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非遺的影響力逐年提升,
在我國已公布的1300多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中,紡織類非遺項目多達百余項。它們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傳承了各民族祖先的知識和技藝,更傳承了文化和精神,用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和表達方式,為人們提供了文化認同、身份認同和情感持續,至今仍散發出永恒的魅力。特別是近年來,刺繡、扎染、蠟染、香云紗、織錦和民族服飾等越來越多的紡織非遺產品為人所熟知,紡織非遺的影響力也逐年提升。
近日,本刊特別專訪了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淮濱,對“十四五”期間紡織非遺的發展方向、圍繞鄉村振興策略的紡織非遺工作重點,以及如何實現非遺的創造性轉化等方面,做出詳細解讀。

新時代紡織非遺的使命與擔當
2021年2月26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司指導的2020年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宣傳活動結果正式揭曉,孫淮濱當選為2020中國非遺年度人物。談及這份殊榮,孫淮濱表示,原本承擔這部分工作只是希望更好推動紡織非遺發展,以個人身份當選非遺年度人物并非初衷,但獲得這一獎項充分體現了紡織行業對推進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的重視和投入,并且掀起了國家和行業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統工藝的重視和投入,充分體現了行業自信、紡織非遺發展責任和使命擔當。
孫淮濱指出,當前,國際形勢和國內發展格局都有新的變化,在紡織行業科技、時尚、綠色發展的基調下,紡織非遺的發展首先要符合國家和行業發展的大趨勢,將產業轉型升級、鞏固紡織強國的地位作為一大工作重點。同時,對于紡織非遺發展目前所面臨的問題如基礎性研究不足、與現代時尚融合不夠、產業化和市場化步伐有待加快、區域發展不平衡等,有針對性地在“十四五”期間逐步解決。
用非遺復興助推鄉村振興
“十四五”時期,國家將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孫淮濱表示,在這一階段,如何讓傳統文化和非遺資源在鄉村建設中發揮作用,行業內也在進行積極探索,這將成為今后紡織非遺的工作重點。
對于紡織非遺發展存在的區域不平衡問題,孫淮濱指出,區域平衡的關鍵是協調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目前紡織行業對于紡織非遺相關工作的重心也應更多集中在少數民族地區。首先,少數民族地區的紡織非遺資源最多,占比70%;其次,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相對欠發達,紡織非遺資源可以對鄉村振興、發展區域經濟起到積極作用;再次,通過紡織非遺讓少數民族人民過上幸福生活,也與國家“創造美好生活”的戰略目標相一致。
提及中國紡聯曾在2017年建立駐潮州傳統工藝工作站,孫淮濱提到,自2017年建站以來,中國紡聯非遺辦做過大量工作,按照文化部部署組織了繡娘培訓、企業家調研、經驗交流等活動,并在潮州舉辦了國內首個國際刺繡藝術雙年展,促進紡織非遺與海外文化交流。此外,行業還選送潮繡作品參加國內的展覽和拍賣活動,讓市場發現紡織非遺作為消費品、藝術品的價值。不僅如此,非遺辦組織專家對潮繡進行學術研究,從歷史沿革、針法技法特點、文化特征到未來發展走勢,進行了系統研究,未來計劃將其出版,填補國內潮繡文獻的空白。


在采訪前一周,孫淮濱在潮州對工作站進行了新的工作部署。他表示,“十四五”期間將在工作站組織架構上增派人手,增加工作站的“輸血”和“造血”功能。同時,進一步推動潮繡、珠繡等傳統工藝的振興,并與潮州市人大交流合作,參與推進潮州畬族服飾與畬族傳統編織工藝保護條例的執行。
設計和科技賦能讓非遺時尚起來
訪談中,孫淮濱不斷強調紡織非遺走向產業化和市場化的重要性。他指出,紡織非遺的傳統工藝存在周期長、用工多、成本高和消費半徑短的缺點,嚴重影響了市場推廣。行業內解決這一問題的思路是,保留傳統工藝的基本工藝特征,同時在材料、工具和工藝上有所革新,融入現代設計和科技手段。
從設計角度,紡織非遺在發展過程中要將時尚設計與非遺元素相結合,只有如此,才能使其在外觀和功能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與現代生活接軌,才能在新時代綻放光彩。生產產品的創意一定要與市場的需求對接,尤其是“千禧一代”年輕人的需求,只有他們喜歡非遺產品,市場化和產業化工作才能夠向前推進。
設計出產品之后,若想產品的制造達到一定規模,進而拉動市場消費,還需要科技和資本的投入。近年來,紡織服裝行業發展很快,綠色制造、智能制造、生產型制造等層出不窮,但紡織非遺的發展由于科技投入不足、資本介入不夠,發展相對滯后。而紡織非遺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材料的創新,都離不開科技和資本的投入來使其擴大規模。
在渠道推廣方面,目前很多產品已經開始通過電商進行推廣,部分非遺傳承人也同時擔任設計師和主播,用直播帶貨進行銷售,這種方式雖然在紡織非遺領域剛剛起步,但一定會成為常態。特別是部分交通運輸困難的地區,更需要運用互聯網來進行傳播,后續也需要這樣一個市場化傳播的隊伍。
孫淮濱坦言,非常希望有責任心、有使命感,并對傳承傳統文化事業有熱情的企業參與紡織非遺的相關工作。譬如與行業優勢企業合作設立紡織非遺專項公益基金,一方面在體現企業社會責任感的同時,也可以為企業帶來生產和設計方面的資源,用傳統文化的力量助推品牌升級;另一方面也能使行業在進行非遺相關的展覽、會議、展演等活動時獲得穩定的資金支持。
孫淮濱表示,對于紡織非遺的發展非常有信心,因為這不僅是我們自身的文化自信,也是對傳統文化的尊重,相信紡織非遺能在新時代為創造大眾美好生活發揮應有的作用。此外,紡織非遺還可以通過在世界范圍內進行文化交流,成為我國與外國進行文化交流,甚至是商貿交流的一個重要資源,這將使中華優秀文化能夠得到更大范圍的認可。“紡織非遺的發展前景是光明的、輝煌的,未來將大有可為。”
文章來源:中國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