個用戶、社會的使用成本,也是解決了一個行業真問題。
除此以外,蕉內還嘗試“解鎖”產品內容化的更多可能,推出文化連接器“in”系列,與 SpongeBob海綿寶寶、ViViCat懶貓、太二、Fansack、勺子等品牌IP、新銳藝術家進行聯名合作,將公益、環保等融合到產品當中。
200人的團隊,服務500萬+用戶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蕉內所創造的10億GMV,是由一支僅約200人的團隊完成,這在過去的內衣行業,大約需要8000人才能做到。
這種高人效源于蕉內兩位創始人的一個初心——公司很小,用戶很大,資產很輕。相比于傳統的土資產如廠房、設備、庫存、土地、門面,蕉內更注重品牌、用戶、數據、流量等「云資產」的儲備。
獨特的團隊構成支撐了這種可能性,蕉內把員工抽象地分為兩類人,一類是工程師人才,主要負責技術、數據的部分,另一群是劇組型人才,主要負責創作和表達。這種角色不一定具體在哪個部門,兩撥人互相配合、互相欣賞,組成一支逼近阿里、騰訊的高人效團隊。
蕉內的夢想最早始于一個50平的小辦公室,初始團隊僅6個人。在當時普遍認知里,電商公司更需要平面設計師,但蕉內最先敲定的卻是一位3D設計師。臧崇羽告訴36氪,蕉內當下的判斷是,動態內容一定比靜態內容信息量大。
瀏覽過蕉內產品的用戶,可能會對他們被蒙住眼睛的模特畫面記憶深刻。這是有意為之,設定源于蕉內發現人看人的第一反應會看眼睛,“為了讓大家更關注產品,蕉內索性統一了模特的發型,并把眼睛蒙上。”臧崇羽告訴36氪,“內衣行業的美學升級一直比較滯后,我們想塑造一種視覺藍海,目的很簡單,讓用戶最快速的發現你,識別你,傳播你。”
“蕉內團隊有著極致的產品追求、嚴謹的設計語言、創意的產品表達、精細的管理體系和堅定的品牌理念,這也是資本市場看好他們的長期核心能力。”穆棉資本Stefanie總結道。
在電商渠道站穩腳跟之后,蕉內也在2020年啟動全渠道鋪設,并于當年初成立獨立線下事業部,進行單店模式測試和線下體驗中心落地,隨著深圳壹方城店的正式開業,全渠道的步伐加快,加上兒童內衣、家居用品、輕戶外等更多品類布局,團隊也在不斷壯大。
在臧崇羽看來,蕉內會在業務擴張的同時保持組織的扁平和敏捷。蕉內內部有一個“不過三”的原則,即是層級最多不超過三層,“匯報不超過三層,審批不超過三層。”
時至今日,蕉內仍然是一家年輕的創業公司,“上一輩創業者的愿景是讓世界迷戀中國品質,而我們這一輩的愿景就是讓世界迷戀中國品牌。”臧崇羽向36氪表示,在這過程里,這一代的新銳本土品牌都是蕉內的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