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在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正式啟動。交易當日,成交量便達到410.4萬噸,成交額21023.01萬元,實現首個開門紅。
事實上,“碳交易”、“碳市場”,這些看似新鮮的概念都是在中國提出“3060”雙碳目標后走入大眾視野的,但在這之前圍繞碳排放,碳足跡等領域的工作我們其實已經走了很多年。碳交易市場的上線,充分說明日益惡化的全球氣候問題所掀起的碳中和與新能源革命,其規模和重要性已經不亞于我們經歷了幾十年的IT革命。如何走在低碳時代的前沿,是包括紡織行業在內的每個行業、每個企業必須未雨綢繆、仔細思考的問題。
實現“3060”目標
化學纖維企業先行一步
據報道,被全國碳市場首批納入的行業是電力行業,共有2225家電力企業參與交易,同時發放了兩年共約40億噸的配額。按照第一天開盤價48元/噸的價格估算,剛剛開盤的全國碳市場已然是一個千億規模的新興市場。
但據估算,目前中國碳市場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約為40億噸/年,這個數字在全球20多個排放交易體系中居首位。也就是說:我國碳市場將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市場。
隨著電力行業打頭陣之后,“十四五”期間,八大高耗能行業余下的鋼鐵、有色、石化、化工、建材、造紙、電力和航空等或將全部被納入全國碳交易市場。當前,鋼鐵、石化等重點領域已經排隊等候,而光伏、新能源汽車等低碳產業也隨之被市場賦予了無窮的發展想象。此外,碳市場催生出的諸多碳金融產品,也讓社會資本為碳市場發展帶來更多可能性。
乍看起來碳交易似乎與紡織工業并無太大關系,但其實從長期來看,新能源重要性的提升、生產方式改變所帶來的產業顛覆式的變革,這些都將在未來成為影響紡織工業發展模式的重要變量。
在中國提出“3060”目標之后,紡織行業首個明確響應的企業是“新鄉化纖”。作為作為全球最大的再生纖維素長絲生產商之一,中國主板上市企業新鄉化纖股份有限公司率先提出公司將提前2年,在2028年實現碳排放達峰,2035年實現40%碳減排,在2055年實現碳中和,并積極與全球產業鏈伙伴共同為應對氣候變化挑戰而行動。
新鄉化纖(白鷺)表示,企業還將開展以下氣候行動,真正將碳減排與企業生產經營緊密結。比如:加入“氣候創新2030行動”,設定符合《巴黎協定》和中國自主貢獻目標的新鄉化纖氣候行動規劃;落實《巴黎協定》和“氣候創新2030行動”的脫碳路線圖,定期開展碳信息披露;加入中國紡織服裝行業全生命周期評價工作組,啟動零碳產品開發計劃,爭取2022年推出零碳再生纖維素長絲,降低向客戶的供應鏈碳足跡輸出。
“2020年新冠疫情給我們帶來的啟示是:在面對共同的危機時,沒有一個國家或地區能夠獨善其身。”新鄉化纖(白鷺)總經理宋德順如此說道。
蘭精集團作為全球具有影響力的纖維企業,也做出表率。集團中國區紡織事業部商務總監戴富強表示:蘭精集團制訂了明確地目標和承諾,將脫碳列為集團未來發展的關鍵優先事項。集團將第一個里程碑設在2030年,計劃以2017年為基準,到2030年將每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一半,并堅定地承諾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
紡織“零碳目標”推進
大國責任之下的主動作為
化學纖維企業作為紡織上游、化工下游,對于碳排放的重視自然有自身行業屬性的因素在其中。雖然石化行業不是首批納入管理的行業,但“三桶油”旗下進入“首批”名單的30多家企業中就有我們熟悉的中國石化儀征化纖有限責任公司。
當然,當前進行碳交易的目前只有部分國有化纖企業,但是圍繞“零碳目標”紡織工業作為廣泛鏈接消費與生產的行業其實早在2017年就開始進行規劃與探索。2017年,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就啟動了碳管理創新2020行動,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宣布推動紡織服裝行業制定綠色低碳發展轉型路線圖,并推動2050零碳產業這一目標,紡織行業也是中國最早推進產業級零碳目標的行業。
2018年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與全球29個品牌和企業以及10個支持組織在UNFCCC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委員會的指導下發起《時尚產業氣候行動憲章》,晨風集團、勁霸男裝和盛泰集團等一批中國企業紛紛簽署憲章加入到氣候變化全球治理中,致力全球時尚產業2050凈零碳目標的達成,同時探索中國國家自主減排貢獻的紡織服裝行業行動方案和全球產業協作與創新。
猶記習近平主席在2015年氣候變化巴黎峰會上指:應對氣候變化“不是別人要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要做”。中國紡織服裝行業作為中國最早推進行業整體氣候行動的消費產業,也是基于這個理念下的產業責任之所在。
“零碳目標”是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基于自身產業轉型升級所提出的行業目標,在國家“3060”目標的框架下更彰顯其及極其卓越的超前遠見及主動自省的行業覺悟。
龍頭企業各自實踐
“零碳”是大勢所趨
毋庸置疑,隨著碳交易市場的開啟,雙碳時代已然來臨。許多紡織化纖企業都在摸索、對標、實踐自身發展與雙碳語境的接軌。
