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
21
回眸
在剛剛過去的2021年,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世紀疫情沖擊下,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和不確定,棉紡織行業發展在挑戰和壓力下,表現出良好的韌性,實現了“十四五”的良好開局。
設備利用率好于疫情前2019年水平
當前棉紡織行業產能逐步向智能化、自動化、綠色化的方向發展,企業設備生產效率提高,棉紡織企業設備利用率不斷提升,逐步達到甚至好于疫情前 2019 年的水平,紗、布產量同比持續增長。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以下簡稱“中棉行協”)跟蹤的 260 余戶棉紡織企業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0 月,跟蹤企業紡紗、織造設備利用率分別為 94.6%和 91.4%,同比分別提高 1.3 和 1.5 個百分點,其中,紡紗設備利用率高于 85%的企業占比 86%,織造設備利用率高于 85%的企業占比 85%。1-10 月,棉紡織企業紗產量累計同比增長 11.81%,布產量累計同比增長 8.42%。

在運行質效方面,中棉行協跟蹤數據顯示,2021 年棉紡織企業主要經濟指標同比增長明顯,虧損面持續收窄。1-10 月,營業收入累計同比增長 18.76%,出口交貨值累計同比增長 13.0%,利潤總額累計同比增長 67.5%,虧損面 14.4%,同比下降 22.4 個百分點。從跟蹤企業出口交貨值占工業銷售產值的比重看,1-10 月占比為 12.9%,同比增長 1.4 個百分點,隨著全球經濟的逐步復蘇,企業出口形勢出現好轉。
以智能化推動轉型升級
智能制造是行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為增強市場競爭力,我國棉紡織企業從未停下發展步伐,從解決行業用工不足、效率低等痛點問題入手,建立現代化智能工廠,開啟智能生產新時代。

全自動化生產線、筒紗智能包裝、織機數據共享,龐大的織造業工廠里,千臺機器一人巡查,“智慧大腦”一屏掌控……在浙江蘭溪,曾經“千人紗,萬人布”的圖景已經成為過去。老工業基地蘭溪與傳統紡織業正乘著數字化改革之翼,以棉紡織行業數字化改造為主攻抓手,探索出一條智能“織”造的轉型升級之路,走出了一條適合在中小紡織企業推廣的“4+X”輕量化智能制造新路子。中國紡聯黨委書記高勇評價說,以機織面料為主的蘭溪紡織業進行了積極探索,以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提升為抓手,為中小企業導入智能制造意愿為基礎,以云平臺服務為重點,提供了輕量化改造、通用型、可持續、可復制、易推廣的蘭溪經驗,為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紡織工業智能化改造提升提供了一個好的路徑和實踐經驗,值得學習推廣。
2021年9月,京奕集團旗下蘇州新東南紡織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化改造及數字化轉型項目渦流紡紗機順利開機,這標志著京奕集團智能化改造及數字化轉型邁出了堅實步伐。這家公司專注可降解再生纖維及綠色環保新材料的智能化紡紗和研發。公司一期項目總投資6億元,計劃引進日本渦流紡紗機100臺,其中去年引進50臺,計劃今年繼續引進50臺,同時引進德國特呂茨施勒全流程清梳聯設備。一期項目完成后,企業將實現年產5-6萬噸再生纖維及綠色環保新材料渦流紡紗線的能力。

