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
贛州市深化發展和改革雙“一號工程”
首場新聞發布會召開
會上,介紹了
贛州市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
關于深化發展和改革雙“一號工程”的決策部署
深入推進我市
數字經濟做優做強“一號發展工程”
營商環境優化升級“一號改革工程”
有關工作情況
記者在發布會上了解到,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采取系列工作措施,大力推進數字經濟發展,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取得階段性成效。
數字經濟方面,組建了省級信創產業聯盟,信豐縣、龍南市5G產業園獲批首批省級5G產業基地(全省5家),贛州入選國家區塊鏈創新應用綜合性試點城市(全國僅15個,全省唯一),一批數字經濟重點項目加快建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發展勢頭良好。
營商環境方面,對標大灣區開展優化提升營商環境專項行動,開展入園進企“五問五幫”活動,加大助企紓困、降本增效力度,狠抓惠企政策兌現,2021年為各類市場主體減負約161.22億元,試點開展規范涉企行政執法改革,設立企業“安靜生產期”,企業獲得感滿意度明顯,2021年營商環境考評贛州市綜合成績進入全省“第一方陣”,相關工作得到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
中科院贛江創新研究院二期新建項目現場
2月7日,全省深化發展和改革雙“一號工程”推進大會在南昌舉行。為全面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推進雙“一號工程”的決策部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在全省率先召開市深化發展和改革雙“一號工程”推進部署會,對我市深入推進雙“一號工程”作出動員部署,為加快推動數字經濟大發展、營商環境大提升注入強勁動力。
?市委、市政府先后出臺了《贛州市深化“放管服”改革 打造新時代“第一等”營商環境工作方案》《關于進一步做優做強數字經濟的實施方案》《2022年贛州市優化營商環境對標提升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
?從加快數字產業集聚發展、做優做強核心產業、培育數字化服務企業、鼓勵示范應用場景建設,以及加強人才、金融、土地等關鍵要素保障方面,提出了支持數字經濟做優做強的政策措施。
?圍繞開辦企業、辦理建筑許可等國評18項一級指標和相應的83項二級指標,全面梳理我市營商環境差距和不足,對標國內標桿城市先進經驗做法,提出18個重點領域的對標提升實施方案,共計235項改革舉措。
雙“一號工程”怎么干?
贛州進一步明確了!
凝心聚力,壓實責任,強化調度
持續推動數字經濟與營商環境
深度融合、系統集成
形成“1+1>2”的生動局面
重點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
一是強化組織保障。建立“1+X”領導工作體系,把雙“一號工程”作為“一把手”工程來落實,完善統籌協調、調度推進、督查考核等機制,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強大合力。推動各地各有關部門結合實際,以項目化、清單化、責任化推動各項工作落到實處、見到實效。
二是注重統籌融合。聚焦制約數字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縱深推進營商環境改革優化。通過實施包容審慎監管等,為數字經濟發展“保駕護航”,增強推進雙“一號工程”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
三是強化調度督導。成立督查工作專班,實行“每月一調度、每季一通報、一年一考核”,即每月調度一次雙“一號工程”工作,每季度對雙“一號工程”重點工作進行排名通報,每年對雙“一號工程”重點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考核,通過強化調度督查,倒逼責任落實。
發布會現場
相關部門就大家關心的問題
做了詳細解讀
一起來看看
市里制定出臺的《2022年贛州市優化營商環境對標提升實施方案》有哪些特點?
