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香蕉久久_精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综合欧美亚洲日本_国产在线一区不卡

梧桐臺 —— 紡織服裝產業服務平臺

服飾產業互聯網服務平臺,線上線下,助您快速實現商業價值

新用戶注冊 立即登錄
換一個
獲取短信驗證碼
×
×

【專家視角】新發展格局下 如何擴大紡織品服裝內需市場空間

發布時間:2021-07-28  閱讀數:7443

【專家視角】新發展格局下 如何擴大紡織品服裝內需市場空間

圖片




內需市場是新中國紡織工業從逐步建立產業體系到進入制造強國第一梯隊的基本動因和堅實保障。紡織行業始終把滿足國家發展和人民生活需要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持續提升供給保障能力,優化供給結構,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均發揮了支撐國民經濟和保障民生的重要作用。2021年我國進入“十四五”發展新階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順利實現、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雙循環”新格局加快構建的背景下,紡織行業以高質量供給滿足、引領和創造國內需求,充分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既是戰略機遇,亦是時代要求,更是行業的不懈追求。

圖片

01
一、我國紡織品服裝消費歷程回顧


伴隨著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我國內需市場不斷演進,與紡織行業發展之間的互動關系也不斷發展變化:


(一)滿足衣被基本需求,力擔解決溫飽重責大任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經濟基礎薄弱,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很低,1952年人均GDP僅119元,城鎮化率僅有12.5%,恢復發展經濟和解決溫飽問題是首要任務,保障穿衣蓋被基本生活需求則是紡織行業的核心任務。建國初期,裁布做衣做被是主要消費方式,棉布憑票限量供應,人均棉布產量僅7尺;1952年全社會穿著類消費品零售額為51億元,人均僅8.8元。


紡織行業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大力建設棉紡織基地,強化自主裝備配套,積極發展粘膠(時稱人造棉)、腈綸(時稱人造羊毛)等化纖原料,加快發展針織工業,豐富衣料選擇。特別是70年代,我國引進技術興建四大合成纖維基地,成為紡織行業供給能力的突破性轉折。我國化纖產量1957年僅有200噸,1980年增加到29萬噸,1990年達到165萬噸;紡織纖維加工總量從建國初期幾十萬噸增加到1978年276萬噸,1990年達到630萬噸。


1983年,我國取消棉布限量供應,標志著紡織行業初步具備了足量滿足內需的能力,在衣食住行基本生活需求方面率先完成“溫飽”保障目標。筆挺耐穿的“的確良”、輕盈保暖的人造毛毯、絢麗多彩的人造絲背面、結實耐穿的錦綸彈力襪等商品大量進入城鄉居民家庭,購買成衣逐步成為重要的消費模式。1985年全國穿著類消費品零售額增加到717億元,1990年達到1182億元。


圖片

圖1:我國穿著類社會消費品零售額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二)強化物質供給與銷售網絡建設,鞏固產業發展立足基點

上世紀80年代末期,我國全面完成解決人民溫飽問題的歷史任務,踏上小康社會建設道路。90年代,伴隨著改革開放成效累積,國民經濟實現穩健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國內市場需求也開始從數量滿足轉向品質提升,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生產力發展水平之間的矛盾成為核心發展導向。1990年到2000年,我國人均GDP從1663元增加到7942元,城鎮化率從26.4%提高到36.2%,城鄉加權人均可支配收入從904元增加到3722元。


在宏觀環境不斷變化的背景下,紡織行業作為市場供給方也發生重要改變。伴隨著紡織行業生產技術革新以及國有企業改革、民營經濟崛起,我國紡織服裝市場從賣方市場徹底轉變為買方市場,主動適應內需成為行業發展關鍵方向。紡織行業立足挖掘內需潛力,著力豐富產品花色品種,精紡棉制品、化纖仿真產品大量涌現,涵蓋服裝、裝飾用紡織品(現稱為“家用紡織品”)、產業用紡織品的完整終端大類產品體系正式建立,面向工薪階層和農村市場的自主服裝品牌起步發展。建設國內市場銷售體系成為紡織行業對接內需的重要途徑,專業交易市場加快發展,品牌企業開始搭建自主銷售網絡,并從生產型向生產經營型轉變。


上世紀90年代,擴大輕紡行業出口創匯是重要的國家戰略,加工貿易快速發展,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于1994年躍居世界首位。但這一時期,國內市場始終在紡織行業銷售中占據主體地位,出口產品僅占全國產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內銷穩固占據行業發展基本立足點地位。1995年,全國穿著類商品零售額達到3200億元,比1990年增加1.7倍。2000年,我國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衣著消費支出分別為500元和96元,比1990年分別增長1.9倍和1.1倍;按城鄉人口加權計算,全國衣著消費支出總額十年累計增長2.4倍。