去年11月15日,安徽華茂新維智能紡紗綠色生產項目開工。據了解,華茂投資4.65億元在安徽省安慶經濟技術開發區安徽華茂第二工業園建設安慶新維智能紡織科技有限公司新型纖維紡紗智能化生產項目。該項目將購置智能一機多線清梳聯、高速自調勻整并條機、自動落紗粗紗機、帶智能紗庫的粗細聯、緊密賽絡紡細紗機長機、自動絡筒機、自動包裝等國內外先進設備,組建具有國內外領先水平的14.15萬錠新型纖維紡紗智能化生產項目。預計“十四五”期間新型纖維緊密賽絡紡紗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去年8月,悅達紡織公司為解決公司用工難等企業生存危機,提升市場競爭力和增加效益,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公布實施智能化轉型升級,建設30萬錠智能化紡紗工廠項目。悅達方面表示,智能化轉型升級將實現動態智能管理,為智能和精細管理奠定基礎,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將明顯提升。同時,隨著本項目智能轉型升級的完成,企業的產品將由傳統的純棉、滌棉為主向圍繞健康、生態為主題創新的差別化、功能化紗線、面料和家紡產品進行轉型,這將大大提升企業高附加值產品生產能力,使企業獲利能力明顯增加。
深耕“一帶一路”拓展供應鏈布局
對棉紡織產業而言,積極穩妥開展國際合作,統籌考慮和優化國內外產能布局,整合利用全球優質資源,鞏固產業在紡織國際供應鏈中的核心地位,對行業高質量發展和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江蘇聯發集團結合紡織“十四五”要求,穩步推進產業鏈供應鏈全球布局。去年5月,江蘇聯發紡織股份有限公司與江蘇省蘇中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舉行印尼環球紡織高檔服裝面料項目蘇中建設總承包簽約儀式,開啟海外布局新篇章。印尼環球紡織新建高檔服裝面料項目為江蘇聯發紡織股份有限公司與印尼規模最大的成衣生產商之一的PTU合作項目,總投資1.9億美元。該項目在印度尼西亞中爪哇省的肯德爾工業園購置土地257畝,總建筑面積約12萬平米。項目建成投產后,可年產3600萬米色織面料、3000萬米印染面料,可實現年營業收入1.2億美元。
去年7月,百隆東方發布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預案,非公開發行募集資金總額為10億元,全部用于百隆(越南)擴建39萬錠紗線項目。公司表示,越南擴產是保持可持續發展、鞏固行業龍頭地位的重要戰略措施,既可提升公司的生產能力,滿足未來市場的增長需求,又積極響應了國家關于紡織工業的產業政策,為公司有效降低經營風險、擴大市場占有率奠定了堅實基礎,為進一步提升市場競爭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上下游對接實現合作共贏
隨著人們消費需求的升級,對紡織產品提出了多層次的需求,對原料和產業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為了進一步加強棉紡織產業鏈上下游的聯系,特別是原料供應商和棉紡織企業的溝通交流,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與再生纖維素纖維行業綠色發展聯盟(簡稱CV聯盟)于去年9月召開聯席會議,通過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之間的緊密合作來打通供需、打造價值,在雙循環的發展格局下,共同開拓市場。會議圍繞“可持續發展理念引領下的棉紡織上下游供需對接”進行了觀點互動,內容包括原料供給情況;紡織產品研發趨勢;紡織企業研發新產品對原料的需求;紡織企業使用原料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雙碳目標落地對產能的影響;紡織企業生產運營中遇到的瓶頸及解決方案等。
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還組織蘭溪織造企業赴福建新華源紡織集團參觀,并就再生纖維素纖維紗線的應用開發進行座談交流。再生纖維素纖維和棉花同屬纖維素纖維,福建長樂地區是我國再生纖維素纖維紗線的重要集群地,其中福建新華源紡織集團有限公司是我國再生纖維素纖維紗線生產龍頭企業之一,此次對接交流進一步推動再生纖維素纖維在紡織牛仔領域的產品開發與應用,通過上下游合作有利于推進提質增效和產業升級。

臨清市是“中國棉紡織名城”,近年來,臨清紡織產業深入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推動產業升級步伐。去年6月由臨清市人民政府、清市紡織協會組成的考察調研團赴棗莊市山東正凱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無錫一棉等考察學習,并對全國最大的家紡產業集群地、全國家紡產業最大的交易中心南通紡織市場進行了調研。通過調研,增加了企業間的溝通、交流和合作,實現優勢互補。
去年11月25日,華孚時尚股份有限公司與浙江森馬服飾股份有限公司舉行戰略合作簽約儀式,雙方就訂單支持、產品創新、戰略集采等達成深度戰略合作共識。森馬希望以這次雙方深化合作為契機,一起打造戰略合作聯盟,為后續森馬全供應鏈平臺柔性布局奠定基礎。華孚認為,華孚色紡紗對森馬及旗下品牌,都可以提供相應的資源支持。雙方深化合作,強強聯合,可以進一步打通全產業鏈的合作。
去年10月,溢達集團與安踏集團簽署五年戰略合作協議,未來,雙方將通過精誠合作,強強聯合,持續打造高質量、高標準的頂級紡織商品,持續引領行業,共贏未來。
產融合作培育發展新動能
棉紡織行業高度重視資本市場發展,把培育企業上市作為推動行業創新、促進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在上市公司中,板塊規模不斷壯大,首發上市捷報頻傳,直接融資保持高位發展。

