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國家發改委、科技部等十部門近日聯合發布《關于促進制造業有序轉移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到2025年,產業轉移政策環境更加完善,中西部、東北地區承接產業轉移能力顯著提升,各地區比較優勢充分發揮,立足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優勢顯著提升,制造業布局進一步優化、區域協同顯著增強。《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Ο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促進產業在國內有序轉移,優化區域產業鏈布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優化區域產業鏈布局,引導產業鏈關鍵環節留在國內,強化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承接產業轉移能力建設。工信部產業政策與法規司負責人表示,當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速重構,我國產業體系完整性和產業鏈安全穩定面臨較大挑戰。同時,我國區域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需進一步增強,產業發展的戰略縱深優勢尚未充分發揮,亟需進一步完善政策體系,引導產業有序轉移。《意見》充分尊重企業在產業轉移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同時加強政府在關鍵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政策引導,提出制造業轉移和承接的重點方向、重點產業。從產業維度,結合不同行業的特性和發展階段,聚焦增強產業鏈根植性和完整性。引導勞動密集型產業、技術密集型產業、高載能行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分別向滿足其發展條件的中西部和東北地區轉移。從區域維度,引導各地統籌資源環境要素稟賦、產業發展基礎、能耗雙控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差異化承接產業轉移。一是發揮各區域的比較優勢,提出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的重點承接方向;二是重視欠發達地區、革命老區、邊境地區等特殊類型地區產業發展,挖掘發展潛力、拓展發展空間、鼓勵承接發展特色產業;三是推動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進行更高質量地轉移承接。同時,《意見》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突出產業轉移合作的開放性,在健全外資服務體系、提升外資利用水平、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等方面提出合作方向。針對引導各地發揮比較優勢承接產業轉移,《意見》提出,西部地區有序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建設國家重要的能源化工、資源精深加工、新材料、輕工產品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基地,以及區域性高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基地。東北地區加快高端裝備、航空等傳統優勢產業改造升級,深化與東部地區對口合作,拓展承接產業轉移新空間。中部地區積極承接新興產業布局和轉移,建設內陸地區開放高地,著力打造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制造及高技術產業基地。東部地區強化關鍵核心技術創新,提升創新策源能力和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加快培育世界先進制造業集群。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工業經濟室副主任徐建偉認為,制造業轉移既是一項總體部署,也需要差異化推進。由于各個區域的資源稟賦條件不同,各類產業的要素密集度也有差別,需要因地因業制宜,分類有序地推進勞動密集型產業、技術密集型產業、高載能行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向中西部和東北地區轉移。徐建偉還強調,對于紡織、服裝、玩具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提高承接地的勞動者素質,加快由數量成本優勢向專業技能優勢的轉變,積極推廣應用制造新技術新工藝,重塑勞動密集型產業競爭新優勢。在談到制造業有序轉移對整體布局帶來的作用時,業內人士認為,首先,有序推進國內制造業轉移,有助于挖掘制造業增長空間,通過發揮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的土地、勞動力、能源資源、市場需求等優勢,拉長勞動密集型產業生命周期,拓展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空間,優化高載能行業布局,更好地穩定制造業基本盤。其次,有序推進國內制造業轉移,有助于促進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經濟增長,通過引入東部的技術、資本、金融、信息、管理等先進要素,在做大承接地經濟總量的同時,提高其產業發展水平和競爭能級,更好地推動承接地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最后,有序推進國內制造業轉移,有助于優化國內產業協作關系,通過在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培育一批承接產業轉移的核心增長極,與東部地區協同共建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增強國內產業體系的協調性、堅韌性和回旋空間。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