《實施方案》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是突出“四減一增”(減環節、減時間、減費用、減跑動,增加透明度)。如:企業開辦推行“一網通辦、零成本、半天辦結”,同步領取電子印章;深入推進辦理用電“四零、四省”服務;及時主動公開部門權力清單及行政審批事項目錄等。
二是突出流程重塑、改革集成。如:進一步推進工程建設項目“一站式集成”審批改革,年底前實現市級100件以上“智能審批”和“一件事一次辦”改革,開展“交地即交證”改革,推動政府采購全流程電子化等。
三是突出完善機制、提升服務。如:深入實施產業鏈鏈長制、政企圓桌會議、“安靜生產期”等制度。
近年來,市工信局在推動全市數字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效?下一步如何進一步促進全市數字經濟大發展?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硬脊梁,也是數字經濟的主戰場。近年來,全市工信系統搶抓數字經濟發展機遇,大力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不斷完善發展政策環境,數字基礎設施支撐能力日益增強,贛州數字產業競爭力持續提升。
一是基礎建設扎實推進。5G網絡建設走在全省前列,累計開通5G基站數11195個,列全省第2位,實現市縣中心城區、重點工業園區和5A級旅游景區全覆蓋。率先在全省完成“全光網”網絡轉型,光寬帶覆蓋全部城區和行政村,千兆光纖網絡家庭覆蓋率達106.3%。率先在省內落地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綜合二級節點和紡織服裝行業二級節點。
二是數字產業加快發展。電子信息產業實現百億企業和千億產業零的突破,龍頭企業同興達科技營收超100億元,產業規上工業營收突破1300億元。信創、區塊鏈、5G、北斗時空大數據等數字經濟產業從無到有、加速發展。贛州數字經濟產業園獲批省級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基地,落地江西首個信息安全產業園,聚集航天科工等企業近100家,實現信創計算機“贛州造”,工信部評價贛州信創產業“走在全國地級市第一方陣”。建成全省唯一的區塊鏈技術產業園,上線臍橙鏈應用,直接拉動上鏈果品平均每市斤增加收入1.03元,被工信部評為區塊鏈十大經典案例并寫入白皮書。贛州市成功入選國家區塊鏈創新應用綜合性試點城市名單。信豐、龍南5G產業園入選全省首批5G產業基地,形成了從基礎材料、配套器件、關聯芯片到終端設備、平臺應用的產業鏈條。贛南數據湖投入運營,數創智聯科技園加快建設。
三是產業數字化融合不斷提升。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取得新成效。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綜合二級節點平臺、志浩電子5G應用高精密線路板項目入圍工信部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項目。贏家時裝、龍南駿亞、瀚藍工業項目入選全省5G+工業互聯網應用創新10大案例,全省最多。已有10家企業獲評省級“5G+工業互聯網”示范企業,總數占全省五分之一以上。打造了國內首個家具產業智聯網平臺,獲得央視特別報道。建成贛州特色產業(眾服聯)等多個工業互聯網平臺。大力助推企業“上云用數賦智”。全市累計上云企業超8000家,駿亞精密、富爾特、于都南方萬年青3家企業入選工信部企業上云典型案例,數量居全省第1位。第四屆“綻放杯”5G應用征集大賽江西賽區,贛州入圍18個項目,6個項目分別獲得區域賽一、二、三等獎。深入實施智能制造升級工程。孚能科技、國泰特種化工被列為“工信部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贏家時裝、南康城發家具獲評“工信部智能制造優秀場景”;章貢高新區、贛州經開區被評為“江西省智能制造基地”,同興達、澳克泰等33家企業獲評省級智能制造項目,好朋友科技、綠萌科技等13個企業的16種產品列為省級首臺套產品,獲評項目連續三年居全省第一。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和贛州重要講話精神,聚焦“作示范、勇爭先”目標定位,按照省、市決策部署,當好主力軍,打好主動仗,奮力推進數字經濟“一號工程”。以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為主線,大力推動電子信息、“5G +工業互聯網”、信創、區塊鏈等前沿產業發展。圍繞“1+5+N ”重點產業,打造一批標桿應用示范項目和應用場景。整合創新資源,建設一批創新平臺,提升企業研發能力及信息技術融合應用能力,加快推進制造業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通過“數字大腦+實體工廠”,推動實現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以數字經濟賦能贛州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在雙“一號工程”大會上提到了贛州將圍繞承接粵港澳大灣區數字資源輻射,打造贛深數字經濟走廊。請問市發改委作為數字經濟“一號工程”的牽頭單位,接下來在支持數字經濟做優做強方面有什么樣的打算?