去年5月28日,蕪湖富春染織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登陸A股市場。公司作為國內領先的色紗生產企業之一,主營業務為色紗的研發、生產和銷售。自成立以來,公司堅持以科技、綠色、專業、時尚為宗旨,以市場潮流和客戶需求為導向,圍繞自主品牌“天外天”,通過“倉儲式生產為主,訂單式生產為輔”的經營模式,致力于為客戶提供高品質的色紗系列產品。公司本次發行募集資金將主要用于年產3萬噸高品質筒子紗生產線建設項目、研發中心建設項目等。
去年10月27日,浙江盛泰服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登陸上海證券交易所。公司成立以來產品范圍不斷豐富,業務范圍涵蓋了高檔針梭織面料、成衣生產與銷售的一體化業務模式,逐步積累了全球數十家優質服裝品牌客戶。2017年至2019年,公司連續位列“中國棉紡織行業競爭力百強企業”前二十強;2020年,公司位居“中國棉紡織行業營業收入排名”前二十五強。公司募集資金主要投向面料技術改造建設項目(嵊州)、面料技術改造及擴能建設項目(越南)等六個項目。
世界百年大變局之下,深化產融合作,充分運用資本在要素優化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推動行業踐行“科技、時尚、綠色”的產業定位,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去年9月,華茂集團與華安證券簽署全面合作協議。雙方承諾將充分發揮各自在產業資源與金融資本方面的優勢,重點在綜合金融、投資銀行、基金投資等業務方面開展深度合作,探索優勢互補、攜手共贏的業務合作新模式。
20
22
展望
增強憂患意識,關注行業形態與格局
2021年棉紡織企業虧損面收窄,普遍整體效益優于往年,除了企業加快調整升級步伐外,還得益于原料的看漲氛圍和國內嚴密的疫情防控局面帶來的海外訂單階段性轉移,但這并不一定能成為常態,2022年企業應謹慎擴張,注意差異化發展,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對于中國棉紡織行業未來的發展,中國紡聯會長孫瑞哲提醒要從四個維度關注棉紡織行業的形態與格局。
第一,以功能化、差異化為方向,推動棉紡織產品體系的升級。纖維材料正向著多結構、多功能、超性能方向發展。材料技術的突破,結合工藝技術的發展,棉紡織產品的品類與邊界持續拓展。非棉纖維與棉纖維的融合應用,不僅緩解了棉花原料的供需缺口,而且極大地提升了產品的功能性與差異性。
第二,以智能化、綠色化為方向,推動棉紡織制造體系的升級。科技創新驅動下,“高效能、高品質、高責任、低成本”的制造系統正在形成。以智能裝備和工業互聯網的創新應用為支撐,產業鏈各環節正向著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方向轉變。
第三,以專業化、網絡化為方向,推動棉紡織組織體系的升級。技術的發展使得產業組織向著創新協同、價值共生的方向發展。一方面,信息技術使得產業組織結構更加網絡化、平臺化,資源要素逐漸打破時空限制實現廣泛連接;另一方面,專業技術加速分工的專業化、精細化進程,產業合作從產業內分工轉為產品內分工,一批專精特新企業應運而生。就企業內部而言,管理工具與方法的改變,使得企業生產運營方式更加精益化、柔性化,組織結構更加扁平化、高效化。
第四,以服務化、資本化為方向,推動棉紡織價值體系的升級。科技創新驅動下,行業的投入產出關系、與市場的連接方式都在發生深刻調整。兩化融合的深入推動著兩業融合的深化。行業開放式設計、協同式研發、互聯制造、產能共享等服務型制造新模式層出不窮。供應鏈管理圍繞全生命周期展開,向著智慧化、服務化、金融化方向加速發展。在資本市場上,科技創新正在成為產業的價值內核,以塑造預期與前景的方式,改變著企業估值與成長邏輯。
文章來源:紡織服裝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