圖片

圖2:世界及我國人均纖維消費量、我國城鄉居民人均衣著消費支出情況

數據來源:TheFiber Year,國家統計局,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

(三)深化供給側結構調整升級,強化內需市場戰略重點作用

進入新世紀,我國把握住加入WTO的重大歷史機遇,堅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國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質量穩步提升。2001~2020年,我國不變價GDP年均增速達到11.7%,2019年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2020年GDP總量邁上百億元臺階,城鎮化率超過60%。新型城鎮化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升級,居民居住條件改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生產生活服務業蓬勃發展,一系列成就為內需消費增長提供有力支撐,紡織服裝商品內需進入提速與提質并舉的黃金周期,內需市場成為紡織行業平穩發展的首要驅動力。特別是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國際市場進入長期低迷周期,內需市場在穩增長、調結構方面的絕對主力作用日益增強。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升級,在國際貿易形勢日益復雜的形勢下,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正式成為重要經濟發展戰略。


我國加入WTO為紡織行業提供重大發展機遇,通過深度融入國際產業分工合作體系,紡織行業出口競爭力大幅提升。但內需市場仍是行業銷售主體,內需纖維消費量在纖維加工總量中的占比以及內需纖維消費增量規模均超過出口。紡織行業堅持將內需市場作為首要發展動力,積極統籌利用國際產業鏈優質資源,滿足國內需求,激發內需潛力,并在發展中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多角度滿足國內市場消費和國民經濟相關領域應用需求。伴隨著國民經濟發展,我國纖維需求領域突破傳統穿衣蓋被,向著家居家飾以及醫療衛生、土工建筑、交通運輸、結構增多等更加多元化的領域擴展。家用紡織品在本世紀初實現快速發展,占纖維加工量的比重從2000年19%提高到2007年33%的歷史高點,至今仍保持在27%。產業用紡織品應用潛力穩步釋放,占纖維加工量的比重從2000年13%提高到2019年29%。家紡及產業用行業立足內需市場的特征更為明顯,產品內需比重均明顯高于服裝行業。2019年,我國人均纖維消費達到23公斤,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5倍,纖維消費量和消費結構均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而2000年,我國人均纖維消費量為7.5公斤,尚未達到當時全世界人均9.5公斤的水平。


圖片

圖3:我國紡織行業三大終端產品纖維消費量比重

數據來源: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

二是以科技持續創新滿足內需升級需要。紡織材料研發與應用創新對于紡織行業滿足并引領內需發揮重要作用,各種差別化、功能性纖維新材料支撐和驅動了全產業鏈產品創新。精細制造、柔性制造、大規模定制以及智能制造等優質、先進技術不斷升級,不僅驅動生產效率與產出品質持續提升,在國內制造成本大幅提升的情況下,保持了紡織服裝產品的高性價比福利,面對日趨多層次、多角度的個性化需求,紡織行業也具備了日益增強的快速反應能力。


三是自主品牌取得重要發展成就。以持續提升的居民收入為基礎,面向城鄉不同消費群體的紡織服裝自主品牌全面崛起,質量、設計、文化內涵、社會責任形象等品牌構成元素日益完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營銷網絡全面覆蓋從鄉村小鎮到一線城市的多層級消費市場。以自主品牌為立足點,紡織行業獲取了更加全方位的升級發展動力,和更加安全可控的產業體系立足基點。隨著我國決戰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下沉市場潛力顯著釋放,2011~2019年農村居民人均衣著消費支出年均增長11.7%,是改革開放以來增長最快的階段,高于同期城鎮居民衣著消費支出增速9個百分點。


四是跨行業、跨界融合創新穩健起步。近年來,紡織行業與信息網絡、文化創意及其他現代生產、生活服務業的融合創新不斷深化,成為新時期行業更好適應和引領內需升級的主流路徑。電子商務是迄今發展成效最為顯著的領域,根據中國紡聯流通分會測算,2011年我國服裝家紡產品網絡零售額僅有2200億元,到2019年已達到1.7萬億元。自2015年國家統計局開始公布全國網上零售數據后,穿類商品網上零售額至2019年一直保持2位數增長。

02
二、“十四五”時期我國紡織品服裝消費升級的趨勢和特點


(一)居民收入水平增長將帶動紡織品服裝消費

2019年我國人均GDP超過10000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也達到30733元,進入消費快速增長階段,居民對紡織品服裝消費從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面都將提出更高要求。2013-2019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3%,而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為9.0%,國家也明確提出“十四五”時期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同步,居民收入穩步增長是消費水平提升的根本保證。


圖片

圖4: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可支配收入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二)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仍有較大消費價值量提升空間

2019年,我國人均纖維消費量已達到23公斤,從這個角度看,我國內需纖維增量的提升速度將會逐步放緩。但從價值量角度看,2019年美國、意大利人均衣著消費支出折合人民幣達到近8000元,德國、日本等國也普遍達到6000元以上,而我國2019年人均衣著消費支出為1338元,城鎮居民也只達到1832元,表明通過附加價值提升,紡織行業在內需市場中依然有廣闊作為空間。附加價值的提升既包括由科技創新帶來的品質、功能附加值,也包括品牌創新帶動的供給模式與服務模式創新附加值,以及滿足表達個性、愉悅精神乃至傳承民族文化需求所帶來的附加值。


圖片

圖5:2019年我國及部分發達國家人均衣著消費支出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根據美國經濟分析局、歐盟統計局、日本統計局相關統計數據測算


