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要論今年國際資本市場上關注度最高的國貨,波司登絕對是其中之一。
昨天(6月28日),港股波司登的股價上漲6.36%至5.52港元,并在盤中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
今年以來,波司登股價的累計漲幅已達40%。如果從2015年的低點算起,波司登更是已經漲了20多倍。
上周三(6月23日),波司登發(fā)布了2020/21年度財報,營收135.2億元,同比上升10.9%。更引人注目的是凈利潤17.1億元,同比上漲42.1%,五年來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43.5%。
強勢的業(yè)績背后是強勢的品牌影響力,國際品牌金融咨詢公司Brand Finance將波司登列為全球最具價值服飾50強,在羽絨服細分領域里更是排名世界第二。
今天,小巴就來給大家講講波司登的故事。
波司登完成困境逆轉,并不是第一次了。
1994年,首次進軍北方市場的波司登就遭遇當頭一棒:24萬件羽絨服只賣出去8萬件,其中7萬件還貼的是合作方的品牌。同樣的衣服,貼上波司登自己的牌子,最終只賣出去1萬件。
當你的品牌得不到認可,問題出在什么地方?
一是產品,二是渠道。波司登首先根據(jù)北方市場的特點,對顏色、面料、款式、工藝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進,接著又在渠道營銷上下了一番苦功,發(fā)力反季節(jié)銷售,最終在第二年轉危為安。
20多年后,同樣的故事又發(fā)生了一次。波司登的四季化、多元化戰(zhàn)略并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品牌、產品、渠道不匹配、不協(xié)同。產品撐不起眾多的品類和品牌,品牌無法給渠道提供助力,渠道又反過來影響產品銷量、拖累品牌,形成惡性循環(huán)。
當波司登重新聚焦羽絨服,推出了優(yōu)異的產品,品牌的形象提升,銷售渠道自然也暢通起來,良性循環(huán)便形成了。可以說,產品、渠道、品牌的合一,是波司登完成逆轉的關鍵,也是數(shù)十年來取得成功的關鍵。
如今,志在四海的國貨品牌有很多,但出海并不是在國外賣貨這么簡單。品牌是否有影響力?產品是否有競爭力?渠道是否有掌控力?都是需要好好作答的試題。
文章來源:吳曉波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