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現場,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紡織行業分會會長、中國紡織國際產能合作企業聯盟執行理事長徐迎新進行“新發展格局下紡織行業國際貿易投資形勢與展望”主題演講,探討行業在當前變局下開展國際貿易投資的新情況、新趨勢,深入解析我國紡織業在“十四五”時期面臨的形勢、機遇與挑戰。

徐迎新表示,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紡織工業取得了飛躍式發展,紡織業已經成為我國堅實的支柱產業、重要的民生產業,以及具備明顯國際競爭優勢的產業。2020年,全國3.4萬戶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實現營業收入4.5萬億元,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達2990億美元,占全球比重超過三分之一,穩居世界第一位。
“2021年上半年,紡織行業發展面臨著較為復雜的外部環境:全球疫情持續演變、國際物流成本攀升、上游原料價格上漲等因素都對行業發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徐迎新表示,“盡管如此,整體行業經濟運行仍然表現出了極強的韌性。”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紡織業實現營業收入2.3萬億元,同比增長20%;利潤總額較去年同期增長達41%。
談及紡織行業在“十四五”時期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徐迎新強調了國際供應鏈格局的深刻調整、國內大循環的基點性質,以及科技革命帶來的發展機遇。
“百年變局之下,國際政經力量深刻調整,促使國際經貿合作格局發生改變,全球生產制造體系圍繞大型自由貿易區加重布局。”徐迎新說,紡織業作為國際化發展的先行產業,中國推動“一帶一路”倡議,構建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將為紡織行業優化供應鏈布局贏得主動作為空間。
徐迎新表示,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持續釋放。“內需市場穩步擴容升級,將成為紡織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基點。”徐迎新強調。
“新一代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技術與紡織行業加深融合,正在推動紡織產業鏈、供應鏈提質增效,帶來業態更新與價值延伸。我國科技創新的基礎設施條件和體制機制不斷完善,技術應用與創新生態不斷豐富,跨界創新、融合創新實踐不斷涌現,為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利條件。”徐迎新說。
廣東省是我國紡織服裝產業支柱省份,產業規模和出口金額位居全國前列。東莞市作為紡織產業集群重點分布地區之一,近年來在建設現代產業體系、促進創新升級和綠色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取得明顯成績。
“十四五”時期,廣東省正在加快形成高水平全面開放新格局和高質量發展高地,針對廣東省和東莞市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徐迎新提出以下4點建議:
一是在穩固現有紡織服裝優質產能基礎上,增強創新能力和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提高紡織的產業基礎高級化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使生產制造加快向高端領域邁進。
二是推動傳統紡織企業的數字化轉型與智能化升級,包括推動信息化技術在紡織研發、設計、管理、倉儲、物流等各環節廣泛應用,努力打造世界級紡織產業特色集群。
三是加快推進品牌建設、推動建設創意設計園區、培養引進時尚設計人才,支持廣州、深圳成為全球創意城市和時尚之都,提升國際影響力。
四是進一步鼓勵各專業市場、采購中心以及大灣區國際紡織服裝服飾博覽會等貿易平臺發揮作用,提升廣東在全國紡織產業“雙循環”中的核心網絡節點地位。
“通過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現代化紡織制造體系和具備全球影響力的時尚產業,助力廣東在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建設中更好實現高質量發展;在構筑全國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率先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過程中發揮廣東優勢,展現東莞擔當。”徐迎新表示。
(作者: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常樂昕 編輯:鄭瑋)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