(三)紡織品服裝消費結構性不平衡背景下存在較大市場空間

我國紡織品服裝消費還存在明顯的結構性不平衡,2019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衣著類消費支出1831.9元,是農村居民人均衣著消費支出713.3元的2.6倍,2013年時城鎮居民人均衣著類消費支出是農村居民的3.4倍,說明城鄉居民衣著類消費方面的差距仍然加大但是幅度在逐步縮小。隨著城鎮化率不斷提高,根據國家“十四五”規劃2025年城鎮化率將達到65%,同時農村居民消費水平不斷提高,彌補紡織品服裝結構性消費不平衡存在較大市場空間。


圖片

圖6:我國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衣著消費支出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03
三、消費升級對紡織品服裝供給能力提升不斷提出新要求


“十二五”以來,我國內需消費市場已經呈現出明顯的消費升級特征。2020年,我國人均衣著消費占人均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為5.8%,而2000~2010年這一比重一直在9%以上。同期,居民在改善居住、交通通信、醫療健康等方面的消費比重上升。美國和日本這樣的經濟發達國家,人均衣著消費占消費支出的比重分別為2.3%和3.9%。未來,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經濟,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人均衣著消費量的增長必然放緩,價值提升則是必然的發展重點,紡織品服裝供給能力隨著消費升級的要求必將從產品功能、效率、品質、品種、品牌等各方面不斷提升。


(一)研發能力升級

紡織品服裝消費不斷升級對紡織纖維材料、工藝技術提出原始創新、源頭創新的要求,行業科技創新能力要從過去“跟跑、并跑”逐步向“并跑、領跑”方向轉型。以消費升級為驅動不斷提升行業創新能力,首先是加快建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龍頭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構建從原材料創新到終端應用功能創新的全產業鏈創新模式;其次是增加終端需求研究的比重和力度,緊扣消費者升級型需求的關鍵訴求,全產業鏈合作尋求整體解決方案;三是加強交叉學科、跨領域合作創新平臺建設,將新材料、信息化、智能化等領域的新技術衍生應用到紡織品服裝領域。


(二)制造能力升級

提升工藝、裝備和精細化管理水平,保障產品制造的高品質和高效率。運用先進適用技術加快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采用科學管理工具提高企業生產管理效率,強化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企業數字化改造提升。擴大化纖全流程智能制造、棉紡全流程智能制造、數字化網絡化環保型印染裝備、數字化全成型針織設備、高速織造設備等先進設備的應用,推進機械臂、機器人、智能物流系統、在線質量監控系統等智能化軟硬件在紡織領域的應用,加快智能吊掛、智能化縫制、柔性化控制系統等服裝和家用紡織品領域關鍵技術的研發和應用。


(三)設計能力升級

提升服裝、家用紡織品終端產品設計能力,提升自主品牌影響力和產品附加值。促進文化與產品設計深度融合,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代美學內涵和流行趨勢融入產品,形成一批具有民族文化承載意義的紡織服裝自主品牌。提高貫通全產業鏈的綜合設計能力,將前端的材料研發和技術研發落實到最終產品設計表達上,提升紡織品服裝設計的科技創新水平。廣泛應用數據挖掘等信息化技術開展流行趨勢研究、時尚創意設計和精準數據營銷。加強消費者研究,針對城鄉居民、不同年齡段、不同地域、不同活動場景等開展需求研究,以專業化設計引導時尚消費行為。加強紡織品服裝領域時尚設計人才隊伍建設,完善設計師培養體系,加強復合型創意設計人才培養,積累一大批具備多元文化跨界能力和國際視野新一代設計師。


(四)營銷能力升級

積極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建立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深層次連接,形成基于數字決策的智慧營銷模式。近年來我國互聯網消費快速增長,特別是疫情發生以來,適應宅經濟的“指尖消費”表現搶眼。根據艾瑞咨詢《電商新生態助力經濟復蘇——疫情下零售消費洞察報告》,截至2020年3月,手機網絡購物用戶規模超過7億,網絡支付和網絡購物較2018年分別增長27.9%和16.4%。隨著消費者社交、互動、即買即得等需求增長,積極探索新模式、新業態,通過平臺融合、社群融合、場景融合,促進紡織服裝品牌企業與互聯網產業、現代服務業的跨界融合發展。


(五)綠色發展能力升級

在國家綠色低碳發展戰略指導下,紡織品服裝綠色消費需求將持續增長。紡織品服裝制造領域堅持可持續發展,以綠色化改造為重點,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體系,推進全產業鏈高效、清潔、協同發展,為市場提供優質的綠色紡織品服裝。引導綠色消費,倡導消費理性、崇尚自然、追求健康舒適的紡織品服裝綠色消費觀,鼓勵重復使用和再生利用。推進廢舊紡織品回收和再利用體系建設,研發推廣纖維再生循環利用技術,推動建設若干覆蓋全國重點城市的廢舊紡織品資源化回收、分揀、拆解、規范化處理基地。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產業經濟研究院 張倩 華珊)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