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來看看當下面料生產、溝通、交易中的一些場景:
01
一個面料生產商檢驗完之后,貿易商來檢驗,然后是出口商來檢驗,然后是進口商來檢驗,然后是服裝商來檢驗,最終檢驗完之后這些面料的品質評價還是不可信的,并且產生了灰色地帶。
02
渠道商比如優衣庫與zara,最終拼的是產品開發與供應鏈效率。而服裝制造商和面料商在品質方面是一個矛盾體,面料商他只希望按照美國或者歐洲的標準交貨,而服裝商給渠道交貨的時候,如果有問題的片做到衣服上就會受到嚴懲,所以面料商希望糊涂一點,結果就是渠道商很多時候要做中間人,來協調雙方因為面料質量的問題而產生的沖突。
03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圖片視頻已經很普遍,并且傳輸與儲存都很方便,過去用美國四分制還是歐洲等其他用描述的方式來做評價的質量評價體系,將會成為紡織服裝行業工業4.0的噩夢,同一個疵點一萬個人就有一萬個描述。
04
驗布工人這種需要一定的專業訓練的工作,年輕的人根本不愿意去學這些枯燥的無用的又沒前途與價值的東西,更何況在不同的環境下,對同一個布的品質評價也有比較大的差異,人眼運作的過程當中極大的消耗人體的能量,非常容易疲勞而失去注意。
05
對疵點描述的混亂和統計的麻煩,檢驗結果很難給生產部門提供有價值的決策信息,通常都是出了大問題了才發現。更難對一個工廠生產的長期質量動態做評估與監督。
文章來源:色尚坊布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