盛虹集團作為化纖龍頭企業代表,近年來持續向上游走,已成為國家七大世界級石化產業基地中江蘇連云港基地的龍頭企業,其投資建設的160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項目正在快速推進,將于2021年建成投產。盛虹集團董事長繆漢根介紹說,盛虹石化已建成的各項目環保投資總計達到27億元,占項目總投資的9%;正在建設的1600萬噸煉化一體化項目總投資677億元,其中環保投資43億元,占項目總投資額近6%,環保投資額度、占比都處于行業領先水平。這也保證了項目在環保工藝技術和設備方面的先進性,各項能耗、排放指標都遠優于國家標準,為企業綠色、環保運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繆漢根表示,誰先實現綠色轉型,誰就能在未來競爭中占據主動。目前,公司已經著手開展碳達峰、碳中和總體規劃,并且啟動了CCUS(碳捕獲、利用與封存)項目研究,探索碳減排前沿技術和長期實現零碳生產的技術路徑。此外,盛虹極響應國家“綠色低碳”能源發展戰略,規劃利用連云港田灣核電站提供的清潔能源,替代傳統燃煤熱電廠對項目進行熱能供應。核能供熱項目具有無碳、環保獨特優勢,每年可減少標煤消耗840萬噸,減排二氧化硫3800噸、氮氧化物5500噸、二氧化碳2300萬噸。核能技術應用后,盛虹項目的煤炭消費量、污染物排放總量將大幅降低,也有望在全行業內率先實現“零碳供熱”,為我國石化產業綠色、可持續發展樹立新的標桿。
7月19日,金鷹集團中國區宣布將在2030年前碳排放減少30%,旗下亞太森博和賽得利兩大業務集團也分別設定了各自的減碳目標。其中,賽得利承諾到2030年減排30%的同時宣布到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據悉,為落實企業減碳目標,以實際行動助力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的實現,2021年4月金鷹中國區成立碳管理委員會,由中國區總裁擔任主席,委員會將全面指導和監督金鷹中國區碳管理事宜。旗下賽得利表示將依托科學方法,在運營、供應鏈和產品層面實現碳中和。負責任地采購和回收關鍵原輔材料、提高工廠的能源效率、使用可循環替代原材料、產品創新和排放抵消是未來碳減排工作重點關注的領域。
“碳邊境稅”倒逼
從經濟到品牌形象的深遠影響
恐怕大多數的紡織人都不知道,現在外貿出口至歐盟的商品是需要交“碳稅”的,中國生產型外貿企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7月14日歐盟委員會公布碳邊境關稅政策提案,計劃向他國征收碳排放進口關稅,中國生產線外貿企業正面臨著新的國際貿易環境,尤其是對于服裝制造企業改革迫在眉睫。而就在7月17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開啟的第二天,國內首場關于碳中和服裝出口的發布會在無錫舉辦,中國紡織服裝行業正推進產業零碳目標的實現。
“我們將從供應鏈、生產、運輸、運營四個方面推進碳排放的改革,用數字化推動服裝行業在碳中和上的進步。”紅豆集團董事局主席周海紅在7月17日的發布會上表示。“長三角碳中和服裝供應鏈聯盟”在會上正式成立,據悉,這個聯盟的成員正達成一致意見,為服裝供應鏈的零碳排放貢獻力量。
根據法國生態轉型署公布的數據,時尚服裝業是世界上僅次于石化工業的第二大污染產業,占據全球碳排放量的10%,每生產一件T恤平均耗費2700升水,每生產一條牛仔褲需要消耗11000升水。報道稱:中國作為服裝制造業的大國,出口的紡織品碳排放量達到1.54千克/美元,而歐盟的出口紡織碳排放量僅為0.24千克/美元,兩者相差6倍之多,這也意味著中國紡織出口在未來需要付出更多碳稅。
但,分析指出,碳邊境稅的直接成本還不是影響最深遠的,更深層次的還有全球競爭上的間接成本。全球“碳中和”背景下,中國紡織出口企業要考慮的是如何更好參與競爭,當下國內企業在參與全球制造的競爭上,已經從低成本制造向品牌優勢轉型,一旦被歐美國家貼上“不環保”的標簽,勢必對品牌資產造成損失。
在當天的發布會上,紅豆股份發布了首批帶有“碳中和”標簽的出口產品,每個消費者都可從手機端上小小的二維碼上,追蹤到產品的碳足跡,包括生產、加工、運輸耗費了多少碳,全部數目一目了然。
摸石頭過河
雖任重道遠但無法回頭
隨著全國兩會將“碳達峰”“碳中和”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國內的服裝品牌正在掀起一場新的產業改革。特步、太平鳥、探路者、李寧等國產服裝企業已經推出不少環保綠色的新產品,但似乎依舊無法從產業鏈上對“零碳”概念給出終極解決方案。
魏橋集團是紡織龍頭企業,在日前召開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經濟峰會“助力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分論壇上,集團董事長張波建議,我國應完善“雙碳”目標的頂層設計,及早建立與國際接軌、統一互認的標準體系。
作為制造業中體量巨大的代表性企業,魏橋除了紡織在電解鋁行業也是“巨無霸”,企業對于“雙碳”的關注度自然極高。張波表示,要根據不同行業、不同地區的發展階段和特點,實事求是地提出梯次“雙碳”方案,引導各行各業盡快實現碳減排目標。我國要加強政策支持,推動清潔替代。合理制定清潔替代的激勵政策,提高供給側和消費側生產、使用清潔能源的積極性。
張波提及,近年來,魏橋實現了產業轉型升級、技術改造升級。而在推動行業低碳轉型方面,魏橋的“雙碳”目標和行動規劃將于年內向社會公布。
自然,每一個人都明白在實現“雙碳目標”的道路上,自上而下,從宏觀到微觀,我們還有許多需要更新、完善的地方,但同樣的這是一個探索的過程,盡管任重道遠,但卻無法回頭,因為這背后除了大國擔當的氣度之外,也符合中國的核心國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