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第五屆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暨多彩貴州苗繡系列活動(以下簡稱“大會暨活動”)在貴陽舉行。本屆大會暨活動以“發展苗繡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為主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貴州時關于苗繡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委對苗繡工作部署要求,加快推進苗繡產業高質量發展,為貴州鄉村振興作出積極貢獻。活動采取線上線下同步直播的方式進行。本屆大會暨活動是在特殊時期以特別形式召開的一次盛會,大會深入挖掘文化遺產當代價值,把包括苗繡在內的民族傳統文化傳承好、發展好,推動傳統優秀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本次大會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中共貴州省委宣傳部、貴州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貴州省文化和旅游廳、貴州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聯合主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非物質文化遺產辦公室、多彩貴州文化產業集團聯合承辦。
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是紡織非遺傳承發展、成果交流的行業性最高平臺,是國內目前非遺大類中唯一由國家級行業組織舉辦的非遺品牌盛會,自2017年起,已經成功舉辦四屆,分別在浙江、北京、云南、遼寧召開。出席本屆大會的領導嘉賓有: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司長何亞瓊,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二級巡視員鄧小丁,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副司長李曉松,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兼秘書長高勇,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黨委副書記陳偉康,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淮濱,中國紡織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華珊,貴州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盧雍政,貴州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何力,貴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長陶長海,貴州省政協副主席、省工商聯(總商會)主席(會長)李漢宇以及紡織非遺傳承人、紡織企業、品牌設計師、地方行業協會、高等院校等嘉賓代表出席了本次會議。
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司司長何亞瓊在致辭時談到,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是當代時尚產業發展不竭的力量源泉,做好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創新工作,對弘揚中華文明,助力鄉村振興,打造時尚之魂,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紡織非遺傳承創新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效,名繡名錦、傳統技藝等紡織非遺依托我國強大的紡織工業和世界領先的信息基礎設施,不斷創新傳播手段,從深山走進城市,從收藏走到消費,以更加生活、生動的方式進入尋常百姓家,特別是紡織非遺紋樣與現代時尚審美的結合得到了國內外消費者和品牌商的高度認可,實現了紡織非遺的市場價值和文化價值。為加快苗繡等紡織非遺高質量發展,發揮苗繡等紡織非遺在文化、扶貧、時尚等方面作用,何亞瓊提出三點建議:一是讓苗繡文化“活起來”,真正融入日常生活;二是讓苗繡技藝傳承人“富起來”,促進農民就業增收;三是讓苗繡藝術“潮起來”,為中國時尚注入新鮮力量。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副司長李曉松在致辭時談到,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從堅定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全局和戰略高度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非物質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積極培養傳承人,讓非物質化遺產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為此,李曉松圍繞包括苗繡在內的非遺保護傳承和利用工作談到了三點思考和建議:第一是在非遺保護傳承中要堅持人民至上。要堅持非遺保護為了人民,非遺保護依靠人民,非遺保護成果由人民共享;第二是要在非保護傳承中要堅持守正創新。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保護好非遺要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把這份遺產保護好傳承好;第三,在非遺保護傳承中要堅持服務大局。非遺雖然來自過去,但在時代變遷和自身的傳承中逐漸得到豐富與發展,不斷解決時代的問題和需求,回應時代的課題和挑戰,成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寶貴財富。貴州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盧雍政在致辭時談到,今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貴州,對貴州工作給予充分肯定,對貴州提出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的總體要求,為貴州開啟新征程,開創新未來提供了科學指引,注入了強大動力。近年來,貴州大力實施錦繡計劃,大力發展指尖經濟,通過搭平臺抓產業強培訓,苗繡產業在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貴州將以舉辦本次大會為契機,進一步樹牢產業項目、產業主體、產業鏈條、產業園區、產業布局、產業融合這樣發展產業的六產聯動思維,夯實發展基礎,積極培育各類市場主體,構建產業發展集群,緊扣創意設計,工藝制造,還有市場營銷三大環節,推動傳統元素的現代表達成為時尚產品。實施科技創新工程,不斷研發新材料、新工藝、新產品,推動苗繡產品走進日常生活,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兼秘書長高勇圍繞“發展苗繡產業 助力鄉村振興 ”作了主旨報告。高勇認為,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關于苗繡的講話有三點精髓需要我們認真理解和貫徹落實,一是點贊苗繡“一針一線繡出來,何其精美”,這是對苗繡繡娘的匠心精神和精湛技藝的充分肯定,也為紡織非遺和整個傳統工藝傳承發展指明了應該堅守的文化精髓;二是指出“苗繡是傳統的也是時尚的,是文化也是產業”,把苗繡的歷史和現實進行了鏈接,在文化與產業之間進行了融合,為苗繡傳統文化與工藝傳承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三是明確苗繡可以用產業來扶貧和鄉村振興,可以為服務國家戰略做出貢獻。習總書記重要講話為苗繡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提供了方向和遵循,也為紡織非遺事業發展注入了使命感和強大動力。