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習近平主席2021年4月關于加速開展碳達峰、碳中和行動的指示,進一步加速推動中國紡織服裝行業氣候創新2030行動,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簡稱中國紡聯)在寧波太平鳥時尚服飾股份有限公司支持下,于6月1日在寧波太平鳥時尚中心正式召開“中國品牌氣候創新碳中和加速計劃啟動會暨太平鳥時尚服飾碳中和愿景發布會”。
此次發布會由太平鳥股份戰略品牌中心品牌總監吳偉波主持,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社會責任辦公室主任閻巖,太平鳥創始人、董事長張江平,華孚色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孫偉挺,中國質量萬里行促進會會長劉兆彬,以及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劉家順等來自政府、行業、品牌的嘉賓出席活動。
邁入發展新階段
服裝業首個碳中和愿景發布
對于中國時尚產業而言,從“可持續時尚”到“碳中和”,中國時尚行業邁入綠色發展新階段,企業勢必要與全球產業鏈伙伴共同為應對氣候變化挑戰而行動。
6月1日是太平鳥時尚服飾創建的25周年紀念日,張江平在會上發布了太平鳥時尚服飾碳中和愿景:太平鳥時尚服飾鄭重承諾力爭在2046年以前實現全價值鏈凈零排放,2035年以前實現太平鳥時尚服飾品牌運營范圍碳中和。
劉兆彬對太平鳥就“率先培育高端品牌”提出了三點希望:第一,深植品牌之根——質量和特性;第二,凝練品牌之魂——信任、顧客滿意度;第三,構筑品牌之道,利潤價值、使用價值、社會價值。
作為首個進入“中國品牌碳中和加速計劃”的品牌,為進一步推動中國時尚氣候創新行動,寧波太平鳥時尚服飾股份有限公司向“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時尚氣候創新專項基金”捐贈200萬元人民幣,以支持中國品牌碳中和加速計劃,支持更多中國品牌企業加速氣候行動。
劉家順表示,“太平鳥的碳中和愿景鏗鏘有力、擲地有聲,令人備受感動。2021年,專項基金將積極服務全行業雙碳目標的落地實施,助力中國品牌氣候創新碳中和加速計劃,為中國品牌提升氣候適應力賦能。”
從愿景向未來
CNTAC-LCA工作組推動綠色治理
當前,企業將環境成本隱形化的時代已經過去,品牌商已經開始通過環境影響的數量化和可視化來選擇供應商,推動綠色治理的全生命周期化成為趨勢。
作為綠色發展的重點關注領域,紡織服裝行業始終走在中國氣候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的前列。去年12月,中國紡織服裝行業全生命周期評價工作組(簡稱CNTAC-LCA工作組)正式成立。
孫瑞哲表示,2021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行業需要深刻認識大變局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深刻認識“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的新任務新要求,找準定位、把握時機,做正確的事。CNTAC-LCA工作組的成立,就是紡織服裝行業準確定位,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情。
據了解,生命周期評價(Life Cycle Assessment,LCA)作為目前環境領域常用的評價的方法,采用系統化、定量化的方法對產品或者服務的生命周期全過程(從原材料的提取和加工,到產品生產、包裝、市場營銷、使用、再使用和產品維護,直至再循環和最終廢物處置)中的投入、產出和潛在環境影響進行匯總和評估。
“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CF)是從生命周期理論出發,分析產品生命周期內直接與間接碳排放量的一種方法。”閻巖介紹,CNTAC-LCA工作組將共同開展紡織產品LCA評價體系和工具的構建工作,調查研究并開發紡織產業鏈全生命周期材料環境數據庫和應用案例,實現紡織及相關產品碳足跡、水足跡、化學品足跡在內多項環境指標的標準化測定和生態分析,通過產品視角的科學方法分析企業和產品節能減排降碳以及供應鏈環境管理等方面的優化路徑,強化產業鏈與價值鏈雙向協同綠色治理。
綠色發展創造價值
太平鳥T恤碳足跡呈現四大亮點
百年變局之下,行業競爭優勢的體現取決于能否把握新的發展變量,其中綠色發展正成為重要的價值來源。
今年5月,經過貫穿全供應鏈的工作組成員協同努力,中國紡聯社責辦與太平鳥集團攜手,以第一手完整的實測數據,建立了從新疆棉田到成衣的環境足跡測算模型,這是目前全球第一個新疆棉實測數據碳足跡產品。
劉兆彬在對其碳足跡評述時分析道,太平鳥25周年慶新疆棉印花T恤對的生命周期碳足跡呈現四大亮點。“這件T恤是全球第一個新疆棉的實測碳足跡數據,突破了國內紡織服裝行業碳足跡研究缺少溯源的困境,碳足跡結果呈現的不僅只是產品本身而是產業鏈的協同,而是通過產品將碳足跡的可追溯信息傳遞給消費者。”
作為中國紡織服裝行業全生命周期評價工作組的創始成員之一,太平鳥在發布會上展示中國第一件100%新疆棉太平鳥25周年紀念款T恤的實測碳足跡,向中國消費者表達支持新疆棉花低碳發展的愿望。同時,此次發布的產品碳足跡是太平鳥啟動產品全生命周期評估,與華孚時尚、嘉名染整及安徽萃盛服飾等主要供應鏈伙伴共同開展的首次嘗試。
對此,孫瑞哲說道:“獨行者速,眾行者遠。希望更多的行業力量能夠加入到中國品牌碳中和加速計劃中來,以專業性和創新性為核心,共同推動行業綠色能力的升級;以協同性、均衡性為核心,共同推動行業綠色體系的完善;以開放性、共生性為核心,共同推動行業綠色生態的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