褙子、半臂、輛襠,這幾種服飾有類似之處,有其發(fā)展和演變的過程,并且這幾種衣服,都是男女皆可穿著的。其中以褙子來說,在宋代變化較大。
短袖半臂,宋納涼圖
褙子又稱背子,雖然這種款式男女都穿著,但在其使用形式及時間,上都有不同的要求,不同身份的人穿著也不盡相同。
宋代女子穿著的褙子,是承前期的半臂形式以及中單形式兩者發(fā)展而形成的。《事物紀(jì)原》中記載:“今又長與裙齊,而袖才寬于衫。”褙子長與裙齊到膝的形式是前代所罕見的。
窄袖褙子,側(cè)縫開氣,長至膝或膝下,足著尖足履。
宋代的褙子必須是二腋下有長衩者方稱為褙子,否則可能為長襦。長衩開在腋下約十一厘米至十三厘米處。
正如后代《明史》所載: “四揆襖子即褙子”。領(lǐng)式有斜領(lǐng)、盤領(lǐng)、直足著領(lǐng),袖子比衫短,比半臂長。胸前結(jié)帶系帛的并以此為禮。還有在兩腋下垂雙帶,橫向系結(jié)者。
由于時間的演變,穿著者的不同,或長或短,或?qū)捇蛘?,以及面料與色彩等之差別相當(dāng)嚴(yán)格。貴族婦女的褙子衣式是僅次于大袖禮服的常禮服。因為一等者用特髻大衣(大衣即命婦正式禮服),二等者即著裙、褙子。所以說是僅次于大衣的一種常禮服。如《輿服志》中所說的:命婦以花釵翟衣為正式禮服之外,背子即作為常服穿用。
如皇后回娘家時穿褙子,皇后在慶節(jié)日時第三杯酒后可換上團(tuán)冠、褙子,說明褙子作常服使用。
一般未婚女子和妾輩也把褙子作為常服。其它如說媒,迎酒著裙節(jié)日也作比較盛飾而服用的。這是穿褙子與男,子作用不同之處。男子只作便服,女子做為略正式禮服或常服穿用。
半臂原來是武士們穿的,因為它便于行為。除了武士之外,宋代在家里等不正式的場所也穿半臂的領(lǐng)有團(tuán)領(lǐng)、交領(lǐng)、襟式有直襟、交襟,而袖子可以減去。婦女也有穿半臂的,這種半臂都是罩在外面的。半臂的袖子加長就成為了背子,假如減去袖子,就類似背心了。被子可以穿在里面,如苧布背心。
宋代婦女所穿的輛襠當(dāng)時是罩在青衫外面的一種衣飾。輛襠有軍上穿的輛襠甲(見圖中前排身著的甲),也有一般人穿的輛襠杉。輛襠一般穿在外面,外性也背心相似,但比背心要短,因此這二者既相似,又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