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潮”的興起源于中國生產力提升后,國人逐漸加深的自我認同、對于國貨品質的日趨自信,切中了“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代表的新消費趨勢。在我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大格局下,正在形成“審美+消費+品牌+供應鏈+市場”的內部正循環。
當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疊加,全球不穩定性不確定性顯著上升。紡織行業依然處于深度調整轉型階段,要立足我國現代化發展新目標和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雙循環發展新格局,以“十四五”為新起點,適應新形勢,實現新發展。
內循環正在成為經濟熱詞。時代大潮,洶涌澎湃,“經濟內循環”是應對當前國際國內形勢的重要戰略選擇。告別粗放式發展的單一外向型經濟,扎實練好內功,也將成為中國紡織服裝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契機。智者不惑,勇者無懼?!都徔椃b周刊》特推出“紡織內循環進行時“系列報道專欄,深入紡織服裝產業鏈,分析“內循環”中的機遇與挑戰,提煉行業發展新動向。系列報道將邀請產業鏈中的纖維、面料、服裝、家紡等上下游企業及行業專家、領導、經銷商、設計師等展開探討,推動紡織服裝業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之新發展格局。
“國潮”的興起源于中國生產力提升后,國人逐漸加深的自我認同、對于國貨品質的日趨自信,切中了“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代表的新消費趨勢。在我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大格局下,正在形成“審美+消費+品牌+供應鏈+市場”的內部正循環。
趁著這次“國潮”的勢頭,本土服裝品牌打破了數十年來,國際大牌在“供應鏈+品牌營銷+渠道”上全方位壓制的優勢格局。據百度發布的國潮搜索大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品牌和海外品牌的市場關注度分別為75%和25%,國貨為“洋貨”的3倍,在服飾領域,本土品牌關注度空前,品牌內涵得到全面升級。
促使了契合新意識形態的新生代國潮品牌大量強勢崛起,形成了品牌概念與消費者認同的深度綁定。誕生于2014年的“潮范中國風”品牌密扇,就是代表之一。品牌的兩位年輕主理人借由時尚語言與商業邏輯,表達品牌對當下中國的理解,深得年輕人青睞,形成了由中國人自己獨立研發款式、圖案和面料,并以中國傳統文化為靈感的時裝品牌。這類新興國潮品牌的受眾群體往往擁有強烈的獨立審美,不會隨波逐流,可以讀懂品牌所傳遞的文化價值,忠誠度與穩定性較高。乘上“國潮”東風的還有一類企業,它們成立已經有數十年,也有廣泛的銷售基礎和扎實的產品功底,但在品牌勢能的積累和品牌引爆方面有所欠缺,然而,這些“老品牌”一旦發現了煥新路徑,就會“一遇風云便化龍”。
波司登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波司登發力品牌勢能,全面對標“加拿大鵝”,請國際頂級設計師設計聯名款,登陸紐約、米蘭時裝周,做珠峰系列萬元高端極地服裝……一系列舉措,最終又通過媒體引爆,“擊穿”了用戶的心智,使得大量線下店出現了顧客潮,2018年更是營收破百億,2019年后,已經成為一個都市群體會主動關注的國潮品牌。后工業化時代,中國制造急需打造中國品牌,這是伴隨著中國發展進程,一直懸在本土品牌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未來的增量不再是倚靠“世界工廠”,而是真正的品牌價值,這次消費意識形態的轉向,極大助推了我國服裝行業的內循環建設,推動了我國本土品牌的強勢崛起。
消費者愿意為國潮買單,一方面是國潮產品與中國文化的深度結合、時尚演繹,但同時也離不開產品品質的提升,這尤其體現在行業的研發能力和制造力的升級。在國潮剛剛興起之時,本土服裝品牌憑借對傳統文化的挖掘和對新消費趨勢的把握,贏得了眾多消費者的認可,國潮作為營銷概念成為破圈的重要推手。但與此同時,市場上不乏一些生搬硬套的同質化產品,以及對傳統文化的誤讀和濫用。經過初期的消化,消費者對于國潮的審視不再流于表面,產品質量、創造性、精神內核成為新生代消費群體的國潮訴求。此時,強大的中國制造再次彰顯了中國智慧,更新、更好的國潮服裝正在重塑消費者認知。因此,形神兼備成為了國潮品牌的必修課,回歸產品、練好硬核內功,國潮的熱度背后,實際上反映了中國消費結構正發生新一輪升級與變革,也記錄了中國制造的嬗變。
曾經面向國際市場的供應鏈,正在帶著數十年積累的前沿技術、市場敏銳、時尚解讀、制造實力強勢回流,加入內循環,助力國潮崛起。中國服裝品牌正向品質溢價型增長升級,并逐漸進入品牌生態型發展的全新階段。可以說,服裝供應鏈是中國經濟轉型的一個縮影。中國如今擁有全世界最大的獨立消費市場,并不斷輻射海外,我們的商業模式已經從“Copy to China”走到“Copy from China”。2020年之后,“內循環”的客觀環境也決定了中國服裝品牌無法跟隨,只能創新。服裝供應鏈在向內轉移的過程中,也在迎接絕佳的歷史機遇,我國成熟的產業鏈離龐大的消費端很近,不論反應速度、技術應用,還是產品迭代都先于其他國家,在可見的未來,優勢巨大。
在一項行業展會上記者了解到,龐大的國潮品牌與國內供應鏈正在形成緊密的商業循環,國潮品牌SOULGOODS產品經理王曉嵬奔赴上海尋找供應商,“潮牌合作不是簡單的來樣加工,要在達成共識的基礎上尋找供應商,這個共識就是對品牌文化的深入認知和深厚感情,潮流品牌并不只是一門生意,更是一種對文化的追求,只有思維同軌,未來的合作才能順利。”隨后數天,他找到了多位心儀的本土戶外類和針織類供應商,他們的統一特征就是用有現代化的成熟加工系統,能夠迅速理解和滿足客戶需求。國潮的崛起正在促使更加時尚化、敏銳而非粗放式的供應鏈的歷練與養成,這也正是產業體系成熟的表現,有利于中國服裝塑造多元化內循環。此外,中國完善的工業化體系也在促使著產業鏈的迭代,在不同地區形成了不同的產業集群,例如大朗毛衫、虎門女裝、盛澤絲綢等等,每個產業帶都有催生國潮品牌的土壤。對于國潮品牌而言,“內循環”創造了兩個機遇窗口:一是在生產端,中國最優質的供應鏈回流,服務于國潮品牌;另一個就是在需求端,國潮品牌迎來內需紅利,市場力推國貨,進一步夯實品牌心智。在國家政策之下,中國電商等新渠道也在通過增加新供給,拉動新國潮品牌的增長,激發內需,培育消費者的國貨心智,扶持國潮品牌的成長。阿里巴巴的“新國貨計劃2020”、京東的“新國品計劃”、騰訊與人民日報數字傳播的“人民·新國貨”計劃、拼多多的“新品牌計劃”、小紅書的“買手會”、快手的“國貨發光”項目等等,都在距離消費決策最近的一環,創造國潮品牌的增量,建立品牌發展的“近水樓臺”。
展望國潮乃至服裝未來藍圖:行業有望推出垂直軟件,能將產業鏈中最痛的環節輕量化部署解決,形成行業壁壘;軟硬一體的技術解決方案商,能夠完成數據采集、積累、分析的閉環,并指導后端生產;市場進一步捕捉新的內循環流量紅利,快速起量并擺脫庫存難題的新電商,最終搭建出邏輯自洽、生機勃勃的內循環大生態。
文章來源:紡織服裝周刊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