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ever21在2019年已經宣告破產,相比之下拉夏貝爾仍未徹底消失在快銷女裝市場中。但最近翻賬本時,拉夏貝爾又發現了煩心事:被占用950萬不說,月內股價出現兩次跌停。

曾經的網紅女裝煩事纏身
據了解,拉夏貝爾成立于2001年,總部位于新疆烏魯木齊市,主營大眾女性休閑服裝。目前擁有La Chapelle、Puella、Candie's、7m及La Babité等品牌,法定代表人為張鑫,實際控制人為邢加興。
2017年9月,已經在港股上市的拉夏貝爾終于沖擊A股IPO成功,正式登陸上交所。新股上市后不久,拉夏貝爾股價于2017年10月16日觸及31.42元的高點,不過之后便一路暴跌。
盡管看似已經跌入谷底,但今年九月以來,拉夏的股價還是頗為震蕩。9月15日,拉夏貝爾又盤中跌停,是這個月內第二次盤中跌停
9月16日,*ST拉夏發布公告稱,發現原控股股東邢加興的一致行動人上海合夏占用公司資金950萬元,并將采取相關措施。
那些快時尚女裝品牌都去哪了?
“快時尚”一詞源自20世紀的歐洲,被稱之為“Fast Fashion”,而美國把它叫作“Speed to Maket”,是“快速、時尚”的簡易說法,通常形容服飾企業對秀場的時尚設計快速反應后制成的緊跟潮流的產品。
提到快時尚品牌,除了前面提到的拉夏貝爾,你會想到誰?是Zara?還是H&M?或者是Forever21?
打折、清倉、關店、撤出中國……曾經風頭強勁的快時尚品牌正在經歷一輪大洗牌。繼New Look、Topshop撤出中國后,Forever21也在2019年上演大潰敗,近年來H&M、UR、MJstyle接連閉店。
無獨有偶,耳熟能詳的快時尚本土品牌也與全球品牌面臨類似難題,美特斯邦威、森馬等也面臨著線下渠道縮減、凈利潤下降的困境。

快時尚在興起時以其上貨時間快、價格親民和緊跟潮流的特點,極大地激發了消費者的興趣,目標群大多是70、80后。如今,消費群體發生了轉變,昔日的快時尚品牌在Z世代的需求里,似乎變成了“低性價比”的代表,這種變化在拉夏貝爾身上就可見一斑。
另一個嚴峻的問題則是原創設計。快時尚抄襲大牌快速上新的商業模式,早就為整個行業所詬病。Zara、Forever 21等都遭到過大牌諸如Puma、Gucci、adidas的侵權指控。與這些傳統快時尚模仿大牌設計概念相比,優衣庫從設計之初就瞄準價廉物優的基本款式,“科技”面料的加持讓其在眾多快時尚品牌中具有很大的優勢,日子自然也就比其他的快時尚品牌好過的多。
女裝產業兩極分化,童裝成新藍海
雖然國內男裝比女裝興起的時間早,但隨著女性服裝消費水平的提升,以及女裝本身具備更多的造型空間,利潤空間也就可想而知。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從2013年到2019年,我國女裝市場規模整體呈上升趨勢,到了2020年,雖然受到疫情影響略有下降,但仍然是男裝市場規模的兩倍左右。女裝發展潛力巨大。
不過,隨著經營策略的不同,國內女裝品牌的也逐開始呈現兩極分化的趨勢。以滬深板塊已上市的9家國產女裝品牌為例,可以看出,目前朗姿股份總市值最高,為132.56億元;*ST環球的總市值最低,為9.07億元。朗姿總市值約是環球的14倍。

據了解,朗姿于2000年成立于北京,其后相繼推出 “卓可”、“萊茵福萊爾”、“悅朗姿”等品牌。2011年,朗姿股份在深交所上市,成為A股第一家高端女裝品牌。
2015年,在做好時尚女裝產業布局后,朗姿開始謀求轉型,并提出“泛時尚產業互聯生態圈”戰略。目前已形成以女裝、醫美、嬰童為主的泛時尚業務生態圈。
伴隨“三孩”政策的落地,嬰童行業的潛力也不容小覷。對于朗姿來說,提早布局正好押對了寶。
森馬同樣看中了童裝這塊大蛋糕,就在你以為森馬正在逐漸退出快時尚品牌圈子時,人家早在2014年就提前將重心放在了童裝上,才能在現在仍然保持盈利能力。從2017年開始,童裝板塊就成為了森馬的第一大收入來源,緩解了經營困局。并且通過布局自有童裝品牌巴拉巴拉,收購海外童裝品牌Kidiliz等措施,森馬目前已經成為了全球第二大的童裝企業。

不難發現,童裝將成為許多服飾企業的新增長點。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2019年,我國童裝行業市場規模約為2391億元,較2018年增長14.35%。2020年受疫情影響,增速雖有所下降,但市場規模仍然達到了2292億元。預計到2025年,中國童裝市場規模預計將突破4700億元。
但這就意味著傳統企業都可以“抄作業”
紛紛轉戰童裝嗎?
某證券公司消費股研究員向記者表示:童裝是否是一個好的賽道,要看適齡人口數量與消費需求之間的關系。三胎政策雖然會從邊際上可以改善低生育率的現狀,但不確定的是,新政是否會帶來更顯著的刺激效應,讓低生育率的趨勢得到扭轉,進而讓出生率整體進入上升通道。就目前的低生育率趨勢下,適齡消費人口增量持續減少,會帶來消費總需求增速下滑,導致市場規模峰值會提前到來,所以應該適度調整預期,對國內童裝市場規模增長不要過于樂觀。
本文來源:浙商雜志,化纖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