主要有五個方面的具體措施:
一是加大數字經濟推進力度。圍繞《關于進一步做優做強數字經濟的實施方案》《2022年贛州市數字經濟工作要點》明確的46項重點任務和23項年度工作,建立臺賬,實行清單化管理、項目化推進,逐項落實、按月銷號,通過表揚先進、通報后進,倒逼工作推進。
二是開展數字經濟專項行動。重點是開展數字場景提升行動,通過制定數字經濟“機會清單”“產品清單”,建立供需對接機制,強化示范推廣,驅動數字經濟發展。開展集聚區提升行動,每年遴選認定5家左右市級數字經濟集聚區,優先推薦申報國家和省級產業集聚區,促進數字經濟集聚發展。開展數字基建提升行動,每年推動100個左右數字經濟重點項目建設,夯實數字經濟發展支撐。
三是營造數字經濟發展氛圍。開展系列主題宣傳,包括縣(市、區)委書記專題訪談、知名企業家訪談、媒體(報紙、新媒體等)專欄宣傳等。加強實地調研督查,表彰一批督查發現的典型經驗做法,通報曝光一批負面典型。
四是提升數字經濟工作本領。組織赴省內外先進地區考察調研,借鑒學習他們發展數字經濟的好經驗、好做法。邀請國家、省以及大灣區專家,前來開展數字經濟業務培訓,打造一支能抓、會抓、善抓數字經濟的干部隊伍。
五是完善數字經濟支撐體系。重點是建立符合贛州特色的數字經濟統計監測體系、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和數字經濟發展考核體系。推動各地各部門研究制定支持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發展的專項政策體系。
這次制定的《贛州市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新時代“第一等”營商環境工作方案》中,24條具體措施有哪些特點?
方案按照“大灣區能做的,我們也要能做到”的要求,緊盯營商環境存在的突出問題,圍繞打好簡政放權“組合拳”、創新市場監管“新模式”、提升政務服務“便利度”、用好數字賦能“關鍵招”、構建親清政商“新關系”等5個方面推出了24條改革硬舉措,條條都是干貨。主要體現了三個方面的特點:
一是全面對標灣區,拉高工作標桿。方案貫徹了省委、省政府雙“一號工程”決策部署,對照“國評”十八個指標,特別是全面對標了廣州、深圳等大灣區城市的先進做法,明確了:到2022年底營商環境在全國排名位次前移進檔,不少于3項指標進入全國標桿城市行列。2023年,達到全國第一方陣水平,多項指標進入全國標桿城市行列,10個以上縣(市、區)進入全省第一方陣的目標。
二是緊盯企業需求,突出改革破題。如聚焦企業要多層級、多部門跑問題,提出了“市縣同權”改革,推動企業辦事“不出縣、不出園”;針對同一事項受理標準不統一等問題,提出了對標大灣區事項優化提升;圍繞惠企政策兌現多頭跑、難兌現等問題,提出了惠企政策集中兌現改革市縣全覆蓋;針對市場監管提出來包容審慎監管“新模式”;緊盯我市數字政務基礎薄弱等問題,提出了打通數據壁壘,實施“一網通辦”“一網通管”雙輪驅動等舉措,推動數字政務提檔升級,全面提升“掌上辦”“智能辦”水平。
三是注重整體提升,突出市縣同步。方案重點按照“市級做了的,縣級也要做到”的要求,提出推進“放管服”改革重心下移,要求各縣(市、區)年內同步完成“一網通辦”、“市縣同權”、“全產業一鏈辦”、工程項目“一站式集成”審批等改革任務,推動我市營商環境的由點及面,整體優化。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