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的第一年,“十四五”規劃的大邏輯就是三個“新”:新階段、新理念、新格局。
“新發展階段”即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發展理念”即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即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大邏輯決定小邏輯,在“三新”的大邏輯下,“十四五”規劃的建議包括眾多目標。每個新的任務或者目標,都是由大邏輯所決定的,比如統籌發展和安全,這是新階段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所決定,必須在發展當中保障安全;比如發展和減碳,就是在發展和環保之間取得平衡;再比如科技自立自強,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推動金融、房地產同實體經濟均衡發展等,都是構建新發展格局下的必然。下面重點解讀一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幾大任務和其背后的邏輯。
第一,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提高供需體系的韌性。

金融危機以來,我國內需占總需求的比例大幅度提高,但國內的總需求仍小于國內的總供給。作為一個經濟大國,我國目前的資源尚不能支撐100萬億的GDP和14億人口的美好生活。
所以構建新格局應該把重點放在增強供需體系韌性上。比如,當國際環境有利于出口的時候,能多出口就多出口,多出口肯定也要多進口,內外需比例在這個時候可能就會有所增加。反之出口減緩的時候,內需要填補出口增長放緩帶來的缺口。缺口越小,經濟的增速下降的越慢。
另外,我們的供給體系也應適應內外需的快速變化,才能夠迅速地滿足國際疫情蔓延條件下需求的大幅度增長。
第二,擴大居民消費,構建以居民消費為主體的內需格局。

2008年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我國實行了擴大內需的戰略,效果十分明顯。其實我國經濟已經實現了主要依靠內需拉動,但還沒有形成主要依靠消費拉動,這背后涉及到分配問題。
第三,增加居民收入,構建居民收入占更大比例的國民收入分配格局。
無論是從初次分配還是從再分配來看,我國居民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在60%左右,低于世界主要國家10個百分點以上。從勞動報酬占比來看,我國勞動者享受的醫療保險費、社會保險、住房公積金等增加較快,但這并不能構成當期的居民可支配收入。
分配結構決定了內需的結構,所以,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基礎之上,提高國民收入中居民收入的占比,必然會形成一種投資為政府消費占比較高的需求結構,進而就會形成投資型產業和政府消費型產業比較多,而居民消費型產業比較小的生產結構。
第四,加強科技自立自強,提高自主可控技術在技術進步當中的比重。

構建新格局的內涵之一是保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中間投入主要依靠國內產品,國內生產的產業鏈就相對安全;中間投入更多依靠進口產品,那產業鏈安全度就相對較低。
通過數據分析可以發現,我國中間投入對外依存度較高的行業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資源性產品,比如說石油、鐵礦石、大豆。第二類就是高技術產品,比如通信設備、計算機、電子設備等,這說明我們的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不足。
所以,要堅持高水平的對外開放,發揮我們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形成自主創新與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雙輪驅動的技術進步格局。
第五,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供給體系對需求結構的適配性。

生產格局和需求格局互相作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生產、分配、需求三管齊下,打通供給、分配、需求之間的循環。
在生產端要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大力發展國內供給不足的高技術產業、消費品產業和生活性服務業,特別是滿足消費升級的文化旅游產業;在分配端要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的格局,適度提高勞動報酬和居民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在需求端,需要通過一些措施減輕居民消費的負擔,穩定居民的消費率。
第六,堅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提高內外循環的暢通性。

我國經濟已經融入到全球經濟當中,國際循環離不開國內循環,國內循環也離不開國際循環。
我國的進口屬于生產型的,70%用于生產,如果沒有這些產品,我們的生產就不能達到現在100萬億的規模。所以,要防止產生沒有國際市場也能保持經濟持續增長這樣一種錯覺。
面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我們既要強調擴大內需,也要強調擴大開放;既要當好世界工廠,也要當上世界市場。我們要增強在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當中擴大開放的能力,想方設法抓住機遇,擴大開放。
(楊偉民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
文章來源:CHINA TEXT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