他談到,時至今日,苗繡依然是苗族同胞一種重要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各級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在熱愛苗族文化的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下,在苗繡圖案紋樣保護、傳統技法傳承、人才隊伍建設、產品設計開發、生產與就業發展、文化與旅游融合、品牌與渠道拓展、國際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明顯進步和成效。但面臨工業化、城鎮化、國際化、國內消費升級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的新發展時期,苗繡傳統工藝存在的短板日益顯現。為此,高勇從正確處理苗繡傳承與發展的關系,著力推進苗繡傳統工藝高質量發展,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發展苗繡產業,講好苗繡故事、傳播苗繡文化,用苗繡產業助推鄉村振興五個方面,發表了關于苗繡與紡織傳統工藝的相關意見,指出要把苗繡發展納入鄉村振興戰略大局,作為特色產業、綠色產業、文旅融合產業發展,真正將苗繡資源穩定和持續地轉變為苗族村民的收入和財富。
《“十四五”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行業性工作指導意見》發布
會上,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淮濱發布了《“十四五”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行業性工作指導意見》。他談到,傳承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紡織行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文明交流相鑒、振興中國傳統工藝的重要責任和使命擔當,是挖掘紡織服裝歷史文化源泉、提高紡織文化軟實力和增強產業文化自信的重要體現。目前,國務院已公布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1557項,按申報地區或單位進行逐一統計,共計3610個子項,據行業分類統計紡織類非遺237項,其中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為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中國傳統桑蠶絲織技藝、南京云錦織造技藝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已公布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3068名,其中紡織類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82名。此外,紡織非遺資源主要分布在少數民族和欠發達地區,這些為助力鄉村振興提供了潛力和空間。孫淮濱指出,“十三五”以來,紡織行業在摸清非遺資源、加強組織建設、構筑傳播平臺、培養傳承隊伍、融合設計及品牌、助力扶貧與鄉村振興、推動產業化與市場化發展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得到各級政府和社會廣泛認可。 “十四五”時期,紡織行業將以建立紡織非遺資源信息庫、推進紡織非遺基礎性研究、加大非遺產品研發投入、應用科技和資本推動非遺發展、健全非遺傳承發展創新鏈條、加快紡織非遺人才培養、提高產業化市場化發展水平、推動紡織非遺跨界融合發展、構建紡織非遺品牌體系、完善非遺發展行業支撐系統等為重點任務,力爭到2025年,逐步建立健全傳承、創新與發展鏈條體系,發揮紡織非遺服務人民美好生活的積極作用。長期以來,我國紡織非遺事業發展離不開廣大非遺紡織專家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正是有了他們的深入研究與不懈努力,才有紡織非遺事業的繁榮發展。為此大會還邀請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長劉魁立及“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獲得者、內蒙古科右中旗刺繡協會會長白晶瑩兩位嘉賓,以視頻形式同與會人員進行了觀點和經驗分享。
在“十四五”開局之年,為全面推進紡織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積極推動傳統工藝與時尚設計、現代科技、生產制造、商業平臺、學術研究、出版傳媒、公益推廣等領域合作,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非遺辦與8家機構舉行第五屆中國紡織非遺大會戰略合作簽約儀式,通過發揮各自資源優勢共同打造紡織非遺事業美好明天。
一直以來,社會各界涌現出許多為紡織非遺和苗繡產業發展作出積極貢獻的個人和團體,他們憑著對非遺文化的滿腔熱忱和高度的文化自信,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會上,以視頻形式對“華藝杯”全國紡織非遺扎染職業技能邀請賽進行了回顧,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黨委副書記陳偉康在會上宣讀了“華藝杯”全國紡織非遺扎染職業技能邀請賽獲獎名單。2021文化創意設計大賽成果發布。本次大賽由貴州省文化創意設計活動組委會辦公室、省文改文產辦主辦,以苗繡、貴銀等特色非遺產品為重點,面向社會組織開展文創設計作品征集,歷時兩個月,共征集到300余件設計作品,經網絡投票、專家評審,最終36件優秀作品脫穎而出。現場對文創產品,進行了視頻展示。
會上,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淮濱宣讀了《關于發布中國紡織非遺苗繡推廣大使評選結果的決定》。作為非遺大會的另一項重要活動,每年的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備受矚目。本次大會上,王啟萍、鄧莉娜、石麗平、龍祿穎、李紹玉、楊春林、陳月巧、彭藝、曾麗、滕靜蓉、潘倒略共計11人被評為第五屆 “中國紡織非遺苗繡推廣大使”(文末附名單),并為他們頒發了授牌和證書。此外,還授予北京依文集團董事長夏華,臺灣長河藝術博物館創辦人、館長黃英峰“貴州苗繡特殊貢獻獎”。該獎是由貴州省苗繡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頒發給為貴州苗繡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作出特殊貢獻的個人或團體。
為了搭建集非遺傳承人、現代設計師、金融資本于一體的苗繡產業發展平臺,加強苗繡行業自律管理,制定和發布行業標準,推動苗繡行業健康發展,整合全省苗繡企業資源,實現信息共享、優勢互補,傳承、發展多彩貴州苗繡技藝和少數民族文化,培育鄉村振興重要產業,在省委宣傳部、省民政廳的指導下,由多彩貴州文化產業集團根據產業發展需要,積極組建了貴州省苗繡產業協會。
為全面展示紡織非遺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重大國家戰略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促進以苗繡為代表的貴州紡織類非遺的跨區域交流,大會還舉行了全國紡織非遺精品展,對25家省內外紡織非遺及苗繡相關企業、設計師和傳承人等進行展示。展覽類別以紡織非遺的紡、染、織、繡、印產品為主,科技創新體驗為輔,展示具有市場開發潛力、時尚氣息十足、體現生活實用性以及文化融合性的紡織非遺創新轉化產品。同時,對30件文化創意設計活動大賽作品也進行了展示。
最后的壓軸大秀,是一場古樸神秘與時尚華彩激情碰撞的苗繡服裝盛宴,完美展現了絢麗多彩的非遺苗繡文化,將整個活動推向了新的高潮。參展的服裝不僅有貴州本土企業的設計作品,還有金頂獎設計師劉薇女士帶來的全新作品。設計師們將國際流行時尚與傳統文化、民族元素重新排列組合,將浪漫優雅唯美的風格融為一體,多角度散發出非遺創新的能量,塑造出視覺對比和流暢曲線,使得整體時裝更具獨特氣質,更加年輕時尚。
文章來源:紡織服裝周刊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